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畫家卞文瑜山水畫欣賞
卞文瑜,約1576 -1655 年,明末清初畫家,江蘇蘇州人,字潤甫,號浮白、蘿庵。藝芳書畫錄云:「本姓徐,非姓卞,蓋因有避而托者。」善山水、樹石勾剔,甚有筆意。嘗從董其昌講求筆法,故筆墨亦相近,但落墨太松,失之弱耳。萬曆三十九年(1611)作荷亭銷夏扇,康熙十年(1671)作湖庄清夏扇,均藏故宮博物院。主要作品有《圖繪寶鑒續纂》、《明畫錄》,《桐陰論畫》、《江南通志》、《藝芳書畫錄》、《畫史會要》。
據徐邦達先生考證,他生於1576年(明萬曆四年丙子),卒於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乙未),有的書中說他卒於1671年以後,康熙十年尚在世,這種說法不正確,按:王鑒壬寅年(1662)所跋卞文瑜《仿古山水冊》時已稱他為「故友」,而王鑒與卞文瑜同為「畫中九友」,晚年關係密切,不會誤言其生死,因此徐先生所定其卒年為1655年,較1671年可靠。關於卞文瑜的生平,史籍中的記載亦頗為簡略,《藝芳書畫錄》說他「本姓徐,非姓卞,蓋因有避而托者」;彭蘊燦《歷代畫史匯傳》中說他「生平無定居,爐香茗到處自隨」,因此後人多以「不食人間煙火」來評價他超脫世外的人生經歷。
卞文瑜以擅畫山水著稱於世,其繪畫風格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早年和中年的山水畫受趙左影響較深,承襲吳門遺風;同時又從董其昌講求筆法,將董以筆墨氣勢取勝的特點與吳門強調詩意的結構布局相結合,形成了其特有的繪畫風格。因此後世多用「布局結構殊有思致,樹石鉤剔頗具筆意」評價他這一時期的作品特點,但過於強調筆墨風趣與形象脫略,故未免缺乏自然山川之真實感,因此對其畫又有「落墨太松,失之弱耳」、「山水多滑,少蒼老」的批評。
卞文瑜晚年的山水畫風格變化較大,開始擺脫趙左的影響,而上追宋元諸家。這一變革主要是受王時敏、王鑒的影響,據王鑒跋卞文瑜《仿古山水冊》云:「先生(卞文瑜)學畫凡五十載,惟知趙文度(趙左)一派。晚年始與余交,及遇婁東奉嘗煙翁(王時敏),乃見畫中董、巨及元季四家真跡。每至婁中觀古人畫,則伏卧其下,不忍釋手。」由於結識王時敏、王鑒等人,使得卞文瑜在其晚年得以看到董源、巨然及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等大家的真跡名品,並且潛心臨習,因此王鑒評價他晚年的作品:「筆法遒美,元氣靈通,與生平畫迥不相類。」從卞文瑜傳世的作品看,他晚年的畫作多題臨仿古人之名,且多是小景山水,如故宮博物院藏《仿古山水冊》,上海博物館藏《仿宋元山水圖冊》,天津藝術博物館藏《山水扇面》等,筆墨蒼潤,意境深遠,較其早年、中年學趙左的作品要成熟得多。正如吳梅村在《畫中九友歌》中評價卞文瑜時說:「畫龕巨幅千峰稠,小景點出林塘幽。晚年筆力真滄州,幅中鶴綠輕王侯。」這是對他晚年繪畫風格和藝術特色的準確概括。
卞文瑜 紙本設色 縱100厘米 橫44.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描繪的是一屋軒及其周圍的景色。畫中有一座草堂,前有梧桐一株,高高矗立。梧桐樹葉勾染精細,枝葉穿插自然得體。勃勃而有生機。草堂之中,一人正在撫琴,一人站在一側聆聽。屋外一隻仙鶴似乎在聞聲起舞。院落之中鮮花盛開;草堂四周,湖石環繞,皴法細密,蒼勁潤澤;左邊木橋流水,水上荷萍點點,散落有致。整幅作品在花木的表現技法上多用雙勾法,敷色清淡。此圖自識:丁丑端陽摹王叔明一梧軒圖
卞文瑜 紙本設色 縱23.7厘米 橫29.3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卞文瑜,明末清初畫家。本姓徐,後改卞,字潤甫,號浮白。江蘇蘇州人人。他擅長山水畫,布局結構頗富巧思,對樹石的刻劃富有筆意。他曾從董其昌研求筆墨,因此他的畫風與董其昌很接近,但落墨太松,失之於弱。所作繪畫小景居多,大幅少見。《仿宋元山水圖》是一幅摹宋元風格而作的山水畫,追求淡漠率意的宋元韻致。
卞文瑜 《山樓綉佛圖》 立軸,紙本,設色,縱121.3厘米,橫53.2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江南湖庄景色。在重檐的山樓中,陳設精潔雅緻,一婦人正臨窗刺繡。樓後竹林茂密瑩碧,高聳透瘦的湖石與喬松、芭蕉矗立一側。遠山如黛,輕嵐浮動。畫家以松疏的筆觸在有限的尺幅間表現了如此繁複的構圖與內容,而在細微處亦一絲不苟,其筆法嚴謹秀雅。墨色於濃淡的變化與映帶上更講求合諧統一,匠心獨具,顯示出畫家深厚的傳統功力。
系仿元代管道升作品。畫遠山淡抹作背景,近景中翠竹成林,虯松高挺,老樹垂絲,其間草房茅舍掩映,一人正端坐忙於綉佛之中。著一青鶴,頓添情趣。畫風蒼秀,應是作者晚年之筆。
卞文瑜 《徒壑長林圖》
卞文瑜《梅花書屋圖》立軸,紙本,設色,縱106.9厘米,橫48.5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作遠山淡抹,山巒層疊,蒼松雜樹勁立,其下茅屋相陳,一人靜坐抬頭遠觀而思。山石樹木筆墨近董其昌,畫面蕭疏鬆秀,有清曠之致。
卞文瑜 溪山秋藹圖卷手卷,紙本,水墨,26×108厘米。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 版權聲明 】
我們尊重原創,《藝術929》所推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將及時改正並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