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這五十件事,我感覺你需要了解一下

這五十件事,我感覺你需要了解一下


本文來自隔壁友號【娛理】,一個專門深挖娛樂圈幕後故事的號。


業界討論了多年的「中國科幻元年」,在2019年真的到來了。改編自劉慈欣小說的《流浪地球》,成為第一部上映的中國科幻片。

儘管導演郭帆還在擔心科幻片有門檻,普通觀眾能不能接受;但在業內,《流浪地球》是真真實實口碑爆了。

首映禮辦完後,一直繃緊了神經的郭帆,肉眼可見得放鬆了下來。在和

娛理工作室

的對話中,他大笑著說起拍攝中遇到的各種奇葩難題。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攝影:王博)

那些曾經成天困擾著他的問題,終於都過去了。郭帆說,自己和團隊都已經竭盡全力,沒有遺憾,對於《流浪地球》,他打100分。

《流浪地球》的四年歷程,讓郭帆從微胖界累瘦到了男神界,甚至收穫了顏粉。開始做劇本時,郭帆和編劇們幾乎天天不睡覺;到了開機時,他每天只睡兩小時,現場拍完了還要回去看前一天的鏡頭;殺青後開始後期製作,郭帆就在工作室支了一張彈簧床,一宿一宿的熬夜。

這部中國科幻第一片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娛理工作室總結了50件與《流浪地球》有關的事。



吳京、郭帆現場交流

01   


2015年,是中國電影爆髮式發展的一年,電影局與美國電影協會關於青年人才的交流計劃也進行到了第3期,郭帆、烏爾善、寧浩都參與過這個「留學計劃」,回國後都把新作計劃瞄向了高工業水準。

當時中影儲備了各種類型領域的IP,其中就包括三本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微紀元》《超新星紀元》。

中影叫了一些導演去聊合作意向,郭帆挑中了《流浪地球》,他認為這是劉慈欣的三部小說中相對容易拍的。

02


和中影做溝通時,郭帆明確了拍國產科幻電影的四個難點:預算(

永遠不會充足

)、時間(

大規模資金投入後,必須分秒必爭

)、文化(

好萊塢科幻片通常是一個人拯救全世界,照搬這樣的敘事來中國的文化語境,無法讓中國觀眾產生共鳴

)、製片管理(

在2015年,湊齊一套懂技術的領導班子已經難得,湊齊一整套各部門長几乎不可能

)。



片場忙碌的郭帆



03


《流浪地球》的整個製作過程中大概有四五次超支,製作成本比預計翻了一番。

北京文化的董事長宋歌幾乎是在10分鐘內決定要投資《流浪地球》,每次超支時,他都鼓勵郭帆超就超了接著干,因為這份信任,郭帆知道自己必須做到最好。

04


在科幻電影人才匱乏的狀態下,信任,也是郭帆挑選各部門長的一大條件。

「當你信任他的時候,他會有一種壓力,那東西跟錢沒有任何關係,就是我特別信任你,你也會以同樣的信任去回饋給我。反倒是比那種『來,我們合同上籤好這條,再簽好那條』更有用,如果你真的是那麼簽的話,大家都清楚,國內合同其實也就這麼回事兒。」

05


回顧整個製作過程,郭帆最滿意的部分是全劇組的齊心協力。

劇組的氛圍就像《流浪地球》的故事,沒有壞人沒有太多勾心鬥角,大家只想著一件事:拍成《流浪地球》。



郭帆與小演員互動

06

視效總監丁燕來和攝影指導劉寅,都是與郭帆一起拍過《李獻計歷險記》的兄弟。

劉寅還自掏腰包買了幾百萬元的設備,買完租給《流浪地球》劇組,拍完了之後非科幻片劇組可能根本用不到。

07


製片人龔格爾做過歌手、作曲、配樂、配音、編劇、演員,唯獨沒有做過製片人。他和郭帆的信任,源於北漂期間同一屋檐下的兄弟情。

1999年,兩人在高考考場上,都面臨著同一道頗有科幻色彩的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08


20年後,郭帆清晰得記得自己當年寫了一個設置有反轉的愛情故事,只差兩分就是滿分作文。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攝影:王博)

09


1991年上映的《終結者2》,在郭帆心裡埋下了一顆科幻的種子。他選擇走上導演之路,就是受《終結者2》的影響,做電影的終極目的就是拍一部科幻片。

在處女作《李獻計歷險記》中,郭帆做了初步的科幻嘗試。在第二部作品《同桌的你》中,郭帆也拍了一部分奇幻的東西,但是後來被剪掉了。

10


劉慈欣、郭帆、吳京三人最愛的科幻片都是《2001太空漫遊》。郭帆工作室的牆上掛著《2001太空漫遊》和1987年的《機械戰警》兩張海報。


《2001太空漫遊》和1987年的《機械戰警》海報

11


劉慈欣認為,中國人拍科幻片,缺技術、資金、經驗,但最缺的是科幻的情懷,而郭帆的優勢就在於他有情懷。

12


作為《流浪地球》的監製,劉慈欣並沒有去過片場,他覺得術業有專攻,身為小說原作者,自己去片場是起不了作用的。

13


特別出演吳京說自己是被郭帆一頓酒「騙」來的。本來只是客串,結果串著串著超支了,吳京說那我就投資吧;拍著拍著又發現不對啊,怎麼客串串了31天;再拍又超支了,郭帆說京哥你能不能不收片酬。

郭帆這麼解釋傳說中的「空手套戰狼」:其實給吳京準備了片酬,只是走合同的過程中,後期特效超支了,吳京就免了片酬。


吳京飾演劉培強

14


TF老boys三人組李光潔、雷佳音、郭京飛都參與了《流浪地球》。李光潔還吐槽雷佳音頭太大,帶不下頭盔。

15


2017年2月,屈楚蕭在橫店拍攝《如懿傳》,在咖啡店見了負責選角的製片人張寧,張寧讓他把帽子摘下來拍個照片。郭帆一見到照片,就認定屈楚蕭是他心中的劉啟。

端午節的時候,郭帆突然通知屈楚蕭去青島的籌備現場做主演的最終面試。屈楚蕭從珠海片場趕最後一班飛機到青島,差一點趕不上飛機。到青島已經凌晨一點多了,本以為可以先回酒店休息,結果導演通知,凌晨兩點試戲。


屈楚蕭飾演男主角劉啟

16


吳孟達起初並不打算參加《流浪地球》,因為他不相信中國可以拍出科幻片。拍攝現場,他要穿著幾十斤重的外骨骼吊威亞,每演出幾條就必須去吸氧。

拍攝第一天回到酒店,吳孟達躲起來悄悄哭,他鼓勵自己:「在我有生之年有機會能拍到這種電影,能夠在我們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一頁,值了。」最後拍攝超期了五天,吳孟達一分錢沒要。拍完就回香港住院了。

17

吳孟達飾演的韓子昂出生於1999年,在片中年紀最大,其實是個95後。

他是全片中唯一跟我們當下人有勾連的一個角色,他的生活方式、觀點態度、喜歡的歌、用的手機,都是和當下有關的。



吳孟達飾演的「95後」韓子昂

18


《流浪地球》有七位導演的友情客串,包括今年春節檔另一部大片《瘋狂外星人》的導演寧浩。

這兩部電影都改編自劉慈欣的小說,同時期拍攝,甚至攝影棚都在一起。寧浩本身很忙,但還抽空補拍了一次。

19


郭帆和龔格爾兩人前前後後一共寫了大概100萬字的劇本,第一稿劇本大約7萬字,每個人起碼寫了十遍以上,每天都在不停打字。

20


最早的幾版劇本大綱有過做後續的想法,提出過兩三版三部曲的故事脈絡。

21


編劇團隊有七個人,大家通過編劇軟體分工協作。

這款軟體有基本統計功能,可以統計出每個角色說了多少對白,每個場景用了多少遍,還能看到每個人物戲份的曲線。

如果發現第一男主角台詞比第二男主角還要少,那肯定就出問題了。還可以通過軟體分析情節點是否充分,人物的比重過高還是過低,幫助編劇們達到三幕七個情節點的基本要求。



《流浪地球》現場工作照

22


剪輯工作由香港著名剪輯指導張嘉輝負責。剪輯並非從電影拍攝完成後才開始,在故事板階段,張嘉輝已經開始了刪減工作。

故事板本來有三個小時,張嘉輝看完劇本後,把一些對劇情沒有太大影響的戲進行了刪減,比如一場在通道里開槍搶東西的場面混亂的動作戲。

張嘉輝把故事板刪到了兩小時以內,避免了不必要的拍攝工作。

23


世界觀的編寫,是《流浪地球》最開始的工作,做了八個月。

編劇嚴東旭等撰寫了包括自然環境(

世界版圖、生物群落、大氣現象等

)、人類社會(

世界人口、政治、社會分工、行政版圖、經濟與物資、家庭與日常生活、文化娛樂體育教育等

)、技術概況(

行星發動機、地下城、高速地表運載車、外骨骼裝甲、補給站、「領航員號」空間站等

)在內的詳細「世界觀」,設定了《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

嚴東旭認為「世界觀」的建立就像冰山,90%是沉在水下沒有呈現在電影中的,但如果沒有這90%,就無法支撐電影中的那冰山一角。


《流浪地球》中的上海奧運大廈

24


主創團隊還撰寫了從1977年到2075年的百年編年史。

在編年史中,「2018年,前氦閃研究小組專家劉欣推出『流浪地球』模型,第一次提出行星發動機概念」;「2075年4月24日,木星危機」。

25


電影和原著很不同。電影的故事源自劉慈欣兩萬字原著中的兩個自然段,大概一兩百字:地球經過木星。

26


編劇團隊花了大量時間去解決文化語境的根本問題。

編劇嚴東旭說,「我們這個民族特別渴望看到國家和民族崛起的一天,在當下今天,對民族地位還是有信心不足,放在科幻電影上信心更是不足。所以在解決語境問題上,我們花的時間最長。比如世界發生空前的災難,為什麼拯救地球的不是美國人,而是中國人。我們要通過劇本讓大家相信,我們選了中國人,這麼一幫人怎麼化解這個世界性的災難。」



電影中與俄羅斯宇航員在一起的吳京

27


2015年年底,製片人兼編劇龔格爾寫了第零稿劇本,那個劇本比現在的範圍要小,聚焦於一個地點、一件事。郭帆看完後認可了冒險動作的部分,但認為「全球感」「征途感」「跨越感」還不夠大氣,於是2016年開始調整方向,變成了全人類一起去救援、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尋找地球生存的希望,這個方向定下來就再也沒有變過。

郭帆回憶,他和編劇們討論了三天時間,如果電影中的災難事件真的發生,現在的地球人會不會把發動機建立起來,最後推導的結果是可能建立不起來人類已經完蛋了。所以劇本中設置了一個美好的世界,人與人之間少一點懷疑,可以彼此信任,特別是在最大的危機下可以團結一致,去解決問題。

於是這是一個沒有超級英雄的世界,劇本中營救的氛圍是,不是一個發動機出了問題,而是五千座發動機出了問題,有五千個救援隊去解決問題。李光潔和帶領的救援小分隊只是五千分之一。



李光潔飾演的救援隊隊長

28


2016年,郭帆去舊金山和工業光魔聊合作。

這個做過300多部科幻大片、包括《星球大戰》這樣史詩級科幻片的公司很好奇,為什麼有這麼人去參與救援?而不是一個超級英雄?郭帆想了想,可能是因為我們人多吧。

29


讓工業光魔感到興奮和奇怪的另一點是,當地球出現危機時,中國人為什麼不是離開地球,而是帶著地球跑路?郭帆當時的第一反應是自己剛買了房子,房價貴,得帶著房子離開,但是後來往深一想,這是跟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有關。

「西方的文化很久以來就是一個海洋性文明,包括英國殖民的時候他們尋找新的家園,然後出現在美國,他們是一個不斷往外走出去的民族,是面朝大海,仰望星空的。中國人不是,幾千年來我們是面朝土地背朝天的,我們從小就被告知我們是中央之國,我們的土地每一寸都不能讓出去,我們甚至可以為此跟你拚命。我們對土地情感的那個核讓他們覺得我們奇怪,但剛好就是我們的獨特性,這個東西就變成了中國科幻的一個形態。」

《流浪地球》劇組尋找了很久的中國科幻內核,在那趟美國之旅中確認了答案。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攝影:王博)

30


郭帆和龔格爾在劇本創作伊始,就對「科幻」有明確的剋制:視覺與審美也不能拔得太高,否則很難建立一個中國觀眾易於接受的語境,重點應該是基於最普世的情感,以及樸素卻又因為時空特殊性而形成的人物關係。

31


《流浪地球》的核心故事和情感是吳京和屈楚蕭的父子情,一段非常傳統典型的中國父子情感,父親永遠是威嚴的象徵,但是父愛是真切的。

這也是郭帆的個人體會,他的父親在他的回憶中就是一個背影,而如今面對只有四歲的兒子,郭帆也難以開口說「我愛你」。


吳京飾演的父親與幼子的親情時刻

32


編劇希望塑造出特別中國化的人物、平凡普通的小老百姓。

比如吳孟達飾演的老韓是一個建築工人,他是在沙縣小吃吃蔥油麵時結識了愛人。在上海看到上海中心時,他說了一句台詞:「這棟樓是我造的。」不過這段劇情後來因為時間和敘事原因被刪除了。


吳孟達飾演男主角的外公

33


視覺體系是文化語境之外的另一個問題。

美國科幻電影數十年的視覺元素積累和嘗試,讓觀眾已經接受《明日邊緣》式的外骨骼裝甲,卻很難接受鋼鐵俠的頭盔打開後是一張中國演員的臉。

在眾多美學流派中,郭帆最終選擇了蘇聯式的重工業美學風格與中國現實情況相結合。

34


電影中從北京到蘇拉威西經過上海這段路的山,設計上的要求就是中國化,杜絕《指環王》式的、歐洲式的、魔幻化的山。所以最後的設計基本和泰山周邊的山是類似的。



電影中的中國救援隊

35


航天部分基於真實的中國航天技術,偏寫實。

好萊塢科幻片里的宇宙空間站往往是極簡風,會把物體表面做得整潔乾淨,但是《流浪地球》里的空間站是介於真實與未來感之間,劇組其實想做得更現代一些,但是受限於資金和技術,做不出來;但另一方面,也不希望呈現特別極簡風的未來質感,所以做了一個平衡。


《流浪地球》中的太空艙內部場景圖




《流浪地球》太空艙劇照

36


行星發動機的部分是具有重工業感和機械感的。美術指導郜昂分析,其實從空氣動力學的氣流擾動來說,發動機的整流罩和外殼都需要更平滑一些,但是《流浪地球》並沒有做成類似《獨立日》中的極簡風格,而是讓整流罩呈現出鋼筋混凝土的結構,符合劇情需要,也是比較蘇聯式的美學風格。

郭帆認為,蘇聯美學風格「是唯一我們能夠找到的、跟中國人有情感連接的工業設計,你可以看長安街依然保留了好多鐘樓,特別是軍事博物館,典型的,那是一套美學體系,我們對那個東西有情感。」


行星發動機

37


確立了蘇聯工業風的美學概念後,接下來的工作是把風格呈現為具體的視覺。郜昂為地下城、地表景觀畫了無數張草圖,繪製齣劇本里沒有提及、但卻是電影所需要的細節。紙上的工作難以計量,最終全片的置景延展面積有近10萬平方米。



電影中的行星發動機

38


美術指導郜昂參與過《三體》,定人選之前,郭帆見過很多國內一線的美術指導,但最終被郜昂的一句話打動了:「該犯的錯我都犯過一遍了」。沒想到《流浪地球》開拍了,更多的問題還是來了,郭帆開玩笑吐槽:「騙子,還有很多彎路沒走。」

但值得欣慰的是,彎路過來,大家的進步非常明顯。《流浪地球》分了兩部分來拍攝,一個是地面,一個是天上。經過了地面的100多天的磨合和訓練之後,再拍天上的時候,已經有一個很大的跨越。在太空空間站裡面,置景美術等各方面都要比地面那部分更得心應手。



《流浪地球》中的太空艙內部通道圖

39


《流浪地球》籌備階段,劇組有一個「四大金剛」的說法,指的是四個常規拍攝中不會涉及的特殊部門:維塔工作室、UI組、MDI、希娜魔夫。

40


UI是User Interface(用戶界面)的簡稱,科幻電影中那些酷炫的屏幕效果都是由UI組設計製作。好萊塢科幻片大多都用「貼綠」的方式拍攝屏幕,已經是很成熟的技術。

但是此前中國沒有科幻片,更沒有UI組。UI以一個工種出現在電影劇組裡,郭帆雖有預見,但沒想到竟然是一個要成建制的部門。

剛進組時擔任副導演的柯珂,不得不轉為UI總監,導演助理沈晶晶也轉成了UI執行。預算不夠,技術問題難以解決,UI組就用「土法特效」和人海戰術解決難題。 

《流浪地球》中每一個屏幕都是真實的,演員觸屏時的指紋也能被清晰拍攝下來。有時候一個場景中會有一百多個屏幕,為了省錢,屏幕是裸屏,後面沒有殼,在青島拍攝又潮濕,經常會短路。因為沒有工業化相對應的部門去支撐,怎麼同時控制一百多個屏幕開啟又關閉就成為一件難事。最後的解決方式是每一個屏幕後面都連一個筆記本,每一個筆記本後面都有一個人去控制屏幕,屏幕中的畫面是提前做了一千多個動畫放在裡面,但仍需要事先排練操作,才能讓屏幕與演員的表演相匹配。



吳京和電影中的屏幕

41


MDI的前身是421動畫電影工作室,421是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辦公室的門牌號。MDI主要負責電影里特殊道具的設計。

《流浪地球》里打穿上海大廈玻璃的加特林槍是向《終結者2》致敬的道具。片中的特殊道具槍械都是MDI自行鑽研的成果。槍械的制式既要符合美術設定,又要符合槍械特徵,還做了調節射速的功能,槍口火光還有明暗變暗。這樣一來美術部門可以在開槍過程中模擬彈道和射速,方便後期做CG;火光變化可以模仿開火的時候槍給人的身體還有臉部造成的光線陰暗變化。



《終結者2》

42


中國電影人連凱從好萊塢回國後,創立的希娜魔夫主要負責片中的物理特效。

片中的重要道具運載車,需要架在六軸電動平台上,以完成顛簸搖晃等特殊效果。雖然片中有很多運載車,但都是在同一個平台上完成拍攝。

國內做機械置景的戲很少,需要用到六軸電動平台時都會請韓國團隊。希娜魔夫此前參與過《南極絕戀》的拍攝,做過六軸電動平台,那次經驗也在《流浪地球》中派上了用場。


電影中的運載車

43


成立於1987年的維塔工作室,做過《指環王》等多部視效大片。2016年初,郭帆和寧浩一起,第一次造訪維塔工作室,在項目初期就達成了合作。維塔負責製作戲中李光潔等主演穿的裝甲和外骨骼盔甲。

維塔開發了五套主演外骨骼,授權中方團隊複製和改裝了數十套輕版外骨骼。中國團隊前往維塔的紐西蘭總部,在一周的時間裡學習了原始數據、製作技術、分步拆解、組合安裝。

由於主演遲遲未能確定,無法量體裁衣,維塔增加了可調節的結構,好處是一套服裝可以讓不同演員穿,隱患是整體重量大增,各個部件都要緊鎖演員身體,稍有鬆動就有可能產生脫落斷裂。



穿著外骨骼的李光潔

44


傳統好萊塢電影中,對帶有外骨骼的動作戲一般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真人與CG相結合,高難度動作多通過後期合成;二是利用吊威亞操作木偶的方式,不需要演員本身做出太多動作。但《流浪地球》需要演員親自上陣,郭帆發現,即便是頂級設計團隊,也沒有預計到拍攝中的耗損情況。

「拍著拍著,某一個零件就掉了,掉了你就得喊咔,現場有很多的扎帶、大力膠,再給粘回去。後來我們跟好萊塢的團隊也打電話,說你們這個零件不行啊,他們一開始還覺得不可能,覺得他們做了很多大片是很牛的,覺得是我們操作有問題。我說,那你來唄。他們就派了幾個人過來,一看現場用的502什麼的,說你們這個不行啊。等到第二天,現場就聽到了英文的大力膠、扎帶的叫喊聲。他們發現502還挺好的,很快就粘上了。」



維塔開發的主演外骨骼

45


外骨骼重達80公斤,穿戴時需要多人配合調整,平均每次耗時一個多小時。

剛進組時,主演屈楚蕭和趙今麥有過一個小約定——每次開拍前穿著戲服小跑進場,比誰先跑到。幾次下來,雙雙耗盡體力,默契得再也不提此事。



趙今麥

46


為了幫助演員們減少外骨骼的重壓,製片主任設計了一種能夠讓演員穿著外骨骼休息的龍門架,演員們就像一排烤鴨,掛在架子上。龍門架還多次迭代,從木頭到鋼架,從單人到多人。

後來,劇組成員偶然間看到70年代《異形》的現場工作照,發現前輩們解決厚重服裝的方式與現在如出一轍。



郭帆測試骨骼

47


劇組用不起電動威亞,用傳統威亞做失重效果非常困難。

動作指導嚴華從國外定製了兩個輪環,加上輔助的鐵棍,嵌套在外骨骼的腰間,以實現演員在空中360度的翻轉。

吊威亞的同時,還要忍受60多斤重的宇航服,吳京形容自己「就像掉在鐵鉤子上的半扇豬肉一樣,根本就動不了」。



身著宇航員服裝的吳京

48


吳京在空間站中的休眠艙也用到了 「土法特效」。電影中休眠艙的開啟和關閉看起來很流暢很有未來感,但實際上道具存在很大的問題。

「我們做這個機械結構的時候,因為經驗實在是太少了,那個蓋子的開啟是會卡殼的,正常的科幻片里應該是平滑的開啟,但我們是隨機的,這就不靠譜兒啊,你拍多少次,每次都不一樣,有的時候還打不開」,郭帆透露,最後劇組選擇了人工平拉方式,用魚線和威亞吊著蓋子,後期再擦除。



電影片場正在穿宇航服的吳京

49


《流浪地球》在粗剪初期有4000個視效鏡頭,最終保留下來的有2200個左右,其中50%是高難度視效鏡頭,挑戰了大量的全CG鏡頭和CG替身。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用全CG把上海砌進冰牆。

在最初的劇本里,主角一行南下運送火石時,由於父親劉培強不希望兒子劉啟冒險,故意從空間站發送了錯誤的導航信息,將眾人引導到上海。

由於地震,深埋在冰層下的上海拔地而出,封凍的城市出現在眾人眼前,阻斷了他們的去路。最後這個故事橋段沒有完全保留,但冰封上海的視覺奇觀被保留了下來。


行星打洞機和白雪皚皚的長城

50


《流浪地球》在全球將有28個發行版本,包括普通數字版的2D和3D版、IMAX、杜比Vision、中國巨幕、DTS-X、D-BOX、4DX等。



電影中被冰雪覆蓋的北京

  結語  

作為中國科幻的先行者,郭帆還跟

娛理工作室

分享了《流浪地球》的三條經驗——

1、不要太迷信海外團隊,我們要去學習海外團隊的流程、他們好的東西,但是把他們很成熟的一套拿回國內其實不會這麼適用的。因為我們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他們是一個契約型社會,我們是一個人情社會,所以在管理模式上、在流程設計上,到國內是很難推進下去的,我們必須要找到自己的管理模式和流程。

2、一定要找到中國文化的內核,就比如《流浪地球》里中國人對土地的這種情感,一定要找一個紮實的情感支點,你才能把它往外放。什麼叫中國科幻,就得尋找到真正能夠表達我們的文化內核和精神內核的一個載體,不然我們只是模仿別人講同樣的一個美式的故事,這是不成立的。

3、

從外部表現形式來講,沒有什麼好萊塢的美學可以直接拿過來使用,只要是用,就會有違和感。 從團隊、到故事內核、到美學風格,郭帆和《流浪地球》整個劇組始終在強調中國人、中國文化的重要性。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攝影:王博)

4年的時間,7000人的團隊,他們走過很多彎路,也發現了中國與好萊塢的差距,但幸運的是,《流浪地球》為中國科幻片做了一次成功的探路,本身也成為一部中國電影工業化進程中的里程碑作品。

我們的科幻片已經起步。郭帆說,希望《流浪地球》能夠不賠錢,這樣投資人、導演才有更多信心拍攝科幻片,形成良性循環,只有這樣,中國科幻片才能繼續進步。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攝影:王博)

(註:部分材料來源於《流浪地球電影製作手記》)

---

想看到更多娛樂圈的幕後故事嗎?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娛理】





長按圖片 識別二維碼 一鍵加關注


不信來試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輸入關鍵詞還可查看更多往期精彩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娛樂 的精彩文章:

舒琪一定很後悔說過這樣的話吧
他們是也想修成正果後再官宣嗎?

TAG:新浪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