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春節檔吳京又來了,你的「《戰狼》PTSD」治好了嗎?

春節檔吳京又來了,你的「《戰狼》PTSD」治好了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戴源)

大過年的,吳京又來了!這次他從非洲跑去了木星軌道。

2017年暑期檔,《戰狼2》這部由一個平日里沒什麼存在感的二線武打明星自編自導自演,全片沒有一個一線大牌,沒有一個流量小生,也沒有大資本全力加持的電影,卻創造了如洛陽紙貴般的觀影效應,恐怖的市場爆發和極佳的口碑把原本的暑期熱門《建軍大業》(名導演、主旋律、全體當紅小鮮肉參演、大場面)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流量小生、古裝女神、熱門IP、大資本)沖得潰不成軍。

這部從情節、台詞、表現手法上都還是比較粗糙的中國產「超級英雄」爆米花電影能讓吳京「一戰封王」,成為站在華語商業片票房頂端的男人。

然而,在現實中被大家「喜聞樂見」的《戰狼2》在隨後的一年多來在互聯網上被瘋狂惡搞。「戰狼」從名詞變成了一個帶有貶義的形容詞,吳京照片被P成了各種表情包用來諷刺「激進民族主義」「流氓愛國主義」,連吳京本人在沒有爆出什麼醜聞的情況下成為了某種「反面典型」,以至於馬上春節檔即將上映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出了預告片後,一些人在網上留言「看到吳京就不想看了」。

有人將這種看到《戰狼》就炸毛,看到吳京就諷刺,看到什麼都要引到「戰狼」話題上批判一番的行為定義為「戰狼PTSD」(PTSD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縮寫)。

為了幫助部分患者在吳京即將再次出現之前緩解癥狀,我們不妨冷靜下來看一下讓他們「生理不適」的《戰狼2》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首先,《戰狼2》是一部票房挖掘機。它的觸手伸向了商業電影那些經驗豐富的營銷團隊看不見的地方,挖出了50億的票房。

《戰狼2》上映之前,我就覺得吳京的好運氣擋都擋不住。吳京選用吳剛老師作為大配角時他還只是一個性價比較高的非著名實力派老演員,誰曾想到上半年一部20年一遇的全民熱劇《人民的名義》讓「達康書記」成為了自帶熱點的國民大網紅,配合電影情節還自動生成了「達康書記親赴非洲拿著AK抓捕丁義珍」的梗,還附送一個趙東來局長,《人民的名義》里的當紅角色全配齊,這部20年來收視率最高的「國民劇」等於免費幫《戰狼2》來了一撥預熱。

時隔幾個月,觀眾又在大銀幕上看到了「達康書記」

不僅如此,《戰狼2》還戳穿了「小鮮肉粉絲經濟」的營銷泡沫。讓大家明白了「流量」和「數據」不是萬能的——通過炒作吸引粉絲,再利用粉絲在微博這樣的平台刷出動輒上億的「流量」,讓資本看著這些驚人的「數據」誤以為這些人是「國民」級別的偶像,有著無比強大的號召力,於是各種錢和資源都集中在他們身上,「小鮮肉」的運營公司再利用這些華麗的資源和履歷吸引更多粉絲來刷流量,如此這般陷入一種死循環。

在這種虛假的繁榮中,投資者和炒作者有了這樣一種幻覺——既然這些看上去什麼都不會的小哥哥能騙那些少女們連買10張電影票來捧偶像,我們何必要花那個功夫去研究如何說服10個不同的觀眾去電影院看電影呢?

於是,在流量的狂歡和粉絲們幸福的笑臉中,在《戰狼2》上映前的一兩年內,中國電影的大盤連續走低,直至低迷。觀眾群體越來越狹窄,題材越來越小眾,票房越來越萎縮,這讓一年前還談笑風生的大佬們徹底蔫了。

和《戰狼2》同檔期上映的《建軍大業》啟用了一大批「小鮮肉」擔任非主要角色

然而《戰狼2》的完勝擠掉了這個泡沫,因為真金白銀的現實讓沉迷於「大數據」的操盤手看清了,那「10個不同的觀眾」意味著什麼——他們是平時只愛玩遊戲從不去電影院的青年男性,是四線城市只會在櫃檯買電影票卻根本不在乎60元票價的中年大叔大媽,是那些30多歲對偶像無感但依然有點情懷的社會精英,是那些在紅色經典影片中成長但覺得現在的電影已經離她們遠去的爺爺奶奶們,是那些坐滿了紐約和悉尼電影院的海外華人……而那些願意為偶像一擲千金的懷春少女在電影產業的參天巨樹上只是枝葉而已,靠他們來供養一個擁有10億潛在消費者的市場,不存在的!

如果我們能把視角再往上調,就會發現《戰狼2》給中國電影帶來的震動和改變可能遠遠不止「吊打小鮮肉」這麼簡單!

從影史角度看,除去49年之前的探索階段,建國後的相當長時間電影是作為意識形態的宣傳和教育工具而被創作的,電影的藝術性依附於政治性和思想性。改革開放後,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將藝術性作為電影的唯一核心,創作的一系列電影在歐洲電影節上斬獲大獎,形成了中國電影的又一個高峰。

但那是一個國內的電影院還和「大禮堂」共用的時代,國內的電影作為一個市場是前所未有的低迷。進入新千年,中國電影在引入了香港「北上」的影人後開始探索:「未來我們想要什麼樣的中國電影?」或者說,當中國電影走向繁榮,世界觀眾一提到「中國電影」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在2002年,張藝謀以一部前所未有的《英雄》開啟了中國的「商業大片」時代。(國內票房2.5億人民幣)

開弓沒有回頭箭,隨著中國飛速增長的GDP,突飛猛進的城市化以及烈火油烹的娛樂市場,越來越財大氣粗的資本家,中國觀眾看到的是票房不斷地膨脹下那些原來走上神壇的導演和演員的「墮落」,「爛片」的罵聲幾乎是伴隨著「大片」的成長而成長的。

13年前一個普通網民胡戈憑藉《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激起了社會對於「國產大片」的吐槽慾望

儘管如此,中國大陸的電影人從商業電影市場開啟之初的目標就非常非常明確,絲毫不加掩飾的赤裸裸——我們要「美國大片」,我們要「好萊塢」!

不要歐洲的藝術片、不要日本的亞文化、不要印度的民族風情、不要韓國的現實批判,我們就要好萊塢那樣的簡單粗暴、巨額投資、頂級特效、巨額票房、全球影響力和背後強大的價值觀輸出。

因為中國電影人和中國官方很清楚,中國如此巨大的市場註定做不了「小清新」,如果無法分庭抗禮甚至取而代之就只有一個下場:在開放的市場中被好萊塢巨獸一口吞噬。畢竟,90年代初全球藝術佳片和以香港電影為代表的非好萊塢電影曾經無限風光,但一旦好萊塢情節大眾,特效炫目的「大片」捲土重來,前者分分鐘走向全面衰落。

香港影壇這個曾經星光燦爛的「東方好萊塢」在好萊塢大片捲土重來後不復當年繁榮

我一直覺得,中國人崇尚「和為貴」的文化背後有一種非常決絕的韌勁兒和狠勁兒:只要確定了一個目標,不管一開始多麼不可能都要給你把結果搞出來,且不怕失敗,不計代價。

就像百年前國人的共識「一定要救亡圖存,民族復興」,但到底怎麼做?那就一個個試!於是各種勢力,各種思潮輪番試了一遍,在付出了巨大犧牲之後找到了一條路。

而通向「美國大片」之路也是一樣。起先中國的學院派導演並不太了解,真正能夠代表國家形象進行價值輸出,全世界人民都愛看又能賺取巨額票房的「大片」是什麼樣子的,於是就一個個地試!

先是那些名導演找來一大批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拍人人都愛看,老外尤其好奇的「全明星」「武打」「華麗大場面」「古裝」大片,抱著一種特別質樸的想法:只要觀眾是任何一個明星的影迷都會買張票,那麼我的票房不就高起來了嗎?外國人不認識國內明星但喜歡看中國人飛來飛去打來打去啊,那不都來看了嗎?

但是這種「全明星」模式被證明是不可持續且不經濟的,在姜文偉大而又隱晦的《讓子彈飛》創造了票房紀錄之後基本偃旗息鼓了。畢竟那一代從黃金時代走來的大哥大姐在慢慢變老,曾今的光環也在漸漸隱去,當《泰囧》這樣一個笑笑鬧鬧成本不高的喜劇都能輕鬆賺十幾億票房,電影的投資者誰還願意去為天價的片酬和宏大的場面花冤枉錢。

第二場試驗也是由張藝謀來完成的,在第一種道路走不通之後他開始嘗試更加深入的「國際化」,直接把影片的男主角讓出來給好萊塢二線或者一線半的明星,讓他們站出來在國際市場扛票房,先是《金陵十三釵》讓一個外國神父來做男主,推動故事的發展,再到《長城》這種偽國產大片(在國外全都是好萊塢明星男主的大頭海報,中國演員只是背景的甲乙丙丁),老謀子心想,我這次給你把好萊塢元素配齊了,好萊塢一線男主,好萊塢頂級編劇、好萊塢特效團隊,甚至好萊塢資本,加上老謀子的名聲,國內請來金光閃閃的景田小姐姐,和一大票流量小生和老影帝,都這些一起堆上去還怎麼輸?

事實證明,這一次通往大片之路的嘗試,在國內的口碑尚不如當年的《英雄》,在國際上也被觀眾認為是一部由馬特達蒙主演的爆米花片,而非一部走向世界的中國電影。

幸而吳京這個二線吃瓜明星以他非常粗糲的直覺用非常震撼的現實給了中國電影市場一個可能的答案:要達到簡單粗暴的目標就簡單粗暴地做就得了!想要做美國大片就按照他們的模式來就可以了!想要最終宣揚自己的價值觀就赤裸裸的宣揚就可以了,何必瞻前顧後,小心翼翼只敢做「中國特色」不敢踏足「好萊塢」擅長的領域?

在《戰狼2》中,吳京對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大片的「復刻」確實是簡單粗暴又直接。一個戰鬥力爆表的孤膽英雄,性感的異國美女,充滿雄性荷爾蒙的硬核打鬥,軍隊的強大實力以及背後的愛國主義。他在接受BBC採訪時也是非常直接地表明了這一點:「每一個國家都在用電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的電影進行愛國主義宣傳何錯之有?只許好萊塢宣揚自己的愛國主義,寶萊塢宣傳自己的愛國主義 不許中國人宣傳自己的愛國主義嗎?」

《戰狼2》本質上依然是對好萊塢「孤膽英雄」模式的復刻,但主角換成了中國人

要打就打個痛快,要裝逼就一次裝個爽,表現中國人民的悲慘歷史何必要用外國人的視角才能得到外國人的共鳴,拯救中國何必要靠外國英雄帶著一個中國美女打怪才能取得勝利?何況在目前國內票房尚未開發充分的條件下也不用過於擔心外國人不愛看,這不,《戰狼2》僅僅靠國內的觀眾就輕鬆坐上了全球票房周冠軍的寶座,還有可能跨進世界影史的票房榜單,還要啥自行車呢?

吳京面對質疑也非常粗糲地理直氣壯:「你們質疑的那些東西美國好萊塢經典大片里一應俱全,憑什麼不去質疑他們,光盯著中國人拍的來挑刺?」

確實,吳京這部電影如果真正用「好電影」的藝術標準來衡量,完成度是不高的。如果我們之前也嫌棄同類型的好萊塢英雄動作片,當然也可以來同樣嫌棄吳京,可惜正是國內高喊著「從來不看國產爛片」的一批偽小清新們同時對各種超級英雄橫飛的「好萊塢大片」敬若神明,於是《戰狼》和吳京的存在就讓他們芒刺在背,有一種「你很討厭,但我說不清楚為什麼要討厭你」的感覺。

吳京的這句話被部分網民單獨截出來做成表情包瘋狂惡搞

正如《戰狼》PTSD病毒的大面積傳播正好發生在吳京接受BBC採訪發表了一番「愛國無罪」言論之後。也許對於一部分網民來說,在BBC這樣的媒體面前談愛國主義是會讓他們感到羞恥的。也正如即將上映《流浪地球》發布預告片時,看到「好萊塢大片」式的科幻特效和「拯救人類」的主題,某些網民在彈幕里說「這畫面配著中文好有違和感,應該用英文配音才正宗」。

但是這些網路上的「小清新」已經不再是左右票房的決定性因素了,《戰狼2》這部達到好萊塢二流工業水準的商業動作片之所以能夠在中國電影市場獲得空前輝煌的勝利,其根源在於他有一種骨子裡自信的價值觀,足夠簡單,足夠直接,少了很多商人的斤斤算計,少了很多炫目的「市場分析」和「量身打造」,少人很多知識精英的瞻前顧後和文化自卑,吳京作為一個比較接地氣的中年人,一個靠「打」闖天下的「粗人」,只是直覺的認為「觀眾需要看這樣的電影」,於是就堅持拍這樣的電影,於是,他成為了創造歷史的人。

雖然吳京的《戰狼2》本質上仍然還是一種對於「美式大片」形式上的模仿,但電影的精神內核真正扎在了中國這邊。也許中國電影創造真正「中國大片」的原動力正在這種「自信」和「直接」之中,正如劉國梁總結中國乒乓球隊常勝秘訣時說的那句話:「一切勝利都是價值觀的勝利。」

將近兩年過去了,新崛起的一批看似沒有什麼「情懷」和「深度」的中國電影人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工業流水線」上越玩越嫻熟,越玩越自信。即將到來的春節,他們即將要以一部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向「科幻大片」的高地正式進軍。

不過,吳京和「I』m Chinese」確實又回來了。據說這次他依然是在主流投資商都不看好這個題材時「帶資進組」,這一輪向好萊塢的「致敬式衝擊」結果將會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塞爾維亞一校車被列車撞成兩截 數十人傷亡
提升產業競爭力 日媒稱中國在重點尖端領域加速投資研發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