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世凱批准一項政策,從此春節不再是農曆新年,引發混亂持續至今

袁世凱批准一項政策,從此春節不再是農曆新年,引發混亂持續至今

如果隨便在街頭拉住一人詢問,春節和立春是否是同一天,恐怕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笑著說詢問者沒有常識。眾所周知,春節乃是我國農曆(即陰曆)節日,而立春卻是陽曆中的節氣,二者實在是扯不上關係。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直到一百多年前,我國的春節和立春其實都是同一天。

立春桃花開

在我國古代,人們普遍認為春天是一年中繁忙的開始——意味著凜冬的結束,象徵著農忙的開始。在二十四節氣中,立春是新的一年的開始,人們用去年豐收貯藏的糧食犒勞自己、祭拜祖先,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這也就成為了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明朝農學家王象晉《二如群亭芳譜》中將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這也就佐證了在明朝時,春節和立春仍然是同一天。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場景復原

那麼立春和春節為何會分開呢?這一切還要追溯至民國肇建。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隆裕太后以宣統帝名義頒布退位詔書,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宣布公元1912年為民國元年。為順應農時並與西方曆法保持統一,孫中山下令將公曆(即陽曆)作為官方曆法,隨即以公曆1月1日作為一年初始的第一天,是為元旦。不過在民間,人們依然慣用農曆,春節所在日期也沒有被更替,依舊和立春之日吻合。之所以沒有調整春節的時間,是因為孫中山明白春節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陡然改變會造成混亂。

袁世凱就職典禮舊照

然而在袁世凱被推選為大總統後,事態卻發生轉變。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1月21日,時任內務總長朱啟鈐提交《定四季節假呈》,請求總統能夠「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很快,這份文件就得到袁世凱批准並於次年起正式實行。就這樣,春節被改到了農曆正月初一,立春則淪為普通節氣,持續兩千餘年的立春節慶活動逐步消失。

朱啟鈐雕像

很多人回溯歷史之時,經常會責怪朱啟鈐和袁世凱把「春節」搞得一片混亂。客觀地說,袁世凱還真背不了這個鍋,因為他的初衷也是保留傳統風俗,他在《定四季節假呈》中曾如此批複:「乘時布令,當循世界之大同,而通俗宜民,應從社會之習慣。」

在新政的影響下,民間紛紛開始過春節,從前的「歲節」徹底成了「年節」。從這一時期開始,公曆1月1日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這樣一來雖然不至於混亂,但卻帶來一個新的難題——農曆生肖年究竟從何時開始算起?在古代,天干地支和十二生肖、二十四節氣關係密切,古法傳統的改變讓最具有象徵意義的春節失去了代表性,因此民間仍然堅持將立春作為農曆生肖年的開始。

清朝立春開耕禮復原場景

需要指出的是,傳統農曆屬於陰陽合曆,和公曆日期一般相差一個月左右。因此每年1月1日,只是公曆交接,日期進入公曆新年,並不代表農曆交接。至於農曆春節,也不是進入農曆新年的標誌,得到每年公曆2月4日左右的立春,才是新舊農曆年份的真正交替。因此,農曆新年早於春節或晚於春節的情況經常出現,對這種曆法混亂的情況,一些民俗學家開始抱怨,而這也是當年袁世凱所萬萬沒有想到的。

參考文獻:

《定四季節假呈》《中國民俗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本是一代人傑,為何兒子卻難堪大任?兩點原因說來很無奈
唐末節度使中的奇葩,自稱聖人四處建立生祠,審案憑打賭判決生死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