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神曲《一曲相思》歌詞背後的五個功臣是誰
作者/廉克飛 本文系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2019年剛剛到來,有一位在婚禮現場翻唱《一曲相思》的女孩便爆紅網路,當時女孩只是出現在婚禮上,唱了一首《一曲相思》,被現場的朋友傳到了抖音上,網友紛紛表示聽完耳朵都懷孕了,都聲稱這是被天使吻過的嗓音。
一首歌曲的火爆有很多因素,比如歌手的因素、曲調的因素、歌詞的因素等等。比如2017年開年,江蘇衛視誠意打造的季播版音樂節目《金曲撈》,將致力打撈茫茫星河中蒙塵的星星,助其煥發新生。很多動聽的歌曲「懷才不遇」,這個綜藝節目重新將其撈起。阿悠悠演唱的這首歌曲當然也屬於打撈了一首金曲,打撈的誰演唱的金曲呢?
度娘告訴我們:《一曲相思》是由半陽作詞、可澤作曲,半陽演唱的一首歌曲,該曲於2018年9月21日以單曲的形式發布。
半陽是個創作型歌手,他創作出很多膾炙人口、火爆網路的歌曲。看看他的演義經歷就知道。可以說《一曲相思》的火爆,有很多人也被其歌詞所感動,甚至可以這樣說,是有「五個人」幫助半陽完成了歌詞的創作,也可以說是這「五個人」的經歷與情感讓半陽的歌詞有如此魅力,阿悠悠的火爆,能晉陞為2019年首位抖音女神,與這動人的歌詞也不無關係。下面就奉上歌詞,讓我們依次請出這五個神秘嘉賓。
這人間裊裊炊煙
和風花雪月浪漫
痴情人多半貪戀
愛恨情仇都好看
又讓你痛不欲生
又讓你趁醉裝瘋
終有天脫胎換骨
直到哭著笑才懂
欲問青天這人生有幾何
怕這去日苦多
往事討一杯相思喝
倘若這回還像曾經執著
心執念你一個
那我可能是多情了
濁酒一杯餘生不悲不喜
何懼愛恨別離
一路縱馬去斟酌
一曲相思入江水與山河
在油傘下走過
悠然入夢卻恍若昨
首先有請第一位助陣嘉賓:
在歌詞裡面有這樣一句:欲問青天。這句歌詞很明顯是大文豪蘇軾貢獻出來的,半陽化用了蘇軾的一首詞的開首兩句,當然這首詞我相信大家都會背誦,因為它就是流傳千古的名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序言: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蘇軾為什麼會來密州做太守呢?這裡面還有一番曲折。
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進京應試。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二人正銳意於詩文革新,蘇軾清新洒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但是歐陽修卻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歐陽修把這份策論降為第二名,結果蘇軾很無辜的躺槍。歐陽修很賞識這位後輩,還曾經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讚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隨父回鄉奔喪。守喪期滿回京。蘇軾中制科考試,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四年後還朝,任判登聞鼓院。
可是不幸的是蘇洵不久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此時,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頗感憤怒,於是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1074年秋,蘇軾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而到了1076年的這個中秋之夜,他倍感孤獨,因為他唯一的弟弟蘇轍在齊州(山東濟南)任掌書記,此時的他與弟弟已經六年沒有見面了,可現在倆人雖然都在山東,卻如隔天涯,心中不免悲愴,於是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
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李白的《把酒問月》也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裡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強烈、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
而半陽化用後的歌詞更加單刀直入,令人感覺到相思想念之痛。
下面有請第二位助陣嘉賓:
歌詞裡面有兩句緊挨在欲問青天后面----這人生有幾何,怕這去日苦多。當然這兩句的貢獻者便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曹操。請看原詩: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關於這首詩歌創作時間,史學界並未達成一致,一般而言有四種推論:
1、按照《三國演義》中的說法,這是曹操早赤壁大戰前寫作的,也及時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因為受《三國演義》故事的影響,目前這種說法流傳最廣、影響力最大。
2、史學家張可禮先生根據《三曹年譜》提出的觀點是寫於建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10年,因為曹操於當年寫了《求賢令》,這與《短歌行》的主旨相同。
3、學者萬繩楠認為寫於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遷天子到許都,心中高興與屬下人燕飲行樂時所寫。
4、還有一種說法是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招待代郡烏丸行單于普富盧所做。
其實這幾種說法中,我更傾向於張可禮先生的觀點,因為赤壁之戰的大敗讓曹操的威望降到了冰點,他甚至面臨被逼交出兵權的危機,因此他曾寫過一篇《本志令》,在這篇文章里他明確表明自己絕不交權的想法。所以說赤壁之後的曹操一直生活在鬱悶彷徨之中,這種愁悶的情緒一直到建安十六年才逐漸消除,因為建安十六年剪除了西涼的韓遂、馬超,這也算曹操一場自我的救贖,這場戰爭的勝利讓他的威望開始回升,又逐漸恢復了意氣風發的作風。
所以,在建安十四年或者建安十五年,應該是他寫作這首詩歌的北京時代。在這首詩歌開頭的八句中,曹操強調他非常發愁,愁得不得了。那麼愁的是什麼呢?原來他是苦於得不到眾多的「賢才」來同他合作,一道抓緊時間建功立業。赤壁之戰的失敗導致他對以荀彧為首的智囊團產生懷疑,所以他想以新人換舊人。
「對酒當歌」八句,猛一看很像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消極調子,而其實大不相同。這裡講「人生幾何」,不是叫人「及時行樂」,而是要及時地建功立業。又從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個人之情,發愁時間過得太快,恐怕來不及有所作為。實際上卻是在巧妙地感染廣大「賢才」,提醒他們人生就像「朝露」那樣易於消失,歲月流逝已經很多,應該趕緊拿定主意,到我這裡來施展抱負。所以一經分析便不難看出,詩中濃郁的抒情氣氛包含了相當強烈的政治目的。這樣積極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調子來發端,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說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為通過這樣的調子更能打開處於下層、多歷艱難、又急於尋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說用意和遣詞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半陽化用曹操這兩句詩詞,生動展現了痴戀之人的無奈,欲問天也不得,人生短促,還是要通透豁達,把深情化為無情。
下面繼續有請第三位助陣嘉賓:
扎西拉姆·多多
歌詞有這樣一句:餘生不悲不喜。其實說到這「不悲不喜」四個字,很多人肯定能想到以下這首現代詩:
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 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 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裡
不舍 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心裡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而且我相信有很多人讀完這首詩歌,會異口同聲的說,這是情僧倉央嘉措寫的。但是我明確的告訴你們,大錯特錯了,這首詩歌真正的作者正是上圖的這位面容姣好的女子------扎西拉姆·多多
扎西拉姆多多是一名漢族女子,也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她原名談笑靖。扎西拉姆多多是其筆名。她現在正在印度菩提伽耶追隨十七世嘎瑪巴大寶法王進行佛教修行。
《見與不見》原來的本名叫做《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是扎西拉姆多多的作品,收錄於其詩集《疑似風月》中。其中,班扎古魯白瑪意為:金剛上師蓮花生。是印度佛學大師藏傳佛教的主要奠基者。
2008年《讀者》雜誌第20期將這首詩更名《見與不見》收錄其中,並署名為倉央嘉措。不久,扎西拉姆多多就向《讀者》雜誌社發郵件,表明她是這首詩的原作者。《讀者》在不久後便公開發表聲明道歉。
雖然《讀者》已經發表聲明道歉,但絕大多數人依然不知實情。依然把這首詩錯認為倉央嘉措所著。及至2011年,扎西拉姆多多仍然在《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一書中找到自己的作品,且依然被署名倉央嘉措。隨後雙方鬧上法院,法院最終判出版方敗訴。
《見與不見》表達的是一種純凈無爭的愛,沒有世俗的塵埃,沒有人間煙火!從他的詩里我們深刻體會到了「天籟無聲、大愛不宣」的含義。正如這首《見與不見》中所說的那樣默然相愛,寂靜歡喜。 無論你見與不見、念或不念、愛或不愛、跟或不跟,我的愛都無所不在。
無論發生什麼我的愛它就在那裡,不悲不喜、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舍不棄。 因為,那一切一切的念想已經溶入到每一綹香霧、每一聲梵唱、每一個轉動的經筒、每一顆朝拜的血淚!
在浩瀚的時間長河裡,時間能湮沒一切,然而能讓人們永遠記住的又有多少。讀著這種至真至純的情與詩,心中湧起的不僅是感動與感嘆,更有一份難言的心緒。扎西拉姆多多的詩如一曲天籟之音震顫靈魂動人心弦,那種愛得不帶一絲雜念的純情,久叩心門。
半陽引用這句詩詞,是寫的塵世中的愛情,飲一杯濁酒,回憶一下過往,暢想一下未來。睡一覺,明天太陽依然會升起,別人依舊很忙碌,自己也要開始新的一天。明天沒有什麼不好,有的只是你看這個世界的眼睛和心態。餘生不長,不喜不悲。總能找到一個你想要的活法。
下面繼續有請第四位助陣嘉賓:
歌曲結尾處有一句-------在油傘下走過。
而在現如今高中語文課本中就印有戴望舒的一首《雨巷》,《雨巷》里恰恰就有這撐著油紙傘的姑娘:
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的,
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油紙傘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起源於中國的一種紙制或布制的傘,油紙傘除了是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禮儀一項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媒婆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避邪。日本傳統婚禮上。琉球古代婚禮上也有用到油紙傘。
雨巷裡面那個撐著油紙傘的丁香姑娘究竟是誰?沒有人知道。
多少年來,人們猜測、揣摩、考證,都沒有結果,也許,丁香姑娘只是詩人的想像;也許,就如很多專家臆測的那樣,丁香姑娘不是一個人,而是大革命失敗後黑暗社會的縮影,詩人想要表達的,從來不是愛情,而是恐怖。
戴望舒塑造了丁香姑娘,他卻從來都不在雨巷。
他的詩歌成就有多高,感情就有多失敗。
1913年,戴望舒出生於浙江杭州,名承,字朝安。
在煙雨江南這樣的環境下長大,他從出生起便註定與詩有緣。
17歲開始寫詩,21歲發表處女座《凝淚出門》,再到22歲發表《雨巷》,他結識了一群好友,包括杜衡、施蟄存等,更重要的是,認識了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
那時,她18歲,是上海女中的學生,面容姣好,身材高挑。他也不差,蹁躚君子,小有才名,又是他哥哥的至交好友,怎麼看都是非常般配的。
戴望舒一首接一首地寫情詩給她,用那個時代最浪漫的方式表白。小女生總有點虛榮心,雖然不喜歡戴望舒,卻對這樣一位知名才子的追求頗為得意,還向友人炫耀這位「備胎」,可當她仔細看清詩人的面容時,卻失望了。
原來,戴望舒小時候得過天花,身上臉上都留下了淡淡的疤痕。再加上他性格憂鬱沉默,她卻爽朗開懷,總覺得不搭。
她漸漸覺得煩了,便主動斷絕了曖昧關係,避而不見。戴望舒的心一下子就涼了,失望之餘,他竟然選擇了自殺!施絳年一下子就懵了:我不喜歡你,竟然成了罪人?
她只是一個18歲的女孩子,面對這樣極端又激烈的追求方式,只能答應和他在一起。
戴望舒開心得不得了,連夜給家裡拍電報,要老爹上門提親,家裡雖然也極力反對,但——反對無效。1931年,戴望舒和施絳年訂婚了。1932年,戴望舒踏上了前往法國的郵輪,先後就讀於巴黎大學、里昂中法大學,在他剛出國不久後,恢復自由身的施絳年就移情別戀了一個冰箱推銷員(一說商店老闆),然後結婚了。
失戀的戴望舒意志消沉、一蹶不振。
同為詩人的好友穆時英看不下去了,都說忘記一段戀情最好的方法是開始一段新的,他決定把自己的妹妹穆麗娟介紹給他。
穆麗娟和施絳年完全不同的女孩子,她很崇拜戴望舒,就像追星女孩崇拜偶像,也像天真少女敬仰溫柔大叔——畢竟,穆麗娟比戴望舒小了整整12歲。
1936年,兩人在上海新亞飯店舉行了婚禮。
可是戴望舒只知看書作詩,從來不過問家事,對妻子和女兒更是冷淡,兩人同處一個屋檐下,竟然少有交集。婚姻關係里,比爭吵更可怕的是冷暴力。
終於有一天,矛盾爆發了。
1940年6月,在上海日偽報社裡工作的穆時英遭到了國民黨特工刺殺,戴望舒卻由於政見不合,不許她回滬奔喪。
不久後,他又扣下了穆麗娟母親的報喪電報。受到欺騙的穆麗娟再也不能容忍毅然決然的和戴望舒離婚。
在苦求無果後,戴望舒寫下絕命書服毒自殺,幸好被友人所救。
這時,傷痕纍纍的詩人碰見了他生命里的第三個女人——楊靜。
兩人相識時,楊靜只有16歲,比戴望舒小了整整20歲,幾乎所有人都不同意他們倆在一起,但兩人還是結婚了。
前兩段戀情的失敗並沒有讓戴望舒反思自己的缺點,他一如既往地大男子主意,甚至一如既往地對過去戀戀不捨。
人總是這樣,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和穆麗娟在一起時,他懷念初戀的美好;和楊靜在一起時,他想念前妻的溫柔。
1948年5月,他因參加教授罷課,被誣告為漢奸文人,楊靜從前所仰慕他的名聲、財富,一下子都沒有了,她受不了,於是紅杏出牆了。戴望舒極力挽回,卻只換回了楊靜的一紙離婚契約。
三段感情,都以離散告終。戴望舒陷入了無盡的絕望。
這時,他的身體也越來越差了,哮喘嚴重惡化,到了不得不每日在家打黃素針的地步。1950年2月28日,為了能早點治好病,他私自加大劑量,注射不久後,就停止了呼吸,年僅45歲。
丁香花猶在,撐著油紙傘的姑娘卻從來沒出現。
他這一生都在感情用事,偏執、清冷,嫁給他的女人,無一不是從神壇走向了地獄。
而半陽在這首歌曲裡面演繹的感情不也是這樣么,時間和人從來都不能剛剛好。丁香姑娘從油傘下走過,或許翩然而去,不帶走一絲悲喜,或許仍會回眸凝望,眼裡還有舍,但無論怎樣,過去的終將過去,未來的還在等待,如此而已。
最後隆重請出壓軸嘉賓:
詩仙李白
其實李白的詩句並沒有在這《一曲相思》里出現,但是李白曾經寫過很多相思的詩歌,在意境與創作風格上,半陽這首歌詞和李白有很多相似之處。下面我們可以看看李白創作的一首最出名的相思之詩:
秋風詞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詩仙的詩歌裡面大都洋溢著酒香、透射出月光,大都是飄灑俊逸的豪情,洒脫不羈,而李白竟然在一個深秋的夜晚寫出如此多情纏綿的詩歌,實屬難得。而且他把相思之苦描述的直指人心,詩人看到滿地落葉和棲息在樹上的寒鴉,由此情景使他思念起一個舊時的戀人,此情此景不禁讓詩人感到無奈和傷感。作者通過明月、秋風、寒鴉、落葉這幾個意象烘托出無比悲涼的氣氛,再加上詩人自己奇特的想像力讓這首詩更加凄冷感人。
《秋風詞》是李白以女性的角度寫的一首相思的詩,也有人說,這是李白後來和妻子分開後,因為思念妻子,所以才寫下了這首詩。《秋風詞》里最後一句「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早知道這麼惹人難以忘懷牽腸掛肚,還不如從沒有和你認識過,如果沒有遇見你,世界都是很美好的。這詞里的纏綿悱惻,真是道盡了愛情濃密之甜,藕斷絲連相思之苦,千萬般滋味,只這一句肝腸寸斷。
正是有了以上「五位嘉賓」助陣,半陽才寫出如此動人的歌曲,汲取前人的營養,做成一碗攪不開、化不了、糾纏不清的芝麻糊,濃郁飄香,阿悠悠就是把這香味吹進每個人的肺裡面。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商務合作:Tel:15117934836 QQ:762993961
投稿請發historytalking@outlook.com(有償)


※宋光宗找了一個戲精
※十五個億很多嗎?從一張五百萬金圓券說起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