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家:如果有一天,你在花錢的時候不心痛了,說明你富裕了

心理學家:如果有一天,你在花錢的時候不心痛了,說明你富裕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社會學上有一個經典的論述,窮人和富人在思維層面的最大的差異是,富人總是希望保持財富流動,利用消費體現價值,表現為捨得花錢。而窮人則更希望積累財富,通過財富本身體現價值,表現為花錢心痛。

很多人會感到困惑,這能夠一概而論嗎?人們只是在自己認為值得和合理的地方花錢罷了,因此,並不存在什麼舍不捨得花錢的問題。心理學家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因此,如果有一天,你花錢的時候不心痛了,說明你真正富裕了,如何理解呢?

心理學家:如果有一天,你在花錢的時候不心痛了,說明你富裕了

非理性決策

理查德·塞勒曾經提出一個觀點:完全理性的消費並不存在,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消費行為必然會受到各種「非理性」的影響,最終做出非理性的決策。花錢這個行為本身是主觀的,客觀、理性的評價花錢也是沒有意義的。

人們在消費的時候,通常會考慮很多因素,比如價值、損耗、需求度如何,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自己是否具有購買力,自己能否買得起的問題,可是,很多時候,明明買得起,仍然心痛又是怎樣的心理呢?

心理學家:如果有一天,你在花錢的時候不心痛了,說明你富裕了

壓制慾望

心理學家認為,一花錢就心痛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消費行為,因為心痛會壓制一個人的慾望,換一個角度思考,沒有花錢,又怎麼有動力去賺更多的錢,買更多自己喜歡的東西呢?從這個角度看,壓制慾望是不利於個體自我實現的,是違背社會學價值體系的。

從個體心理層面看,如果一個人總是害怕花錢,那麼這個人的生活將充實著貧乏感,長此以往,對自己的價值認定也會出現偏差,會認為我就是這種能力水平的人,那麼,他很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窮人。可以認為,窮人之所以貧窮的根本原因不是缺錢,而是天天哭窮,最終成為了真正的窮人。

心理學家:如果有一天,你在花錢的時候不心痛了,說明你富裕了

馬太效應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馬太效應,引自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段描述: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馬太效應常常用來解釋,富人更加富有,窮人更加貧窮的社會學現象。

那些一花錢就會心痛的人,其實在某種意義上也切合這個心理學效應,越是敢於花錢,不心痛花錢,越能夠通過花錢體現自己的社會價值,達到一種自我滿足的目的,相反,那些一花錢就心痛,捨不得花錢的人,會有一種守財奴般的窮乏感,導致越發貧困,最終徹底成為窮人。

因此,如果有一天,你花錢的時候不心痛了,說明你真正富裕了。

心理學家:如果有一天,你在花錢的時候不心痛了,說明你富裕了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參考資料:

《非理性決策》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身體透支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心理學家:相當可怕
心理分析:老年人是一個人過好,還是應該找個老伴?

TAG: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