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中國七大高僧臨終遺言,驚醒人心最深的執迷(直指當下)

中國七大高僧臨終遺言,驚醒人心最深的執迷(直指當下)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

劉素雲

再點擊

「關注

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來源:京博國學(ID: jingboguoxue)

心理疾病是困擾人們的一大社會問題,焦慮、炫富、殘忍、偏執……越來越多的人也發現,要想從根本上治癒這些心理病,還需要去從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中來找尋方法。

佛家哲學本屬外來思想。佛教自漢明帝時入中國來,歷經500年,經無數大德高僧的不懈努力,至隋唐時達於全盛。尤為重者,西土佛教既經消化,已然成為中國思想之組成部分,即中國佛教,其中學派林立,各有特色,且富深刻之哲學思想。

歷代的高僧大德也在用各種方法,讓佛教的智慧去啟迪眾生。尤其是下文中的幾位大師,更是用生命最後的吶喊去試圖警醒世人。

心理病之一、焦慮

李炳南老居士:1986年4月11日,勝陽再開車載李炳南老居士到霧峰北溝,本凈寺阿彌陀佛像前拜佛。

晚間老師對勝陽說:「我要走了。」

勝陽說:「老師不要講笑話,老師已接受大家懺悔,答應再住世幾年,怎麼又說此話?」

老師說:「告訴他們,我真的要走了。」

4月12日,老師食量漸減,但神智十分清楚,偶有蓮友前來探望,老師均右卧吉祥,手持念珠。

13日凌晨一時左右,勝陽請老師開示,老師很清楚地說:

「一心不亂。」

這是一個每分每秒都在快速變化發展的時代,也是一個讓人容易害怕被淘汰落後的時代,同樣,也是一個人們喜歡貪多的時代。

關注很多公眾號,下載很多電影或視頻,買很多推薦的暢銷書,收藏很多達人的經驗,跟著別人一起考一個又一個證書,報名參加五花八門的網路課程,今天想做這個工作,明天又想創業。似乎,用這樣的方式,可以獲得一種安全感,能夠安慰自己,「你看,我很努力」,以此填補內心的焦慮。

結果怎麼樣呢?

公眾號里有無數篇文章是沒有看過的;下載好的電影或視頻,有許多從未打開過;暢銷書放在書桌上落了一層薄薄的灰;達人的經驗像一陣雞血,打完就忘了;有些證書放在抽屜里,從來都沒有派上過用場;有的網路課程報完名,上了幾節就半途而廢;手頭的工作沒有做好,抱怨著懷才不遇。

其實,是這樣的害怕或者焦慮,導致了心的不安靜。就如同燭火,四周的風越勁,燭火就越不容易穩定而飄搖不定。

所以,遇到焦慮,不要去向外尋求幫助,而是停下來,身心都停下來,如李炳南老居士所言,

一心不亂,

當頭腦不再漂泊,就能跳出現狀看問題,進而擺脫焦慮。

一味的貪多,並不能讓我們真正進步,唯有內心篤定、大腦清醒的獨立思考,以及強大的執行能力,專註能力,堅定踏實地去做,去實踐,才能讓我們的心定,不再害怕和焦慮落後於別人,落後於時代,而是能夠最後獲得實實在在的長進。

心理病之二、虛情假意

印光大師:臨終當晚對身邊的弟子說:

「凈土法門,別無奇特,只要懇切至誠,沒有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不能否認,生活中有這樣的人:虛偽、狡詐、陰險,一肚子小心眼,玩弄他人的真誠,戲弄他人的善良,算計他人的毫無防備,以怨報德、以惡報善。

但是請記住,當我們的善良和真誠被心懷叵測的人愚弄之後,吃虧更多、損失更大的並不是自己,而是對方。  

友善真誠待人的結果是雙贏。深刻的道理,往往是簡單的;而簡單的道理,真正做到了卻很不簡單。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真誠相待,要想別人真誠待你,你就應當首先主動真誠地去對待別人。你怎樣待人,別人也會怎樣待你。你與人為善、真誠待人,別人通常也會反過來如此待你。

如印光大師所開示的,念佛尚需

「懇切至誠」,

才會「蒙佛接引,帶業往生」。佛尚且如此,何況人乎?

生活,有起有伏,有得有失,失去什麼,也不能失去真誠;人生,坎坎坷坷,忙忙碌碌,忘記什麼,也不能忘記真誠。不論如何貧窮,怎樣失意,都要長存一份真情,真誠待人;不管如何富裕,怎樣得意,都不要泯滅良心與真情。

真誠是一種處世哲學,常懷真誠之心,會讓你擁有很多朋友。


真誠是一種生活態度,常懷真誠之心,它會讓你淡泊名利,知足而愉悅。 


真誠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常懷真誠之心,它會讓你懂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對生活真誠的人,生活也會予以他回報和饋贈。    

心理病之三、慾望

虛雲大師:臨終囑咐只有一個字——「戒」。

據《虛雲和尚開示錄》記載,他對弟子說完這個字之後,「合掌道珍重,諸人含淚而退」。大師圓寂之前,寫了一首《辭世詩》,詩言:

少小離塵別故鄉,天涯雲水路茫茫。


百年歲月垂垂老,幾度滄桑得得忘。


但教群迷登覺岸,敢辭微命入爐湯。


眾生無盡願無盡,水月光中又一場。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誘惑與壓力,刺激著人們的慾望,製造著內心的壓力,殘酷的生存競爭擠壓著現代人。太多的人,本身擁有令人羨慕的生活,卻因為慾望,而徹底失去了幸福。色的慾望,使人難以珍惜婚姻和家庭;權的慾望,使人容易忘記自己的高度,一味攀高最後摔得更慘;財的慾望,使人總想積累的更多,卻忽視了更應該把握的東西。

你每天早晨醒來,發現自己還能正常的在呼吸,你就比全世界每周離開人世的100萬人有福氣和幸運得多;有些人為了選鞋子一雙,左一雙又一雙,想一想,全世界五六十萬人沒有腳;我們應該知足常樂,我們今天還能吃得下睡得著,是何等的幸福,想一想還有很多人在戰爭中生存,我們還能在和平中,我們就是擁有了菩薩的智慧,所以希望世界和平、人民安康,國家才會強大,一定要有和平心、和諧心、慈悲心。

虛雲大師的最後開示只有一個「戒」字,戒的是什麼?最該戒的就是慾望。煩惱多的人慾望多,慾望越多的人煩惱越多。

快樂在滿足中尋求,有些人天天尋找快樂,但是找不到快樂,於是天天憂傷,因為他不滿足。如果每個人都能心中滿足,「我夠用了、我夠吃了、我夠穿了……」人間的物質看得淡一點,什麼都不要掛在心上,那麼你的煩惱就不會多。

慾望是致命的毒藥,有太多人都是因為欲壑難平才做出規則之外的事情。慾望是最深的陷阱,只有戒掉慾望,丟掉我們命運中的包袱,我們才能真正體驗到生活之美。

心理病之四、炫富

宣化上人:臨終遺言亦復如是:

「我走後你們可以誦《華嚴經》、念佛,你們要多少天就多少天,或者一個七,或者七個七。火化之後,把我的骨灰灑到虛空去;旁的事情我什麼也不要,不要給我造什麼塔,什麼紀念館。我來的時候什麼也沒有,走的時候,還是什麼也不要,在世上我不要留什麼痕迹。」老和尚說 :「我從虛空來,回到虛空去。」

宣化上人的臨終開示,狠狠地給炫富者敲了警鐘。炫富一詞今天突然進入了中國人的生活之中,這當然與忽如一夜春風來的財富暴發有關。許多人在相當短的時期內,積聚了二十年前無法想像的財富,對於長期以來物質匱乏的中國社會而言,財富頓時成為區分彼此階層的重要標誌。開寶馬與開POLO甚至騎自行車之間,迅速劃分出容易辨識的社會等級。

那些炫富者通過備受輿論的方式不斷地出現在公眾面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空虛,以此來激起圍觀者的「羨慕、嫉妒、恨」。然而這種「快感」並不會持續很長,隨即而來便是內心更加的空虛和落寞。

固然,「炫富」是個人自由,只要沒有違反法律,圍觀者除了羨慕和自嘲,並不能怎麼樣。但需要釐清的是,富人在批評仇富的同時,也應該自省。「富人好當,貴族難修」,殊不知,當你每日越忙於炫耀你的財富時,這種對財富的認同越會讓你人生的意義變得更加空洞和虛妄。

俗話說,人炫耀什麼往往就是缺少什麼。與過分驕傲、自負、炫耀等一樣,炫富者的行為恰恰暴露了自己的自卑和不安。真正有自信的人,是不需要通過外在的包裝來達到自我滿足的,而是追求內心的寧靜與成長。與其通過「顯擺」得到認可,倒不如給自己「充電」,加強自身修養和學識,把關注外在物質的精力用在關注內心成長上,也許就能獲得更多的尊重和快樂。物質之外,仍需內心的豐盈,將心靈的收穫納入財富的範疇—— 內心富足才是富貴。

心理病之五、偏執

六祖惠能大師:公元712年7月,惠能大師集徒眾,預知他們:自己將於8月離世。

徒眾聽罷,多皆痛哭。對痛哭者,六祖斥之:

數年山中修道,修得什麼?你等悲泣,為誰悲憂?難道,是悲傷我不知到哪去嗎?

為此,六祖為徒眾說了「真假動靜偈」,闡述「一切無有真」,認為「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六祖的最後遺偈是: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無無著。

佛家講「貪、嗔、痴」是人最難去的三毒,貪為佔有慾,嗔為抱怨、悔恨,痴為執著之念。

放下是這世上最容易說出的兩個字,卻又是最難做到的一件事。

佛法所講的放下並不等於放棄。家庭、事業、車子、房子、妻子、孩子、友情、愛情、親情……並不需要放棄,放下的僅僅只是心中的執著和貪戀而已。六祖惠能的「一切無有真」就是要告誡我們這個道理。

什麼事放下?

人生無畏,不管善緣惡緣,我們都坦然面對;人生無懼,無論榮華富貴,低賤窘困,我們都從容不迫;緣來了,則聚;緣去了,則散。無論聚散,無論貴賤,無論榮辱,無論生死。靜觀庭前花開花謝,閑看天上雲起雲落,無思亦無慮,這就是放下。

好比每個人都吃飯一樣,修行人吃飯的目的只是維持生命而不是滿足口欲。同理,我們不是不做事情,而是放下對任何事的偏執和奢求,過程上努力,結果順其自然,用一顆隨緣的心,自如地去生活。

正所謂,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風起時,笑看落花;風停時,淡看天際。懂得放下,生命才會更加完美。不以得為喜,不以失為憂,順其自然,隨遇而安。隨緣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是一種進取的精神,更是一種達觀的處世法則。

心理病之六、殘忍

弘一大師:臨終絕筆寫下了

「悲欣交集」

四個字,交給侍者妙蓮師。「悲」是悲憫眾生,大師往生是1942年,當時日寇侵略中國,生靈塗炭,全國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因此大師對於民眾無限的悲憫,「欣」 是歡欣、喜悅於自己終於修成正果,往生極樂。

大師臨終之前,還交待侍者五件事,其中有一個細節特別囑咐:

「以免螞蟻嗅味走上,致焚化時損害螞蟻生命,應須謹慎。再則,既送化身窯後,汝須逐日將填龕小碗之水加滿,為恐水干後,又引起螞蟻嗅味上來故。」

他一再叮囑不要傷及螞蟻,充分體現了這位大師的菩薩心腸。

善良是人性最原始最純潔的品質,善良是人類生活的最高準則,博愛是醫治社會弊端的靈丹妙藥。善良不需要安排,不需要策劃,它是發自內心的一種修養。也許善良是天生的,它跟你讀過多少書,受過多少教育並沒有關係,它不是別人制定的道德約束,是內心自然而然產生的一種對全世界溫柔的心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人為什麼要善良?人所能做到的最大善良又是什麼?

縱使我現在一無所有,可我依然有一顆赤誠的心,不計較回報,不在乎名利,只是因為你需要幫助,所以我便盡我所能的幫助你,這大概就是最大的善良。

每一次的付出,每一次的伸手,並不是在拯救誰,只是沒有違背自己的良知,沒有給自己的未來留下內疚與後悔,只是在向著自己的心的道路上前進了一步,不是你幫助了別人,是在你回家的路上別人做了推手。在每一個心的回歸旅途中,都需要別人的助力推一下,每一次心的碰撞,都是生命的互助,也是善良的共鳴。

也許,有人在迷茫,因為生活太累;也許,有人在焦慮,因為壓力太大;也許,有人在沉迷,因為慾望太多。但是,相信每個生命都對未來充滿憧憬,每個心底都深埋著清凈的土壤,每個心靈的深處都閃耀著善良的光芒。生活里的每一種犧牲自我,本來就是一種高尚的成就自我,用善良對待這個世界,那麼命運就有用不完的生命正能量。

心理病之七、狹隘

茗山長老:臨終最後一首遺偈寫道:

「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各宗各派,殊途同歸,信此信彼,信仰自由。相互尊重,不立門戶,六和無諍,團結互助。依教奉行,五戒十善,四攝六度,逐步修鍊。」

這是告誡大眾各人修習適合自己的法門,不要互相排斥,團結互助,依教奉行。

茗山長老的臨終開示看似是針對各宗派非要狹隘地爭出個高低之分而言的,是故茗山長老言:

「信仰自由、相互尊重、六和無諍、團結互助。」

實際上,大和尚的話指向的是世人越發狹隘的觀念。

狹隘者常常表現為:吝嗇小氣,斤斤計較,吃虧不得,會想方設法彌補「損失」;不能容忍他人的批評,不能受一點兒委屈和無意的傷害,否則便耿耿於懷、司機報復;人際交往面窄,追求少數朋友間的「哥們義氣」,只同與自己類似或不超過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與自己意見不合或比自己強的人。

狹隘是自私的產物,要想不狹隘自私,首先我們要認識到狹隘自私的最終受害的是自己。狹隘讓我們不能正確分析事物,從而遠離真理;自私讓我們心胸不寬闊,整日為是非自我,窮通得失而自我煩惱。同時自私也會讓我們身邊的人遠離我們。

一個人想開闊視野不容易,想把自己變得狹隘,卻特別容易,只要封閉自己就行了。不讓外界的改變來打擾你內心的寧靜,天長日久,你的周圍就被無數的玻璃阻隔,你就再也看不到這個世界的精彩,也就再也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與你不一樣的人。

一個人狹隘起來,不相信任何美好的事,也就不會有任何希望,像冬天的草,只能慢慢枯萎。

如果你不想變得狹隘,那就不停地挑戰自己,把他人的成功當作動力,不停下前進的腳步,哪怕走得很慢很艱難,也要一步步往前走。唯有這樣,你的視野才會越來越開闊,才不會變成井底的蛙,才會是一個有趣又豁達的人,才會讓你的人生良性循環。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關注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師兄點個好看功德無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素雲 的精彩文章:

【01.16】每日一禪:修行是完善自己,寬容別人。
【今日課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 第57集

TAG:劉素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