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中國父母的付出,99% 是沒用的

中國父母的付出,99% 是沒用的




彭縈  

       改變自己主創



創業者 | 品牌人 | 性格分析師



養孩子和做任何其它事情一樣。

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你要分清什麼是「真正有用的事」,什麼是「看起來有用的」,還有「喂,你們 大家看見了嗎,我在做這件事哎。」




中國父母的付出,99% 是沒用的


作者:鹿角姐姐



來源:女兒派(ID:nverpai)


     

有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中國父母這一生,都有著操不完的心。


其中操心操的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成績。


我有一個朋友昕昕,不惜辭去公司一把手位置,回家做了全職媽媽,為了孩子的學習殫精竭慮,付出一切,可孩子不開竅,成績一直在下游拍徘徊。


她親自上陣輔導孩子寫作業,但孩子可以磨磨蹭蹭地寫到 11、12 點;


她下血本報了很多輔導班,可孩子就是學不進去;


她精心設計了很多獎勵方式,但是收效甚微...


一說到孩子學習,她就特別的難過:


「說不在意孩子成

績,讓她快樂成長的都是假的,我在意的要死」

雖然很殘忍,但是我想告訴她的是:你的付出,99% 都是沒用的。

孩子的成績到底跟什麼有關?


20 世紀 90 年代末,美國教育部開展了一項關於兒童早期教育的長期跟蹤研究。


研究調查了一千所學校里兩萬多名兒童的學業進展,來揭示究竟哪些因素和孩子的成績有明顯的相關性。


最終,出現了一個顛覆常識,出乎意料的研究成果。


先列出 8 個相關因素:


1.小孩擁有高學歷父母


2.小孩擁有完整的家庭


3.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及經濟地位


4.小孩的父母最近把家搬到更好的小區


5.小孩的媽媽在 30 歲或者更晚的時候生她的第一個小孩


6.小孩的媽媽在孩子出生後到幼兒園之前不工作


7.小孩在家裡面有很多書籍(父母看的)


8.小孩的父母每天給他們讀書


研究發現,有 4 個因素與孩子後來的考試分數高度關聯,而剩下那4個因素毫無影響。


大家可以先猜猜,哪些和孩子成績有關,哪些無關?

  

有關:小孩擁有高學歷的父母

無關:小孩擁有完整的家庭

父母學歷高,孩子成績優異,這是意料之中的事。

畢竟他們很看重教育,智商較高的父母往往教育水平也較高。

但是完整的家庭對孩子的成績並無影響。這個結果對於那些為了孩子的學業選擇隱忍的父母來說,簡直是致命一擊。



想先說一個故事。


著名作家池莉曾經老公吵得不可開交,所受屈辱數不勝數,她斷定自己的婚姻已然失敗。


「婚姻本身,沒什麼可以多說的,可以簡單歸結到一個字:緣。緣分盡了就是盡了。


但是婚姻一旦涉及孩子,那就是一個字,萬個字,無數個字也難以排解的矛盾和艱難了。」


為了孩子,她選擇忍耐,和丈夫簽訂了離婚協議,同室但分居。


就這樣,撐到孩子初中畢業那一天。池莉覺得可以向孩子坦白了,話還沒說完,就被女兒打斷。


「其實早就知道了,我上初中不久就在書櫃里看到了你們的協議書。


我沒有告訴你,是因為你們一定是擔心我學習分心,擔心我像別的孩子那樣鬧彆扭,既然這樣,那我就成全你們的苦心吧。」


原來懂事的她在父母面前裝了四年的「無知」。


聊天時,女兒還反過來安慰起了池莉,如果婚姻不和諧,離婚對大家都好。


後來,池莉的女兒考入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成為了柯林頓、曼德拉的校友。你會發現,父母的離婚對孩子的成績並沒有造成什麼影響。


為了孩子的學業,努力維持一個完整的家庭,這成為很多父母所堅持的偏執。


其實你們相不相愛,孩子最知道。


就像我鄰居家的孩子,知道父母為了她假裝恩愛的時候,突然不吃不喝不去上學了。


有時候,光堅持形式上的完整,而喪失了溫情,其實是最傷孩子的婚姻姿勢。

  

有關:小孩的媽媽在30歲或者更晚的時候生她的第一個小孩

無關:小孩的母親在孩子出生後到幼兒園之前不工作

《魔鬼經濟學》一書中說過這麼一段話:



「假如一名婦女30歲之後才要第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在學校成績好的概率會較高。這樣的母親往往是想接受高等教育或在事業上有所成就。」



換算到中國,也是如此,晚婚晚育的好處,我們聽過太多,只不過中國晚婚晚育的年齡會比國外要早一些而已。

研究表明,26—28歲是女性生育的黃金時間,生的孩子也會更健康,更聰明。



所生子女的平均智商可達109.29。

與此同時呢,母親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都辭職在家不工作,對成績毫無幫助



這真是扎了全職媽媽的心啊!我們犧牲自己,付出一切,竟然對孩子的成績一點用都沒有?!



有部韓劇說:「孩子的成績,取決於爸爸的經濟實力和媽媽的情報能力。」



媽媽的情報能力,就在於每天了解大量的養育信息和大力搜羅好的興趣班和培訓班,為孩子規劃一個孩子將來。


而全職媽媽的情報能力,絕對是一流的。


武漢的一位爸爸在網上講述了一段心酸育兒經歷:


「自從孩子出生,我妻子就辭職在家專心帶孩子。


在我的記憶中,兒子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就被他媽媽逼著上培優班,從沒有過周末。


6 年來,妻子把他送進的「培優班」不下 30 個。


早晨 6 點走,在公共汽車上,妻子一手端飯,一手拿水,解決掉早餐,就去培訓班了。


晚上 9 點下課回家,兒子還要完成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12 點才能休息。


有一次兒子對我說,他在學校課堂上哈欠連天,培訓班的作業已讓他筋疲力盡了,哪還有心思去聽老師的講課?


他人坐在課堂上,眼前看到的只是一個幻影。


而他母親付出這麼多,產生了自我感動,每次都跟孩子說:「我都是為了你啊!」

然而,兒子因為精神壓力過大,白頭髮越來越多,更諷刺的是,成績沒啥好轉,還產生了厭學情。」


承認吧,那些年我們費盡心思的陪伴和苦心鑽研的教育技巧,對孩子的成績,並無幫助。

  

有關: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無關:小孩的父母最近把家搬到更好的小區

前段時間,高考成績公布,高考狀元出爐了,沒什麼意外,狀元大多依舊家庭殷實,家境優渥。


去年,北京高考文科第一名熊軒昂說:


「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


不得不承認,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可以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把一些人遠遠甩在身後。


而父母的不努力,不上進,可能就會讓孩子被別人遠遠甩在身後,不止一條街。


正如作家王耳朵所說:


「你不儘力打拚和賺錢,就無法讓孩子接受優質的教育;


你沒有好的學歷,就不會提前告訴孩子讀書的重要性;


你不懂得教育是一個過程,就永遠培育不出適應社會的孩子。」


但是,孩子的成績卻與是否搬入條件較好的小區無關。


搬到好小區,甚至學區房就能讓孩子成績更好?洗洗睡吧,這只是你一廂情願的表面現象。


正如換了好鞋不會跳得更高,是一樣的道理。



  

有關:家中藏書多



無關:父母每天給孩子讀書

家中藏書多就可以讓孩子成績變好?有點扯吧? 其實細想,發現很有道理。


舉個例子。


如果你是個愛讀書的人,家裡有很多藏書,就算你沒有堅持每天給孩子讀書,你每天手不釋卷的樣子,也會被小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他們會認為讀書是生活的一部分。當他們認字以後,就會自然而然地喜歡讀書,成績也不會讓你擔心。


如果你的最大愛好是玩手機打遊戲打麻將,家裡有牌局,天天出入的都是牌友,兩口子討論的都是哪個劇好看,哪個遊戲好玩,誰的牌技好。


就算你每天晚飯後堅持給孩子讀上一小時的書,小孩子對書的興趣也不會比對手機,遊戲,麻將大。


因為對他來說,手機,遊戲,麻將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而不是書。那孩子就不會喜歡看書,成績自然不會如你所想的那樣好。


之前聽過一句話:


「小學成績具有強烈的欺騙性,沒有海量閱讀支撐,只會餓死天賦,6-12歲階段,是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


如果一個孩子從沒有讀過一本好書,甚至沒讀過一本超過10萬字的書,那這個孩子的天賦就會被餓死,更別提成績了。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父母為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無論是父母學歷,經濟社會地位,家中藏書多少還是母親的生育年齡,說的都是父母本身的特點,即「父母是一個怎樣的人」。


而保持家庭完整,母親放棄工作,搬到更好的小區,費心為孩子讀書,說的都是父母的行為,即「父母對孩子做了什麼」。


而以上的全部事實表明: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父母為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父母為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父母為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重要的話,說三遍。


這個結論的意義遠比看上去深刻得多。


與其為孩子,學會在婚姻里隱忍,不妨解脫自己,也解脫孩子;


與其為孩子的成績殫精竭慮,不妨審視一下自己,是否在孩子身上押注,傾注全部了心血,而放棄了自我成長和追求。


與其逼孩子看書,監督孩子寫作業,不妨先逼自己一把,以身作則,用環境影響孩子、


記住,還是那句老話,育兒先育己,要不然你的付出,99%是無用的。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女兒派(ID:nverpai),

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

原標題:所有父母必須接受的殘酷真相:你的付出,99%是沒用的。



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這裡都懂;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

 本周末的會員語音 

本周的語音內容是「如何優雅的拒絕別人」。我們在生活當中,總是會遇到很多拒絕別人的情境:朋友來借錢,領導來勸酒,導購來推銷產品,追求自己的男生公開表白......面對這些他人的請求,往往我們心裡是拒絕的,但是卻因為擔心關係被破壞、人情等等因素沒法說出「不」字。本周末的語音,打算和大家聊一下,究竟如何拒絕別人是禮貌而不失優雅的。學會拒絕不是冷漠,不是缺少同情心,如果想繼續了解下去,請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會員,在本周日晚上聽我語音分享。

我們都會有這樣的夢想,只是大多數人缺少進行自我設計的結構化方式。日新月異的變化,使我們面對著前所未有的重大職業和生活機遇。

迪克·波爾斯對於職業生涯有這樣一個看法:大多數求職者找不到夢想的工作,原因不是他們缺乏工作信息,而是缺乏對自己的了解。

而一個人是否能擁有一個理想的生活工作狀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取決於你現在在做的事情是不是完美與天賦與能力與興趣結合。

上期的會員語音,彭縈和大家分享了「如何解決職業迷茫」。下面是精選的會員反饋:

@會員 D小萌

這期的語音,是對我幫助最大的一期語音,作為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對於大學所學的專業一直不是自己所喜歡的而感到苦惱,又不知道如何改變,畢業之後做了一個小文員,又不甘於現狀,但是又無法突破自己。知道聽了這期語音才知道,原來不管是什麼工作都會有痛苦的。而且,有時候喜歡與熱愛是兩碼事,不能夠混為一談。迷茫的時候,誰都會有,希望自己的在突破迷茫的荊棘之後突破自我。

 現在就加入會員 

從現在起,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改變自己會員,就可以在本周日聽到彭縈的會員專屬語音《如何解決職業迷茫》作為額外福利。


想知道會員能得到什麼?↓↓↓點擊

閱讀原文

,10 秒鐘加入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改變自己 的精彩文章:

2019年,我只願你活得功利一點
顛覆人生的六種思維方式,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TAG:改變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