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臘月二十九,恭迎華嚴菩薩聖誕,吉日殊勝請廣行善事

臘月二十九,恭迎華嚴菩薩聖誕,吉日殊勝請廣行善事

臘月二十九為華嚴菩薩聖誕日

華嚴菩薩之名,載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華嚴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大菩薩於此會上聞法。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華嚴經》是佛成道後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

吉日殊勝,

請吃素、放生、誦經、禮佛、供燈,

廣做功德,迴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

華嚴三聖

華嚴三聖

《華嚴經》所指華藏世界之三位聖者。

(一)毗盧遮那佛

毗盧遮那意為遍一切處。謂佛之煩惱體凈,眾德悉備,身土相稱,遍一切處,能為色相所作依止,具無邊際真實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又稱法身。

(二)普賢菩薩

以其居伏道之頂,體性周遍,故稱普;斷道之後,鄰於極聖,故稱賢。

(三)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師利意為妙德。以其明見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不可思議,故稱妙德。毗盧遮那佛理智完備,居中位;文殊菩薩主智門,立於毗盧遮那佛之左;普賢菩薩主理門,位於毗盧遮那佛之右。

華嚴三聖(宋)

華嚴經

《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大乘諸宗奉為宣講圓滿頓教的「經中之王」。據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乘菩薩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是佛成道後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華嚴經》是一部大經,汪洋淵博,古德雲「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家之富貴」。華嚴境界是盡虛空遍法界,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華嚴菩薩

華嚴菩薩

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兩位古德傳為華嚴菩薩化現:一為唐代清涼國師(澄觀大師),一為元朝正順法師,皆以專修《華嚴經》而名。

「清涼國師生歷九個皇帝,做七個皇帝的國師,內在境界不可思議。宣化上人在《華嚴菩薩化身的七帝之師華嚴宗第四祖澄觀法師》講過清涼國師是華嚴菩薩的原因。上人講道大師著作一部《華嚴疏鈔》,專講《華嚴經》。他圓寂後,在中國和印度的交界處,有一位阿羅漢,見到有兩位童子在虛空里走。阿羅漢問他們:「你們是誰?到中國做什麼去啊?」兩位說:「我們是北印度文殊堂神,到中國五台山去請華嚴菩薩的牙齒,回到我們國土供養。」兩位青衣童子走後,羅漢到五台山和人說他見到怎樣的境界。這時人們就把清涼國師的棺木打開,發現兩顆牙齒沒有了。這兩顆牙齒就是被兩位童子請去供養了。所以在佛教里,都知道這位澄觀法師是華嚴菩薩的化身。

貞元十五年四月逢帝誕日,皇帝詔請教授和尚入內殿,闡揚《華嚴》大經。皇帝聽法後,說:「您真是令我得到自在清涼了。」所以就賜「清涼」為國師之號,以後就稱澄觀法師叫『清涼國師』」。後人也就稱五台山為清涼山。

正順法師

還有一位華嚴菩薩是正順大師。元朝正順法師,出家於五台山,平時以深密的樹林為茅蓬,以讀誦《華嚴經》為修行的日課,數目超過一千餘部。他同時修學法界三觀,每次一進入華嚴法界的觀想以後,三、五天才出定,因此人人都稱他為華嚴菩薩。將要圓寂的時候,門徒乞求開示法語,他說:「歷劫本無去住,應用何思何慮,轉身踏破虛空,一切是非莫顧。」入滅時,靈桌上出現五彩之龍,飛游於燭光庭宇之間。

華嚴五祖

華嚴五祖分別為:華嚴初祖,杜順大師;華嚴二祖,智儼大師;華嚴三祖,法藏大師;華嚴四祖,澄觀大師:華嚴五祖,宗密大師。

華嚴初祖,杜順大師

華嚴初祖,杜順大師(公元五五七至六四年),雍州(今陝西省)萬年人。俗姓杜,法號法順,十八歲依止因聖寺的僧珍禪師出家習禪。一生禪通妙用,濟世度人,時人號之為「燉煌菩薩」。隋文帝敬信,以月俸供養。專宗華嚴,著作《法界觀門》,將華嚴高深的理論,融貫為禪定的觀門,而創出「真空絕相、理事無礙、周遍含容」的法界三觀,是一位融理論實踐為一體的大德。他一生中神異事迹很多,有瞎子聾子拜見他以後,能見能聽。涉水過河,河水斷流,上岸後水流如故。唐貞觀十四年(公元六四年)圓寂於義善寺,深為朝野所敬重,唐太宗尊稱他為帝心尊者。弟子有智儼、動意、達法師、樊玄智等多人,均聞名於當代。

華嚴二祖,智儼大師

華嚴二祖,智儼大師(公元六二至六六八年),天水人(今甘肅)。別號至相大師、雲華尊者。孩童時代喜歡堆石成塔,串花成蓋,自己當法師,為玩伴說法。十二歲時,初祖順和尚上門度化,父母欣然應允。智儼乃跟隨順和尚至終南山至相寺,其後跟隨師兄達法師悉心受學,兩年後出家。二十七歲,作《華嚴經疏》五卷,也就是有名的《華嚴搜玄記》,成一宗之規模。其它的著作,將近二十餘種。他除了以著述弘法,以教育徒眾為職志外,一生不求名聞,風範清高。唐高宗總章元年預知時至,對門人說:「吾此幻軀縱緣無性,今當暫往凈方,後游蓮華藏世界,汝等隨我,亦同此志。」到十月二十九日晚上,圓寂於清禪寺,世壽六十七,是為華嚴宗第二祖。弟子聞名者有法藏、懷齊、義湘、慧曉、薄塵、道成法師等多人。其中,法藏大師為華嚴三祖;義湘大師於新羅(朝鮮半島國家之一)弘揚大法,該國推為華嚴宗初祖。

華嚴三祖,法藏大師

華嚴三祖,法藏大師(公元六四三至七一二年),康居國人,出生於長安。世稱康藏國師、賢首國師、國一法師、香象大師。法藏是他的名字,賢首是武則天皇帝封賜給他的名號。大師十六歲時,曾經在陝西法門寺阿育王舍利塔前,燃燒一指,以表示對佛教奉獻的虔誠。後來聽智儼大師講《華嚴經》,就歸投在他的門下。法藏大師一生宣講《華嚴》三十餘遍,多弘大法於宮廷。每有瑞應,或有光明從口而出,或見五彩祥雲凝空,或感大地震動。景龍二年奉中宗旨,集百位法師於薦福寺祈雨解旱,七日後,感應道交,大雨滂沱。中宗深受感動,發心受持菩薩戒,並賜師號「國一法師」。景雲二年(公元七一一年)冬,奉旨祈雪,精誠上感,雪乃盈尺。法藏大師有感於寺院有導天地祥和的功能,乃奏請中宗,於東、西兩都(長安、洛陽)及吳、越、清涼山五處興建華嚴寺,收藏佛經典籍。時人敬慕,尊稱他為「大乘法師華嚴和尚」。

法藏大師歷經唐高宗、則天女皇、中宗、睿宗、玄宗五朝,受五帝敬重,禮遇有加。傳曰:「和尚雖為五帝門師,王臣並皆禮事,然猶糞掃其衣,禪悅粗食,惟以戒忍自守,弘法利生為務。」弟子有宏觀、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等,學者如雲,未能悉數列出。

華嚴四祖,澄觀大師

華嚴四祖,澄觀大師(公元七三八至八三九年),越州山陰(浙江紹興)人。法號澄觀,字大休,號清涼國師、鎮國大師、大統國師、華嚴疏主。華嚴教法,遙承於法藏。隨本州寶林寺霈禪師出家。二十歲,於曇一大師處求受具足戒,於常照禪師處求受菩薩比丘戒,親近錢塘天竺寺法詵法師,修學華嚴教法。

大師在出家受具戒後,立下「十願」自勵,每天必誦《華嚴經》,施食給餓鬼孤魂。大師刻苦自勵,終成為華嚴宗的一代祖師,曾參學於南山律宗及南禪、北禪、《三論》、《涅盤》等當代名師。另親近東京大詵和尚,聽受《華嚴》聞後立時能復講,詵和尚讚歎他說:「法界宗乘,全在你了!」

綜觀澄觀大師一生宣講《華嚴》五十遍,設無遮大會十五次,身歷九朝,先後為七帝講經。弟子有宗密、僧叡、法印、寂光等,其它得法者百餘人,學僧數千人。

華嚴五祖,宗密大師

華嚴五祖,宗密大師(公元七八至八四一年),果州(今四川)人。法名宗密,世稱圭山大師、圭峰禪師。二十七歲,依止遂州(四川巴中)大雲寺道圓禪師出家。受戒後,參訪荊南惟忠禪師、洛陽報國寺神照禪師。公元八一年,抵襄漢,遇恢覺寺靈峰闍黎,病中授以澄觀大師《華嚴大疏》六十卷、《大鈔》四十卷。宗密得法,欣慶踴躍,立志尋師。元和五年(公元八一年),入澄觀大師座下,跟隨澄觀大師學《華嚴》,大師曾讚歎他說:「能夠追隨我遨遊於毘盧華藏世界的人,只有你一人了。」贊為不可多得的英才,繼承清涼大師,宗弘華嚴。師又隨荷澤宗的禪師學禪,提倡教禪一致,影響後代甚鉅。大師畢生的貢獻之一是對《圓覺經》的精闢注釋。他以《華嚴經》為根據,對《圓覺經》做詳盡的批註,著有《圓覺經大疏》、《圓覺經大疏釋義鈔》等書,為歷來註解《圓覺經》的泰斗。

太和元年(公元八二八年),文宗詔入內殿,問諸法要,因賜紫袍,敕號「大德」。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化於興福塔院。世壽六十二。裴休宰相為撰碑文,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八四七年)追謚「定慧禪師」。弟子有圭峰溫、慈恩寺太恭、興善寺太錫、萬乘寺宗、瑞聖寺覺、化度寺仁瑜及玄圭、智輝等數千人。

華嚴宗經過五位傑出大師的推弘,完成了華嚴宗精深的思想體系,和天台宗同為中國佛教思想史上光輝燦爛的二大圭璧。

華嚴三聖

南無華嚴菩薩

南無華嚴菩薩

南無華嚴菩薩

凡逢諸佛菩薩佳期如能吃素行善,讀經拜懺,放生,念佛,守戒行善,必蒙佛力加持,消除無邊業障,累積無量福德!

【活動概況】

—————————————————

陰曆臘月二十九

陽曆2019年2月3日

華嚴菩薩聖誕

供燈祈福法會

—————————————————

【活動迴向】

願以此供燈功德迴向供燈者,點燈者,及隨喜參與者,

願其新的一年,平安健康,財源廣進!福德增長,受用無缺、運程順遂、所求圓滿。早消業障,早聞佛法,學佛順緣俱足,福慧增長,善根增長、離苦得樂、往生凈土!

溫馨提示:《智游五台山》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台山文殊道場 的精彩文章:

禪悟,悟什麼?
修行、做人、做事都離不開這三句話

TAG:五台山文殊道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