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愛因斯坦最喜歡的藏書和作者

愛因斯坦最喜歡的藏書和作者

毫無疑問,愛因斯坦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之一。

但他的成就並非是從一片荒蕪的沙漠上生長出的參天大樹,而是像牛頓所說的,他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他向歷史上最優秀的人學習,這可以從他對閱讀的強烈慾望和廣泛的個人藏書中得到證明。

愛因斯坦的藏書包含著那個時代最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這些書籍作者的名字包括:玻爾茲曼、比希納、黑貝爾、海涅、赫姆霍茲和馮·洪堡。還有哲學家康德、萊辛、尼采和叔本華的許多著作。

那麼,愛因斯坦最喜歡的書是什麼呢?對於這個問題,也許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但我們知道哪些作品曾讓這位相對論的創始人愛不釋手,一遍又一遍地翻閱……

下面是我們所知道的他最喜歡的書和作者。

馬赫

奧地利哲學家和物理學家馬赫(Ernst Mach)對牛頓的時間和空間觀的批判,是愛因斯坦思想的重要靈感來源。愛因斯坦曾說過,相對論的發展受到了馬赫的影響。

愛因斯坦最喜歡的藏書和作者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馬赫的著作《感覺的分析》(1897年)。他書寫著人類感官那難以捉摸的本質和自我的易變性。

1915年12月,在給石里克(Moritz Schlick)的信中,愛因斯坦寫道:「你也正確地看到,這種思潮(實證主義)對我的努力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馬赫,而休謨的影響可能更大。在相對論發現前不久,我懷著滿腔的熱情和欽佩研讀了休謨的著作。如果沒有這些哲學研究,我很有可能無法抵達最終的答案。

雖然愛因斯坦在這封信里透露了是馬赫和休謨激發了他的思考,但我們也知道,愛因斯坦在晚年時批判過馬赫的作品,尤其是實證主義。(實證主義是以邏輯為中心的哲學,拒斥神學和形而上學。實證論者認為,每一個理性的斷言都可以用科學的辦法來驗證,「實證的」知識基於自然現象及其屬性。)

休謨的《人性論》

《人性論》被認為是蘇格蘭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哲學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這本書試圖理解科學和人性之間的聯繫,對愛因斯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愛因斯坦最喜歡的藏書和作者

休謨的《人性論》(1738年),在完成這本書時,他年僅26歲。

休謨成功地闡述了一種科學道德哲學,呼籲從形而上學的思考轉向可以觀察到的事實,這吸引了作為物理學家的愛因斯坦。休謨對此還有一個重要的警告,那就是,單憑觀察是無法掌握自然規律的。這一點對愛因斯坦的反直覺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堂吉訶德》

愛因斯坦最喜歡的藏書和作者

古斯塔夫·多雷繪製的《堂吉訶德》插圖,描繪了著名的風車場景。

曾與愛因斯坦共事的物理學家英費爾德(Leopold Infeld)在他的自傳《探索》中寫道愛因斯坦有多麼喜歡塞萬提斯(Cervantes)的經典騎士故事《堂吉訶德》:

「愛因斯坦躺在床上,沒有穿襯衫或者睡衣,《堂吉訶德》就在他的床頭柜上。這是他最喜歡用來放鬆的書……「

斯賓諾莎

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是17世紀的猶太裔荷蘭哲學家,他的《倫理學》是西方思想的基礎作品之一,描述了完整的宇宙觀和現實的圖景,同時也為一種合乎倫理的生活提供了指導。斯賓諾莎在書中將上帝描述為自然秩序。

愛因斯坦最喜歡的藏書和作者

斯賓諾莎的《倫理學》,在他去世後才得以發表。

斯賓諾莎的「泛神論」是愛因斯坦對世界的精神觀點的一部分,正如他對Herbert S. Goldstein所說的那樣:「我相信斯賓諾莎的上帝,那是一個通過存在事物的和諧有序體現自己的上帝,而不是一個關心人類命運和行為的上帝。」

歌德的作品

在愛因斯坦的大量藏書中,最可觀的部分大概屬於德國作家歌德(Johann von Goethe)。愛因斯坦擁有歌德36卷本的作品集,另外還有12卷額外的作品,兩卷《光學論文集》(其中包括歌德和席勒之間的書信往來),以及一卷《浮士德》。

愛因斯坦最喜歡的藏書和作者

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

1932年,在給德國物理學家Leopold Casper的一封信中,愛因斯坦寫道,他欽佩歌德是「無與倫比的詩人,是有史以來最聰明、最智慧的人之一。」 愛因斯坦還寫道:「甚至他的學術思想也值得高度尊敬,他的錯誤是任何偉大的人會犯的那種錯誤。」

除了以上這些,眾所周知的是他還喜歡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神智學者海倫娜·布拉瓦茨基的作品。

參考來源:

https://bigthink.com/culture-religion/albert-einstein-favorite-book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原理 的精彩文章:

這一特殊DNA竟然也能遺傳自父親——這對遺傳學意味著什麼?
假如這條100公里長的隧道,能帶來全新的物理學……

TAG: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