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軍進犯南京,羅伯特?威爾遜為何堅持留了下來?

日軍進犯南京,羅伯特?威爾遜為何堅持留了下來?

羅伯特?威爾遜1906年10月5日出生於南京, 是美國基督新教衛斯理宗美以美會傳教士威廉?威爾遜和瑪麗?蘿內的兒子。 1923年,威爾遜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接受大學教育,1929年在哈佛大學醫學院獲博士學位。他的妻子是曾任紐約同仁醫院護士長的馬喬里,威爾遜在同仁醫院實習時結識並結為連理。 1936年1月威爾遜攜妻子回到南京,威爾遜在金陵大學醫院擔任一名外科醫生,馬喬里從事護理工作。因此,南京作為威爾遜出生地和童年成長的地方,在他心中一直佔有特殊的地位。當幾乎所有外科醫生離開南京時,威爾遜堅持留下來並不令人吃驚。 在此期間,威爾遜還給自己取了一個中文名字—韋如柏,他可以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與病人自如交談,在醫院附屬的護士學校講課時,他甚至可以寫出中英文對照的講義。

羅伯特?威爾遜

威爾遜的父親威廉?威爾遜在1896年來到南京,於1910年創辦金陵大學附屬中學,並擔任了14年的校長,其間還曾擔任金陵大學外國文學系的首任主任。其母親瑪麗?蘿內則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希臘學者,精通多種語言,並為傳教士子女開辦了一所學校。其舅舅約翰?福開森是金陵大學創始人之一。 受家庭氛圍的影響,威爾遜也是一名基督徒,回到南京後,在行醫的同時,還擔負起了傳教士的責任,他經常出現在特威納姆教堂,偶爾還會客串牧師角色進行傳道。 1937年6月,威爾遜迎來了他的大女兒伊麗莎白,也許這時在空氣中都洋溢著安寧閑適的幸福氣息。

然而,這一切都即將被戰爭所打破。8月15日,日軍第一次空襲南京,美國大使館勸告所有的婦女兒童前往牯嶺或漢口, 威爾遜的妻子馬喬裡帶著襁褓中的女兒伊麗莎白登上一艘炮艦,並安全抵達了江西廬山的牯嶺鎮,但是威爾遜對局勢的嚴重性感到擔心,於是堅持讓他的妻子和愛女回到美國。威爾遜則留在了南京。60年後威爾遜太太回憶說:「他認為這是他的職責,中國人是他的同胞。」

由上可知,童年的成長經歷使威爾遜與其他一些返回南京或者留駐南京的美國人士存在明顯的區別,其他人有的出於職業要求,如駐南京的媒體記者哈立德?埃邦德,報道日軍對南京的逼近,「12月7日,日本驅逐艦和炮艇將駛往位於南京上游150英里的安慶。」 斯提爾在12月逆著人流進入南京,作了大量報道,並是第一個向西方報道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記者。 有的出於宗教信仰和對教會財產的保護,傳教士福斯特在11月28日早上,趕往聖保羅教堂,行聖餐禮,進行早禱儀式。雖然參加的人很少。 貝德士寫道:「在極端危險中手無寸鐵的為人們的生命戰鬥,當你知道自己……在上帝給予的光明的指引下勇往直前贏得可能到來的一切。」 有的則是受美國當局指派,致力於維護美國利益。還有的是弘揚人道主義情懷,救助身陷水深火熱之中的南京居民。貝德士在對妻子的信中說:「在日本兵用刺刀刺向依賴我們的婦女和孩子時,我想我不會躲在一邊。」 12月9日,美國大使館向日本大使館轉達了《關於保護殘留在南京的美國人》的電報,共記錄了18位美國市民因醫院、安全區以及報刊報道工作預計將無限期留在南京。

張生先生指出,留在南京的美國人士的以上四種需求動機往往在很多情況下是重合的,傳教士、醫師或者外交人員,雖然是出於保護美國利益或者教會財產的目的,但也同時救助了中國的難民,更成為救援的主力。

張生教授

威爾遜返回並留駐南京,更多的像是一種鄉土情懷和高尚的醫德,正如馬喬里所提到的,他將中國人視為自己的同胞,而不是背負著其他的政治或者經濟需求與教會的意旨。在12月5日,最後撤離警告來臨時,威爾遜想到的是:「我們怎麼能夠離開病人呢?這兒的其他人在忙於為城裡的居民建立難民區的計劃。」 在危機時刻,威爾遜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病人和自己身為醫生的責任,幫助他們是作為一名醫生的義務。此外,基督教信仰和高素質的家庭教育又使威爾遜在面臨抉擇時更加的明確自己的責任,「給全球以和平,給人類以慈悲……不要被邪惡征服」這是直入心扉的召喚。 上帝的意志必須完成,但我們不得不希望和祈禱我們能把所能看到的一切進步不讓一個強權來毀滅…… 這些理念將會在嚴峻的形勢下,激勵著威爾遜乃至傳教士去捍衛真理與人道,去接受考驗,實現生命的價值。

來源:《南京大屠殺與西方國際友人》

本文作者:王毅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研究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像中國史 的精彩文章:

富貴險中求:魏晉時期,危險與機遇並存的西域商路
戰爭來臨,學校里的孩子上什麼課呢?

TAG:影像中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