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文化歷史:不可不知的春聯文化史

文化歷史:不可不知的春聯文化史

過年貼春聯是中國人的傳統。辭舊迎新,你家的春聯準備好了嗎?它又代表了你新一年裡怎樣的願望?

文化歷史:不可不知的春聯文化史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春節的重要標誌。

文化歷史:不可不知的春聯文化史

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和「福」字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

文化歷史:不可不知的春聯文化史

世界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副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該遺書記錄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所寫的春聯。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後主孟昶親手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二副春聯。

文化歷史:不可不知的春聯文化史

源自於周

春聯,起源於桃符。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

文化歷史:不可不知的春聯文化史

唐朝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

文化歷史:不可不知的春聯文化史

宋朝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愿。

文化歷史:不可不知的春聯文化史

明朝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據明代文人陳雲瞻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出觀。」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遊,觀賞笑樂,他還親筆給學士陶安等人題贈春聯。帝王的提倡,使春聯日盛,終於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風尚。

文化歷史:不可不知的春聯文化史

現在貼春聯已成風俗,紅色的對聯貼在大門上,房子頓時生輝。正如詩云:「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舊年辭別迎新歲,時序車輪總向前。」

文化歷史:不可不知的春聯文化史

貼春聯,是中國民間慶祝春節的第一件事情。每當春節將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兩邊貼上嶄新的春聯,紅底黑字,穩重而鮮艷。表達一家一戶對新年的美好願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其實,你謗法的次數不少!
有能一念頓悟自心,不從人得者,未必不由積累辛苦中來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