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作為BIMBOX主編,讀書是我的工作之一。

去年年底,我開始整理讀過的書,抖落出那些融入血液的想法,挑出最好的50本,作為一年的自我總結,也推薦給還沒讀過的人。

這些書沒有哪本更好看的順序,也沒有按虛構和非虛構類分開——我一直覺得,一本書是不是小說,區別只是作者表達思想的說話方式,絲毫不影響它所帶給我的思考和享受。


1.《數據的真相:如何在數字時代做出明智決策》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約翰H. 約翰遜,麻省理工學院計量經濟學博士

我們每天都要接受大約30G的數據——這說的是那些有意義和數字的數據,而不包括看到的風景和聽到的音樂。它們來自電視、收音機、電腦,手機。

但絕大多數人對這些數據背後所代表的真實世界一無所知。該在哪裡租房?該去關注學校排名數據、犯罪率數據、還是你的血糖數據?你該用什麼數據來證明自己應得的工資水平?

大公司為什麼把包裝上的某些字放大?為什麼公司報告上有的數據用柱狀圖有的用餅圖?晚睡的人智商比較高嗎?

這本書講述的是在複雜的數據世界裡,識別謊言、挖掘信息的方法,以及根據這些信息進一步作出明智決策的智慧。


2.《智識分子:做個複雜的現代人》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萬維鋼,物理學家和科學作者

去年推薦了《萬萬沒想到》,這本是它的姐妹篇。

萬維鋼的書,我都跟,並非因為他的觀點多麼正確,而是他總能帶給我看待複雜世界應有的方式:反雞湯、反成功學、看重數據與概率,而不是對常識無條件接受。

我們的大腦喜歡常識、喜歡感情判斷,它進化的速度跟不上世界變化的速度,想要活的更像個現代人,我們需要很努力的思考。

這本書講到了關於行為經濟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物理學等等方面的「反常識」思維,讀過一遍後,依然可以隨時拿出來翻看,補充營養。

3.《今日簡史:人類命運大議題》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尤瓦爾·赫拉利,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

我覺得赫拉利的《人類簡史》驚艷、《未來簡史》有些失望,《今日簡史》作為三部曲的終篇,算是回歸水平的佳作。

這本書的英文名直譯是《21世紀的21堂課》,不再探討大歷史和大未來,而是關注當下人類的大問題。

當數據公司越來越了解我們,當基因編輯技術已經把手伸向上帝的領域,我們該怎樣面對宗教、道德、法律和自己的生活?

通篇橫貫了社會學、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是一本提升格局的好書。


4.《激蕩十年:水大魚大》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吳曉波,財經作家

讀這本書,我會經常發出感嘆:哇,原來當年是這麼回事!

《激蕩十年》用編年記的方式,記錄了2008到2018年很多大事背後的故事。從三聚氰胺到雙11誕生,從谷歌退出中國到小米麵世,從公眾號平台上線到網約車燒錢大戰,從直播問世到賈躍亭辭職......

你會看到,在這十年里,我們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覺被改變了太多,而這一切改變都有著一股股暗流在推動——有資本的力量、互聯網的力量,也有政府的力量。

繼《激蕩三十年》後,又是一本很吸引人的商業斷代史。


5.《1Q84》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村上春樹,日本作家

這套100多萬字的書讀起來一點也不會覺得累,雙主線穿插講述的故事很吸引人。

一條主線:一位女殺手在執行任務的時候爬下高速路旁的安全梯,卻不知為什麼進入了擁有兩個月亮的世界。

另一條主線:一位作家改寫問題少女寫下的《空氣蛹》故事,獲得了大獎,卻意外遭到某教團的追殺,原因竟然是故事裡寫到的荒唐事是教團真實的秘密。

隨著故事發展,兩條主線漸漸融匯到一起,女殺手要刺殺的人是教團的領袖,而《空氣蛹》的故事裡的世界就正好有兩個月亮......

村上春樹的文字特別討喜,煩悶的時候就打開讀上幾章,每次讀他的一段時間就會變得愛喝咖啡、愛聽爵士。


6.《人類愚蠢辭典》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皮耶爾喬治·奧迪弗雷迪,義大利邏輯學家、數學家

我們這麼蠢,到底是怎麼活到今天的?

每年我都會留一本書常年放在廁所夠得到的地方,蹲坑讀物就是隨時抓起來就能看,內容都很短,也不至於深刻到影響生理行為。

這本書講了263個人類自欺欺人的事兒,現代藝術、收視率、安檢、演講、考試、星座......每個故事只有一頁,讀完就能放下,很有趣,也能帶來很多理性的反思。


7.《碼書:編碼與解碼的戰爭》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西蒙·辛格,劍橋大學粒子物理學博士

這本書特別燒腦,因為書中講述的是人類歷史上一等一的聰明人,怎樣互相爭鬥、解決最困難的問題。

他們就是密碼的創造者和解碼人。

書里所說的可不僅僅是是這些絕頂高手的生平八卦,還非常細緻的講到了加密和解密技術的真正原理,從一開始最簡單的替換字母法,到催生了計算機誕生的「Enigma」機,最終講到最前沿的量子加密技術,一路讀下來,非常的過癮。

這本書也是BBC系列節目《保密的科學》的底本。

8.《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Spenser,百萬微信訂閱公眾號「Spenser」創始人

這是一本教人怎麼寫爆款文的書。

本來是當做一本工具書來讀的,但讀到三分之一就開始認真做筆記,它除了一些套路和技巧,也給我帶來了很多思考。

作者看似在分析文章該怎麼寫,實質上說的是「什麼樣的文章別人愛看,愛傳播」。它分析的是這個時代人們在逐漸改變的閱讀習慣。

KK在《必然》里專門拿出一章講「屏讀」,習慣變化的背後其實是整個時代的變遷。

洞悉這種變化,不僅對於寫文章,甚至是一條微信、一小段演說,你都能有計劃、有預謀的去完成。


9.《你不重要,你的喜歡很重要》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和菜頭,微信公眾號「槽邊往事」作者

如果一個書獃子不愛理你,一定不是因為他無趣,而是因為你無趣。因為讀書最大的樂趣,就是和有趣的人對話。

和菜頭用溫和敦厚的文字和讀者對話,不裝逼也不矯情,他就是一個有趣的中年人。

這本書是去年推薦的《槽邊往事》的續篇,聊到了工作穩定後的學習態度,也聊到了生活、美食和寫作。雜文集,每一篇都不長,一本書不知不覺就讀完了。

營養很足,溫度很夠,完全可以作為刷公眾號無聊文章的替代。


10.《克蘇魯神話》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H.P·洛夫克拉夫特,古典恐怖小說作家

人們熟知異形、魔獸世界、漫威漫畫、寂靜嶺、加勒比海盜的世界觀和怪物,卻不知道它們不是來自什麼古老的傳說,而全是出自一人之手——20世紀最偉大的奇幻恐怖小說作家洛夫克拉夫特。

這本書是一系列中短篇故事的合集,基本不分先後,但讀起來是一套完整統一的世界觀。

這些故事裡你不會直接看到恐怖的怪物,他描述的都是那些深藏在靈魂深處的恐怖。哥特式的書信、插圖和對白,讀起來就有一種在上古羊皮卷里搜索陰暗扭曲真相的快感。


11.《100億個明天:科幻技術如何成真並塑造人類的未來》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布賴恩·克萊格,劍橋大學物理系,作家

全息影像、人工智慧、即時傳輸、太空移民、激光武器......那些出現在科幻小說里的技術,有哪些已經成真了?有哪些又把我們帶向精彩的未來?

用科幻的視角看科技,這本書的角度非常有意思。

即便是當做對那些讀過的小說、看過的電影的串聯回顧,也是很有趣燒腦的一次閱讀體驗。


12.《進入空氣稀薄地帶:登山者的聖經》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喬恩·克拉考爾,美國暢銷書作家、《戶外》雜誌專欄作家

我不登山,但不妨礙我喜歡它。

有時候紀實文學比小說讀起來更心驚肉跳,說的就是這種書。

這是本珠峰登山史上最大山難的全紀實,作者詳實地回憶了一起登山的12個人,怎樣在登頂珠峰後葬身於風雪中,重要的是,這次事故不僅是天災,還有更多的人禍。

故事的背後,作者也披露了珠峰登山圈的一個內幕:商業登山隊。這些年你看到很多成功企業家登頂,都來自與這條產業鏈。

它的盈利模式就是用最好的設備和齊全的服務,把那些本來不具備登頂經驗和身體條件的人送上珠峰。

看似成熟的產業鏈背後,人們在面對大自然力量時候卻如此不堪一擊。


13.《必須找到阿歷克斯》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皮耶爾·勒邁特,當代文學大師級作家

一本好的懸疑小說的元素:刺激、翻轉、懸念,都在這本書里被完美的詮釋,讀到第五頁,就一定能一口氣讀完整本。

主線一波三折,人性刻畫入木三分。從一開始美麗的女主角被陌生人綁架囚禁,到綁匪意外身亡,再到女主逃離後發生的一連串殺人案,劇情像過山車一樣反轉再反轉。

最終,關於誰是罪犯、誰是被害人,一切都真相大白後,我在這本書里讀到的是兩個字:正義。

正義偶爾遲到,但它從不缺席。


14.《刺殺騎士團長》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村上春樹,日本作家

上一本打動我的是「正義」,這一本則是「原諒」。

原諒他人,原諒曾經做錯事的自己。

故事從一位畫家被妻子突然宣布離婚掃地出門開始。

畫家在朋友家寄宿,在閣樓里發現朋友父親留下的遺畫《刺殺騎士團長》;和房子隔山相望的對面總有一個中年人默默注視他,有一天,那位偷窺者登門拜訪,要求畫家為一位女孩畫肖像,而那女孩正是被中年人拋棄又不敢相認的女兒。

一天夜裡,神秘的事情開始逐一發生:畫中的騎士團長活了過來,樹林里響起了奇怪的鈴聲,女孩突然失蹤。

村上師傅用大量隱喻講述了一個自我救贖的故事:小說中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無法原諒的人——或是摯愛,或是自己,怎樣能從過去中走出來,是作者最終要討論的事情。


15.《百年法》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山田宗樹,日本當代知名小說家

科技與道德、政治有什麼關係?法律走在技術的身後,一旦跟不上速度,引發的將會是一場災難。

如果接受一種病毒的感染,人類就可以輕易獲得永久的壽命,會引發什麼問題呢?當然,不可能所有人都永遠活下去,那地球肯定會爆炸,社會和經濟也會癱瘓。

「國民在接受不老化處理一百年後,必須放棄以生存為首的所有基本人權。」這是就是《百年法》的基本綱領,也是整個故事的核心。

書分三條主線講述,第一批接受處理人壽命即將「法定到期」的時候,在政治、宗教和平民階層,分別發生的故事。

劉慈欣曾經說,一本好的科幻小說,一定是一個社會實驗——把所有人丟到某一個科幻的假設上,逐步推演社會上會發生怎樣的事。


16.《樞紐:3000年的中國》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施展,北京大學史學博士

大多數歷史書說的都是「發生了什麼」,而把「為什麼」歸因於歷史的偶然、或少數英雄的創造。

而這本書其實說的是「歷史社會學」,在講述歷史的同時,一層層剝開中國這個超大國家過去3000年歷史的深刻邏輯。

歷史從來不是一座座孤島上的簡單故事,看待歷史也應該有一種國際視野和哲學視野;我們看歷史絕不是為了增加幾句談資,而是在脈絡中找到規律,最終理解到底什麼是中國,中國的未來在哪裡。

作者想說的核心觀點,都藏在簡單兩個字的書名里:樞紐。


17.《洞穴奇案》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彼得·薩伯,西北大學哲學博士

五名探險者受困山洞,水盡糧絕,為了生存,五個人共同決定:抽籤殺死一人,另外四個人把他的屍體吃掉。逃離洞穴後,四名倖存者以謀殺罪被告上法庭。

這本書講述的就是當時的五位大法官做出的判決陳詞,以及50年後「洞穴奇案」被翻盤,又有九位大法官做出新的陳詞。

據說,這本書是很多大學給法學專業學生推薦的必讀書,它討論的是:到底什麼是法律?法律和道德是什麼關係?

這本書讀後得到最多的,就是人類高級思維的精彩思辨快感。


18.《雙峰:神秘史》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馬克·弗羅斯特,美國小說家、電影編劇、導演、製片人

我曾經給無數人推薦了《S》,那是本不讀書的人也一定會喜歡的收藏品。

這本《雙峰:神秘史》又是這樣的一本「藝術品」。

雙峰鎮神秘故事的創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大衛蘭奇,《穆赫蘭道》的導演。

拿在手裡攤開,是一盒完整的FBI秘密檔案,裡面有美國空軍絕密資料、共濟會圖騰、宗教手記、兇案嫌疑人檔案、真實事件報紙剪報、美國政府解密文件......作為讀者的你,使命就是去探索檔案中一系列神秘事件背後的真相。

中文版的復刻也是十分完美,檔案里十四個人的親筆信,筆跡都完全不一樣。

後邊還出了一本《雙峰:絕密檔案》,還沒買,據說更飄逸。如果讀完書不過癮,還可以去刷一下同名的美劇,一共三季,也非常燒腦好看。


19.《智能時代:大數據與智能革命重新定義未來 》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吳軍,博士,著名自然語言處理和搜索專家,矽谷風險投資人

這本書幾乎是一天一夜沒合眼,一口氣讀完的。

書中先用兩個章節詳細闡述「人類是怎麼思考的」,然後逐步講述人工智慧的發展史、遇到的困難和天才工程師們的解決方案。

讀完最大的收穫是:人工智慧的思維方式與人類截然不同,它們是跳過邏輯推演,而直接在數據背後發現規律,只討論事件的相關性,而不關心因果律。

這年頭幾乎每家科技公司都在談AI,讀完這本書你基本能分辨出90%的「假AI」。

這幾乎是關於「到底什麼是人工智慧」最靠譜、最好讀、最有收穫的一本書了。


20.《自下而上:萬物進化簡史》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馬特·里德利,英國記者,科學家,著名的科普作家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萬物進化簡史」,而實際上它說的是「演化」。

整本書的框架非常宏大,分別討論了宇宙、道德、生命、法律、文化、經濟、技術、思想等事物的「演化」,

書中談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麼一夫一妻制會成為主流?為什麼科學概念都是從私人公司誕生的?為什麼越是鼓勵創新的地方越是沒有創新?為什麼區塊鏈這麼牛?為什麼只有中國的改革開放能成功?

馬特在這本書里的核心觀點非常明確:萬物演化,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藍圖」,而是在個體的選擇和博弈中,野蠻發展。這也就是題目所說的:自下而上。

無論是個人思辨層面,還是管理方面,都是一本非常有營養的書。


21.《盲視》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彼得·沃茨,生物學家,科幻作家

這本《盲視》,是一本刷新我關於「硬科幻」三觀的書,真的特別硬。

作者是一位生物學家,書中涉及到非常深的基因改造、人工智慧和空間技術知識。經常出現的生僻辭彙,乍一看以為是作者瞎編的,好奇去查才知道全是目前科學界最尖端的名詞。

就連書名「盲視」,也是一種目前神經科學界正在研究的怪病:一個人的視覺神經完全正常,走在路上可以順利躲避路障不會摔倒,但他就是看不見東西。也就是說,所有器官都正常,只是病患的「意識」里感覺不到自己的視覺圖像。

主人公是一位被切掉了一半大腦,換上了人工智慧設備的「觀察者」,他的工作是向人類解釋人工智慧是怎麼想的——這個設定非常有趣,未來我們可能真的需要一個半人半機器的新物種,來做我們和AI之間的翻譯。

而書中出現的「外星人」則更是讓人難以理解,它們智商超高,但就是不明白「我」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換句話說,它們沒有自我意識。

作者正是用這種生命形式來探討:如果人工智慧可以完成所有人類交代的任務,但就是沒有自我意識,那它算不算生命?

讀起來不好懂,但讀進去會非常非常有趣。


22.《腦中魅影》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拉馬錢德蘭,加利福尼亞大學腦和認知研究中心主任

讀《盲視》的時候,搜索關於這個病症的信息,無意間發現了這本奇書。

作者是一名神經科學家,這本書講述了他親眼見證和治癒的一些腦奇症患者:有的人失去了整條胳膊卻能時刻感受到手指劇痛;有人中風癱瘓卻堅稱自己的四肢動作正常;有的人腦補受傷,產生了超級大的視覺盲點,大腦卻能用各種奇怪的畫面來「補齊」盲點;還有上一本書中說到的「盲視」現象。

作者通過一系列的科學實驗和怪異療法,幫助這些人找回了正常的「意識」,而他本人則在這些實驗中發現,我們的大腦實在是一台太過複雜的儀器,並深入探討了「意識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

我讀過關於腦科學和意識的最好的書,沒有之一。


23.《白金數據》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東野圭吾,日本作家

東野叔叔這麼高產,每年不買上一本,實在對不起老人家的筆耕不輟。

今年選了一本,講述的又是一個科技與道德的難題:我們該建立全體人類的基因組大數據,用來追查罪犯嗎?如果可以,我們該怎麼控制這項技術不去做壞事呢?

書中自然有東野圭吾一貫的順暢文字,精彩的劇情推演,喜歡的人自不必多說。但最大的收穫,還是我在前面寫下的:科技的發展永遠最快,道德的速度稍慢一點,法律則永遠是最慢的。

時代發展的越來越快,我們會是在縫隙中獲利的盜火者、一臉懵逼的小白鼠、還是滿頭大汗的政客呢?


24.《未來之路:科技、商業和人類的選擇 》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維韋克·瓦德瓦,卡內基梅隆大學工程學院教授 亞歷克斯·薩爾克弗,摩斯拉營銷傳播副總裁

這本書的英文名比翻譯要有趣的多:《The Driver in the Driverless Car》(坐在無人駕駛汽車中的司機)。

乍一看不明所以,讀完全書才知道作者的意思。

這本書涉獵很廣,基因組學、無人駕駛汽車、無人機、人工智慧、物聯網等都會談到,對於每個技術,作者都會在評價的時候設置三項指標:是否讓所有人平等受益、風險是否大於益處、提高人類自主權還是依賴性。

作者的核心觀點其實是:人,才是未來的核心。我們人類創造技術,但不應該迷失在技術爆炸里,人類應該自己決定技術的創造和發展。

即便我們坐在無人駕駛汽車裡,手裡沒有方向盤,車的方向也應該由我們自己來掌控。


25.《迷人的技術》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凱莉·魏納史密斯,萊斯大學生物科學系教員 扎克·魏納史密斯,網路漫畫《周六早餐穀物》創作者

雖然都是談新技術,但這一本和《未來之路》的觀點和風格都很迥異,它更像是我以前推薦的《What If:那些古怪又讓人憂心的問題》。

作者是一對思想深刻又無比逗b的夫婦,一個人寫一個人畫漫畫,把那些最尖端的科技說得妙趣橫生。

書中聊到的技術也離當前的商業更遠一些,比如小行星開採、可控核聚變、可編程物質、機器人房屋建造、合成生命、腦機介面等等。每一個技術都會分別探討:我們目前做到了什麼程度?有哪些困難?未來會在其他方面帶來什麼影響?

讀完最大的收穫不是科技本身,而是人居然可以把科技寫的這麼有意思。


26.《聖殿春秋》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肯·福萊特,愛倫·坡終身大師獎得主,通宵小說大師

肯·福萊特真的高產,真的高質。

《巨人的隕落》三部曲一套九本還沒讀完,百萬字的《聖殿春秋》又面世了。

還是標配的三本,還是聲稱「三個通宵讀完」,這一次作者親自出馬打廣告:在我所有作品裡,沒有哪本比《聖殿春秋》更受歡迎的了,它無可替代,並讓我深深驕傲。

這一次,故事從一戰的戰場換到中世紀的英國,文字歷史厚重感撲面而來,透過通篇的王權鬥爭與愛恨情仇,只有兩個字閃著光:夢想。

2千字的網文所編造的夢想,和100萬字的故事講述的夢想,不可同日而語。主人公的夢想就是造一座聖殿,而在那個黑暗的時代,阻撓這個夢想的一切,就是整個故事。

這本書在我最難的時候告訴我兩個簡單的道理:

夢想一定要簡短不加修飾,最好能用10個字說明;夢想在任何情況下、有任何程度的放棄,它就壓根不是夢想。


27.《鼠疫》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阿爾貝·加繆,法國小說家、存在主義文學大師,諾貝爾獎得主

在中國傳染病防治法中,把傳染病分為甲乙丙三類,讓人聞之色變的艾滋、非典、傷寒、猩紅熱、狂犬病、瘧疾等,都屬於乙類傳染病。

而甲類傳染病一直只有兩種:鼠疫和霍亂。

鼠疫是後來人們知道了病原體被黑老鼠攜帶才起的名字,它在當時有個更可怕的名字:黑死病。

人類自稱為是這個星球的主人,這個論斷實在是太可悲。細菌和病毒什麼時候來,又為什麼走,下一次何時會捲土重來,沒人知道。我們還存在,僅僅是因為它們允許。

作者在這本書里講述了一個叫奧蘭的城市,爆發了可怕的鼠疫。書中用非常詳實的筆法,從一開始人們的驚恐,到後來的麻木,再到直面鼠疫的人性之光。

當然,所有的恐懼、麻木和勇氣,都是事後人類的自我陳述,病菌只是簡單的生存,人們連怎麼贏的都不知道。

這才是地球上的「黑暗森林」法則吧。


28.《本源》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丹·布朗,美國著名暢銷作家

回憶起來,通宵讀完《達芬奇密碼》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但我還是能回想起來那天的緊張和驚嘆。

看到丹·布朗出新書,我沒有絲毫猶豫的拿下,結果沒有失望。

和《達芬奇》同樣的味道,羅伯特蘭登的主角光環、說明書一般詳盡的科學和人文知識,還有最棒的,環環相扣的精彩懸念。

故事的開端就氣力萬鈞 :一位人工智慧專家宣布,做出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現,這將讓世界上全部宗教徹底崩塌,這一發現將在幾天後公布。讀的時候我不禁為作者捏把汗:老丹,這麼猛的開頭,你可怎麼圓?

老丹收場很好,除此之外再不能有一字劇透。


29.《混亂:如何成為失控時代的掌控者 》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蒂姆·哈福德,深受追捧的著名卧底經濟學家

《卧底經濟學》作者銷聲匿跡了五年,然後捧出了這本新書,用九個章節描述了九個領域的「不可控」,比如藝術創作、團隊合作、危機公關、即興演講等等。

這本書的觀點並非「亂糟糟的人更有創造力」這麼簡單,而是闡述了一個我們不得不接受的既存事實:這個世界的複雜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任何人能通過井然有序的計劃來從容應對的範疇。

所以,我們並不是要製造混亂,而是要擁抱混亂。

身處充滿機械化、標準化的現代世界,你是選擇循規蹈矩,還是選擇自由獨立。整潔的背後是循規蹈矩,是把人機械化;混亂的背後是自由獨立,是讓人更像人。


30.《人間便利店》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作者村田沙耶香,三島由紀夫獎得主

「怎樣讓一個人,活得更像人」,就是這個短短的故事所闡述的核心觀點。

當所有人已經默許了一套準則——30歲之前結婚,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愛讀書愛旅遊,要懷揣夢想和愛——的時候,假如你不符合這套準則,成為了「村子裡的邊緣人」,該怎麼做自己?

故事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人:大齡剩女,大學畢業在便利店兼職打工,一做就是十八年,每天吃著便利店的便當,聽著收銀機發出的咔咔聲,看著乾淨的店面,過著平靜的生活。

家人,朋友,同事開始「擔心」她、「奉勸」她,在她看來,正常的世界非常強硬,它會靜靜地排除掉異類,不夠「正經」的人都會被處理掉。

這本書我今年推薦給了好幾個面對人生困惑的朋友,做自己聽起來是一件很有性格的事,但它需要的不僅是強大的內心,而是對自己真正的理解。


31.《原來如此的對談》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河合隼雄,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吉本芭娜娜,日本知名作家

我不愛讀「人生哲理書」,認為都是單向輸出、不帶思考的精神垃圾。

這本例外。

這是一次對話的記錄,對談的雙方是日本國民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和知名作家吉本芭娜娜。談話的主題從童年和家庭對人的影響,到對待生活的認真與深刻,再到語言和優雅的態度,再到世俗的壓力與自我的生存。

兩個人的年齡不同、經歷也不同,所以這次對談並沒有輸出一個已經嚼好的雞湯結論,讀者需要在聆聽兩位溫和看待人生的大師對話同時,自己去體味人生的樂趣和道理。

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喝杯熱茶,在字裡行間尋找兩位智者的聲音,發現自己的人生脈絡,接納不怎麼完美的自己,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32.《知識的邊界》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戴維·溫伯格,哈佛大學伯克曼互聯網與社會中心研究員

互聯網讓人變聰明還是變笨了?

這本書英文名《Too Big to Know》,直譯的意思就是「大到不可知」,書的核心觀點是互聯網把人類的知識體系搞的太大了,沒有任何人能理解它的全貌。

信息過載和碎片化催生了現代人的焦慮,太多的信息反倒讓我們無所適從。

真的是這樣嗎?

這本書就討論了這樣幾個問題:紙質書真的比碎片信息好嗎?互聯網真的讓我們陷入信息過載嗎?人們真的只會看自己支持的觀點而陷入「回聲器效應」嗎?認知的基礎是事實還是人們的信念?

歷史上每次出現不同的媒介,都會帶來知識革命,從紙張,到廣播、電視,再到現在的互聯網,而我們要做的,不是無意義的焦慮,而是在下一場認知革命到來的時候,掌握新的信息過濾器,學會擁抱知識,才能做個「複雜的現代人」。


33.《濕婆之舞》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江波,新代科幻作家,銀河獎得主

書名和封面特別像一本二流的中式科幻,實際上是大劉之後難得的硬科幻中篇合集,無論是科學性、想像力還是文筆都出奇的好。

作者江波受阿瑟克拉克和劉慈欣的影響很大,裡面的《土斯星紀事》、《星球往事》、《太陽戰爭》、《銀河漂流》幾篇都是典型的「大宇宙」科幻,動輒橫跨上億年的歷史,主人公也不再是人,而是技術和宇宙本身。

朋友向我要推薦書目的時候,我總會先問問你現在什麼狀態?我覺得人在不同心境和訴求下,看書的感覺是很不一樣的。

我個人的角度是:煩悶了看小說或個人成長類,太飄了看看商業傳記,離塵囂太遠了看看技術哲學,離瑣事太近缺少想像力了,就讀科幻吧。


34.《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古典,暢銷書《拆掉思維里的牆》作者,職業規劃師

這是一本很好的「學習方法論」。

絕大多數人是參與不到「改變時代」的工作中的,但每個人可以選擇去「埋怨」時代還是去「適應」時代。

古典的這套方法論放在上個時代,可以說是離經叛道的,但在個體崛起的時代、並且是少數個體崛起的時代,「找到縫隙並鑽進去」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列舉其中的一些思想:多用機器學習和處理信息,而不是大腦;借平台的勢、借系統的勢;找到高手的暗箱並為自己所用;二八原則,花大量的時間找到頭部價值,然後抵抗住各種誘惑,堅定地持續專註這20%;接受世界的不公平,階層化是開放社會的必然趨勢;聯機學習,找到知識的源頭,用答案換答案。

這本書里套路多、「臟活兒」多,不宜公開分享,卻是一把個人思維轉變的利刃。


35.《見識》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吳軍,知名自然語言處理和搜索專家,矽谷風險投資人

好書不多,時間有限,遇到好作者,就一定要跟。

《見識》和《態度》是吳軍最新的兩本書,我覺得比起《浪潮之巔》和《文明之光》,這兩本散文集在思想深度上有所下降,但那句話怎麼說來著: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像吳軍這種人生閱歷豐富、情商智商財商都超高的人,還原意把自己的想法寫成一本幾十塊錢售價的書,買來當做一場與智者的對話,是怎麼都不會虧的。

因為是音頻節目整理成書,所以每篇都不長,也沒有嚴格的主旨。書中談到了如何對待家庭和父母、人生該做減法、貧窮的本質是什麼、閱讀的意義、怎樣看待朋友、1萬小時定律、谷歌的方法論、職業發展的誤區、經營和管理的秘訣、投資的技巧、怎樣做好演講等等。

雖然都是些常見的話題,但從吳老師的筆下講出來,能提供一些非常好的視角。


36.《猜測與偏見:何帆閱讀筆記》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何帆,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經濟學教授

讀書筆記類的書實在是太少,何況是「職業讀書家」、經濟學教授的讀書筆記。

書中涉及到對美國政治、羅馬史、二戰史、金融危機、技術發展史等領域的書籍筆記,加入很多作者十幾年思考的沉澱,乾貨還是很多的。

書的最後,作者給推薦了200本構建知識體系的書單,包括歷史、政治、社會、經濟學、博弈論、腦神經科學、遺傳學、生物學、心理學、科技創新、工程學、數學、物理學、哲學等等,知識覆蓋面很全,既不是入門的暢銷書,也不是高深的大部頭,可以作為一份待選書單。

讀書始於猜測,終於偏見。想要不隨波逐流胡亂猜想,就打開讀;想要不鑽牛角尖思維狹窄,就換著角度和領域多讀。


37.《生命3.0:人工智慧時代人類的進化與重生》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邁克斯·泰格馬克,未來生命研究所創始人,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

正如書的第一章標題,讀這本書,是參與了「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對話」。

與《智能時代》的技術史學風格不同,《生命3.0》更多的是從大未來的角度來看待人工智慧,帶著讀者乘坐時光機看看一萬年以後的世界,猜想人工智慧會如何「越獄」,成為地球生命的一部分。

作者從硬體和軟體兩個角度來看待生命:1.0階段,生命把硬體和軟體都交給自然演化;2.0階段,小幅度改造硬體(醫療)、設計軟體(文化),也就是當今人類;3.0階段,自己設計硬體和軟體(人類與人工智慧的結合)。

無論你是否相信,21世紀能夠改變人類的只有兩項技術:人工智慧和生物學。讀這兩個領域的好書,就是在讀這一生就能看到其成為現實的超級科幻小說。


38.《非暴力溝通》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馬歇爾·盧森堡,地球村基金會和平之橋獎得主

看到書名,你也許會和我一樣,覺得「我這個人從來不會暴力溝通啊」,因此對它不感興趣。

後來在讀一本商業史的時候,了解到微軟公司CEO納德拉第1年上任時把這本書送給了每一位高管,我對這本書重新產生了興趣——我的情商總不會比所有的微軟高管還高吧?

讀完第一章,我就確信自己原來想錯了,暴力溝通不僅常見,而且幾乎無處不在——所有溝通的無果或者不滿的積累,全都來自於語言的暴力。

我們總會在人與人的溝通中陷入幾個窘境: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強人所難 ,最典型的場景就是「你這話什麼意思?」、「你就能比我做得好嗎?」,等到發現的時候,我們已經忘記了一開始溝通的目的了。

作者從異化溝通、觀察、區分動機與感受、提出要求等方面強調語言的力量、同理心的力量。

也許你看到這兒第一個想法就是「我一定要把這本書給那誰看一下」,我在讀到一半的時候也一樣。

但全書讀完,你會發現,說的就是你,最需要改變的,就是你自己。


39.《十二個明天》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劉慈欣等12個科幻作家

如果你相信了宣傳的鬼話——「劉慈欣繼《三體》復出後首部作品」——那八成會失望。但如果你放下過高的期待,倒也是本非常不錯的書。

這本書是12部短篇小說的合集,大劉只寫了第一篇《黃金原野》,我個人評價還是很高的,關於技術和人類的關係,大劉又做了一次社會實驗。當然因為篇幅的關係,無論是故事還是思想深度都和之前的長篇作品沒法比。

另外幾篇《不一樣的海》、《拜占庭同情》、《那個毀了我們的女人》也屬短篇里的上品,還集合了一篇美漫作品,挺有趣的。

這本短篇集選取作品的原則是硬科幻、近未來,探討的是近幾十上百年科技與人性的關係,滿足不了「超級燒腦」的需求,卻可以在現今科技的架構下,展開一定程度的遠眺和思考。


40.《盜火:矽谷、海豹突擊隊和瘋狂科學家如何變革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史蒂芬·科特勒,資深記者,心流基因組計劃研究創始人

盜火這個名字來源於古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從太陽神阿波羅那裡盜走火種,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卻因此而受到宙斯的處罰。

這裡的盜火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意指火是一項了不起的技術,第二層意指這項技術是被神所禁忌的。

這本書說的,是被谷歌、海豹突擊隊、耐克、聯合國等機構用於訓練新員工的另一項秘密:心流。

所謂心流,就是人進入忘記自我、忘記時間、急劇專註的狀態,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大麻素、催產素等激素,使人生產強烈的愉悅感。

我們在打遊戲的時候,就是這種狀態。

科學家們發現可以用一些輔助手段讓人達到這種狀態,書中介紹了大量腦神經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闡述了很多普通人通過訓練就能掌握的、進入心流狀態的方式,還有避免心流反作用的方法。


41.《鞋狗:耐克創始人菲爾·奈特親筆自傳》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菲爾·奈特,耐克創始人

對於那些跨國超大公司,我們在潛意識裡總會覺得,它們就在那裡,一直如此,天經地義。

但如果你能讀到一位創始人講述他從一名專賣日本品牌鞋的小代理商,到找到第一位合伙人、第一位員工,到面對資金短缺、沒有辦公室的窘境,再到產生瘋狂的想法、變態的決策,一步步把一個小品牌做到盡人皆知的故事,你就會發現,他離你並不遠。

沒有公司或人生而偉大,一家公司越是全球知名,它遇到的問題就越常見、越普世、越狗血。

今年遇到了幾次低谷,我也從不少關心我的人那裡獲得了「及早放棄,儘快止損」的建議。

這本書給我的影響很大,不僅僅是勵志那麼簡單,而是通過第一親歷者的講述,讓我知道,所謂熱愛,不是在目標明確、獲得保證、又有退路時的努力;所謂堅持,也不是分析利弊得失之後的理性決定。

極少有人能做到菲爾·奈特的高度,但絕大多數人可以選擇,面對低谷時該換一條路,還是再試試。


42.《知識大遷移》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威廉·龐德斯通,美國超級暢銷書作家

書的英文名《 Head in the Cloud 》,說的是知識正在從我們的腦袋裡遷移到雲端,我們該怎樣在這樣的時代面對知識的存儲和管理。

今天,最發愁的就是老師和專家,給年輕人說一件事或者講一個道理的時候,對方第一個反應都是自己去網上查查,你說到到底對不對,沒準還能給你挑點錯誤出來。

這本書說到了,人們通過網路共建了一個雲端的虛擬大腦,但每個個體都變得更「愚蠢」了,人們不再認路、甚至不記得鄰居國家的名字。每個人都陷入一種「自己無所不知」的幻覺,但基礎的記憶性知識在我們做決策的時候依然重要。

書中還講到未來更適應社會的不是「只知道一件事」的刺蝟,而是「知道很多事」的狐狸,也談到了在雲端大腦時代,怎樣的知識管理策略才是最好的。


43.《假設的世界:一切不能想當然》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竹內薰,科普作家

一次吃飯的時候,父親和我說:米飯不要用水泡著吃,傷胃。我說:為什麼啊?父親答:這是基本養生常識。我又問:那為啥大米粥不傷胃?

構建了我們世界的很多「常識」,其實都是假設。

在伽利略發明天文望遠鏡之前,人們都相信月球表面是光滑的,第一次看到環形山的時候,人們懷疑的不是這個常識,而是望遠鏡出了問題。

生活中總會有人問你:你相信XXX嗎?而隨著閱歷的增加,我越來越覺得「無來由的相信某事」是一件很不靠譜的事。

《假設的世界》里把世界上的假設分為三種:專家普遍相信的白色假設、大部分專家都認為是錯誤的黑色假設,以及尚存爭議的灰色假設。

而媒體起到的不良作用,就是把很多灰色假設渲染成白色假設。

人工智慧將普遍代替人們的工作、負離子對健康有益、膽固醇致癌,都是典型的灰色假設。

這本書所說的,就是作為一個理性的現代人,該怎麼面對這些假設,理性懷疑,做一個不盲從的冷靜人。


44.《矽谷之謎》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吳軍,知名自然語言處理和搜索專家,矽谷風險投資人

《浪潮之巔》續篇,本來是一本揭露矽谷引領世界秘密的書,恰巧和上一本《假設的世界》連著讀,帶給了我一些新的思考。

在矽谷引領世界創新潮流之前,很多「假設」都是管理界不言而喻的常識。比如分工管理帶來高效、比如獎罰分明、比如提高待遇防止員工跳槽。

而矽谷是一個叛逆的世界,這裡鼓勵人們犯錯、鄙視權威和上下級管理、政府甚至會起訴那些沒有員工跳槽的公司(還勝訴了)。

假如矽谷沒有成為世界創新的核心會怎麼樣呢?人們當然會覺得這些挑戰常識的人是胡鬧的。

但世界就是這樣:70%的人活在一個既有的假設邊界里,29%的人常識突破邊界然後失敗,剩下1%的人嘗試挑戰經典並且成功,然後他們所做出的突破就再次成為經典的假設。

文化和常識的邊界就是這樣一點點被擴展的。


45.《生而不凡:邁向卓越的10個顛覆性思維》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維申·拉克雅禮,TED演講人、計算機工程師

一本關於「打破邊界」的書,作者把很多常識成為「胡扯規則」,並告訴我們怎樣去挑戰它們。

很多胡扯規則並不是完全沒有來由,而是它們誕生時必須的理由已經過時了。

比如,很多人認為襯線字體(比如中文的宋體)比非襯線字體(比如黑體)更莊重、更高雅,甚至成為了行業標準。而襯線體一開始存在的理由,是因為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石頭上,經常會一不下心刻過了頭,而能在石頭上刻自傳的人都是高貴的人,所以才有了這個規矩。時代變遷,現在的字都是直接顯示在屏幕上了,襯線已經完全沒有必要,這個規矩就完全沒有基礎了。

常識是可以被統計打破的,前提是你敢於質疑它。當你知道谷歌的高級員工有14%是連大學文憑都沒有的時候,你就會去質疑文憑這東西到底是真理,還是長輩灌輸給你的假設。

正如介紹里說的,這不是一本自我提升書,而是一本自我破壞書,教給你怎樣質疑、挑戰生命規則,成為拓寬規則邊界的那個人。


46.《思維簡史:從叢林到宇宙》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倫納德·蒙洛迪諾,理論物理學家,暢銷書作家

一本提升認知的好書,告訴你科學家的初心是什麼,讓我們能從最前沿的人身上學到一點東西。

人類和這個星球上其他所有物種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能夠設計自己的「軟體」,通過不斷改變對世界的認知和思想,反過來改變世界。

所以只有我們能從直立行走到太空漫步,從隔空喊話到用比特複製世界。

這本書從古埃及文明到美索不達米亞的演算法,從亞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曆數了科學發展進程中的關鍵節點,以及這些偉大的靈魂背後那唯一的初心:

人類的高貴,在於求知慾。

至少,當別人問你「你對這種不掙錢的玩意怎麼這麼感興趣」的時候,你能在淡定的微笑之中,為自稱為人類而感到由衷驕傲。


47.《塑造世界經濟的五十項偉大發明》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蒂姆·哈福德,深受追捧的著名卧底經濟學家

類似的書不少,這一本尤其推薦。

作者選擇發明的重點不是「偉大」,而是「塑造世界」,這裡的塑造,說的是一項發明有沒有用、有多大的用,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還是一個社會問題。

所以,書中出現了很多當今看來稀鬆平常的東西,如果不讀背後的故事,你絕不會知道它們為何能改變世界。比如鐵絲網、護照、配方奶粉、公鑰加密、鬧鐘、塑料、混凝土、保險等等。它們都有故事可講,有一些涉及巨大的經濟力量,另一些則是關於人類的榮耀或悲劇。

所以,這不是一本滿足獵奇的百科全書,而是一本正經的社會學書。我讀到的不是發明,而是人類社會演變至今的故事。


48.《對賭:信息不足時如何做出明智決策》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安妮·杜克,德州撲克界職業傳奇女牌手,認知心理學博士

這是一本關於決策的書,作者不是企業高管,而是一位職業德州撲克選手。

根據德州撲克的規則,撲克選手每次做決策最多只有70秒的時間,是跟牌、下注、還是虛張聲勢。而每個決策的價值都能買一套房子。

所以,職業撲克選手是最需要決策智慧的人,這本書所說的核心,就是區分概率和運氣。

比如天氣預報說明天降水概率是90%,結果沒下雨,普通人會覺得天氣預報失誤了,而理性的人則知道,這只不過是概率為10%的事件發生了而已。如果長期統計,90%概率的事件發生的次數確實無限接近90%。

怎樣做一個複雜的現代人?就是拋棄非黑即白的決定論,而去擁抱概率,堅持做那些成功率高的事,哪怕只有51%,長期下來也能穩賺不賠。


49.《上帝的手術刀:基因編輯簡史》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王立銘,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科普作家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我會毫不猶豫給朋友推薦《時間的形狀》和《上帝擲骰子嗎?》這兩本科普書。

而21世紀最重要的兩項科技一定是人工智慧和基因編輯技術,這兩個領域,我也找到了相應的兩本極品科普書:吳軍的《智能時代》和王立銘的《上帝的手術刀》。

和全民討論的AI不同,基因編輯技術一直離大眾很遠。不過,今年11月首個基因編輯嬰兒出生的新聞刷爆了全網,這又是一起法律道德跟不上科技的例子,《百年法》中出現的難題,也許真的快要擺在我們面前了。

好的科普一定不能裝清高、堆名詞,而是趣味和知識兼備,前沿與實用相容。如果想了解基因編輯的前世今生,這本必讀。


50.《數文明:大數據重塑人類文明、商業形態和個人世界》

過去一年,這50本書讓我更冷靜溫和的看待世界

塗子沛,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大數據》和《數據之巔》作者

今年給自己最後一本壓軸好書,塗子沛數字三部曲的最後一本《數文明》。

塗先生一開始想把這本書叫《數明》,因為文明是建立在文字之上的,而我們正進入一個建立在數據之上的「數明」階段,後來擔心讀者看不懂才作罷。這也能見這本書的格局之大。

這個時代的大多數人對於數據價值的理解還不到1%,互聯網公司一方面向投資人宣傳手中數據的龐大,一方面又對免費給他們貢獻數據的民眾遮遮掩掩。當今所有的互聯網公司,無論它們服務的本質是什麼,核心價值都在於數據。

書中講到,人們理解的數據就是可測量的數字,而照片、姓名、地址、行為、視頻都是數據,在互聯網上,一切都在變成數據。

這不是一本高大上的書,數文明思想重塑的不僅僅是認知邏輯,還有赤裸裸的行為邏輯。


後記:

寫這篇文字回看的時候,甚至有些書的具體內容自己都不記得了。讀書讀到忘了細節,意義在哪裡呢?

從功利的角度,我吸收了至少50個觀點,而支持每個觀點的幾十萬字的論據,隨時知道去哪裡取出來用。

從成長的角度,我最大的感觸正如這篇文章的題目:更冷靜、更溫和的看待世界。

我所在的是一個傳統行業的新生細分領域,微信群每天都存在著各種鄙視鏈和爭論,每當看到有人斬釘截鐵的闡述某個關於未來的觀點,而對其他人的觀點面紅耳赤時,我都能懷揣一份冷眼旁觀的理解。

——冷眼旁觀來自於我知道世界的複雜,而理解則來自於一種有溫度的同理心。

好日子裡不盲從也不爭論,壞日子裡不自憐也不放棄,平路上信心滿滿,爬坡時自然從容,這是讀書最大的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