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朱元璋嚴禁太監干政,為何大明朝還是毀在太監手裡?

朱元璋嚴禁太監干政,為何大明朝還是毀在太監手裡?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國之初,就深刻認識到漢、唐末年,都是因為宦官干政,最終導致帝國衰亡。

因此,他在大明建立不久,嚴禁宦官參政。

朱元璋認為,漢、唐末年之禍,雖然罪在宦官,但人主也負有責任。

人主把宦官當成耳目,人主就成了瞎子聾子,把太監做為心腹,則人主就會得「腹心病」五臟六腑病入膏肓,那就真沒的救了。

「用為耳目,即耳目蔽,用為腹心,即腹心病。」

朱元璋於是下了一道聖旨:太監工作內容就是供洒掃等雜役;一律不得參政議政,凡是違禁者,嚴懲之後,趕回老家,永不錄用,嚴重者斬首示眾。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五月,有一個內侍因為在內廷工作時間長了,自己為是元老級別的人物,有一天嘴大舌長,閑扯時言及政事,結果被朱元璋痛斥後遣送回鄉。

對此,朱元璋對眾大臣解釋說:「此輩日在左右,其小忠小信,足以固結君心。及其久也,假竊威權,以干政事,遂至於不可抑……」

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命人在宮門內豎立鐵碑,上書:「內庭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以此警示後人。

同時下令:太監不得讀書識字,敕令諸司:「不得與內官監文移往來。」

《明史》記載:洪武末年,朱元璋「鑒前代之失,置宦官不及百人」,對宦官機構進行了一番整頓,設立十二監及各司局,嚴格規定宦官的品秩及待遇。宦官不能超過四品,不得兼外臣的文武官銜。

朱元璋為了大明的未來,可謂費盡心機。

然而,他死後不久,他抑制宦官的訓誡之言,就被兒子朱棣當成了廢紙一張。明成祖朱棣武力奪取皇位,得到了宦官的大力支持。

為了感激這些有擁立之功的宦官,朱棣背棄老爹的遺訓,提拔宦官為高級武官——京營提督,建立東廠特務組織,頭目都是宦官,同時還挑選宦官中的「善謀者」外放到貴州、廣西等地,鎮守邊疆。

朱棣對宦官的縱容,成了明朝後期「宦官之禍」的始作俑者。

此後,宦官干政亂政事件頻仍,權傾一時的大太監公然向皇權發起挑戰,如英宗朝的王振,憲宗朝的汪直,武宗朝的劉謹,熹宗朝的魏忠賢等等。

明朝中後期的宦官干政、亂政,最終直接導致大明帝國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這是明太祖朱元璋始料未及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唐朝另類富豪,富甲一方,可謂真正的「淘金者」
孫思邈的弟子,食療養生的鼻祖,他「打」過武則天的臉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