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親近善知識!聽廣行法師詳細講解《吉祥經》

親近善知識!聽廣行法師詳細講解《吉祥經》

勿近愚痴人,

應與智者交,

尊敬有德者,

是為最吉祥。

這個偈子是教我們不要跟愚痴的人接近,要跟有智慧的人、有道德的人接近。古德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友。跟愚痴的人親近,會染上愚痴的習氣;跟有智慧的人親近,我們的智慧就會增長;跟有道德的人親近,我們的德行就會增長。

我們親近什麼樣的人,互相之間都會感染彼此的行為方式。因此在人生緣份這方面,一定要注意取捨、選擇,這個取捨選擇是要自己用心去觀照的,親近善知識、親近善友、親近有智慧的人、親近有德行的人,遠離愚痴的人,這樣我們就能有好的人緣。有好的人緣我們的智慧就能夠增長,做事就容易成就。

關於交朋友,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佛說孛經》里講了四種朋友,是以比喻的方式概括的。第一種朋友叫「花友」,花友就是你很富貴的時候跟你特別親近,你很僚倒的時候就離你而去了,這種朋友把我們當花,見富貴就親近,見到貧賤就拋棄了。第二種朋友叫「秤友」,秤就是稱東西用的秤。秤友和花友有點接近,不過秤友特別注重財物。我們給他的東西多給他的好處多,他就對我們親近恭敬;我們給的少甚至沒有給,他就瞧不起我們,他的頭就開始往上抬了。眼睛就往上看了。秤就是這樣,秤砣要是太輕,秤桿就往上抬,秤砣重秤桿就往下垂,秤友就是這樣的。喜歡佔便宜,對財物很看重,我們給他的財物多他就對我們十分恭敬,把頭低下來,我們要是給他的財物少或者不給,他就輕慢我們。第三種朋友叫「山友」,大山的山,這是好朋友,山友就是他富貴了也能使他的朋友沾上光,能跟他的朋友分享,樹木長在高山上也會顯得高,這就是山友。第四種叫「地友」,地友像大地一樣總是初心不改,對朋友不離不棄,即使朋友離開他了,他也會在那裡等,有時候我們修養不太好,對他不太有禮貌,他也會包容接受開導我們就象大地一樣承載著萬物。地友有像大地的恩德,始終能夠養護包容引導我們,地友是最好的朋友。菩薩就是地友這樣的朋友,像大地一樣,對一切眾生具有平等心。

佛陀在《孛經》里講到的四種朋友,第一種叫「花友」,第二種叫「秤友」,第三種叫「山友」,第四種叫「地友」。我們都要努力作地友。最差也要作山友。

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善生經》里開示我們說,如果我們親近了不好的朋友會有六方面的過失。第一:不好的朋友跟我們在一起總是假話多真話少,這是「方便生欺」,他老是用各種方法手段欺騙我們。第二:不好的朋友總是搞陰謀詭計,他說話的時候總是慣用一種手段偷偷地壓低聲音說「你趕緊過來,我跟你講,你要保密啊,我只跟你說」!這種總是喜歡在背地裡謀劃事情,如果要是遇到這樣的人一定要小心。君子是坦蕩的,不要偷偷摸摸的。第三:「誘他家人」,是指不好的朋友不僅會影響我們個人,而且他會觀察我們家裡的人周圍的人,從中找到突破口,去投機謀化各種便宜。

第四:不好的朋友總喜歡用各種手段誘導我們去圖謀別人的財物,他想占別人的便宜、財物,他自己不直接去,而是引誘我們去做,他好從中獲得。這種惡友也有一種智慧,但那是一種惡智,他沒有善。第五:「財利自向」,跟惡友來往,遇到有利益的時候他總會把多的那一部分歸到自己的那裡,他總會用各種手段機關算盡太聰明,把財物利益往自己那裡多放。第六:「好發他過」,這種惡友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發露八卦別人的過錯,他會通過各種方法了解別人的過錯,然後控制你,你要不受他的控制不聽他的,他就會公開你的醜事,跟別人講。有的人有一些不光彩的事情叫這種惡友抓住了把柄,只得乖乖地聽他的。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以他的無上智慧洞察我們這個世界的各種朋友。我們一定要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努力做一個謙虛、寬恕、眼界寬心量廣的三好新人。

在佛法里好朋友叫做「善知識」,不好的朋友叫做「惡知識」。善知識在佛法里分三種,第一種叫「教授善知識」,第二種叫「同行善知識」,第三種善知識叫外護善知識。

第一個偈子講的是人緣。我們常說某某人的人緣好,總是遇到好人貴人遇到好的朋友兄弟師長,這叫人緣好。

居住適宜處,

往昔有德行

置身於正道,

是為最吉祥。

這個偈子的核心是講地,要擇處、擇地而居。

「居住適宜處,往昔有德行」,是說風水好、環境好的地方是需要有德行的人才能住的,福人居福地,有福德的人在有福的地方才能住下來。居住環境對我們的影響,不是根本的因素。根本因素在人的德行道德,根本在人。佛法的觀點是中道法,它不否定地緣——也就是環境的因緣的作用,但是它也不會無限地誇大環境的決定作用。佛教雖然尊重地理環境的這些客觀規律性,但是佛教在根本上更注重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就是人的智慧、善心、道德。

多聞工藝精,

嚴持諸禁戒,

言談悅人心,

是為最吉祥。

「多聞工藝精」是說立業,我們要成家立業、立身處世要有一技之長,要努力學習要有文化。 「多聞」就是要學習。 「工藝精」是講技能,一技之長,這是第一個句子所講的內容。

「嚴持諸禁戒」是講持戒。戒不僅僅對我們修行重要,對我們的現實生活也重要。因為戒律是我們能夠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基本的保障。我們按照戒律去生活,生活就會平靜、平衡、祥和,就會喜悅開心,就會自由自在有安全感。如果違背了戒律,內心就會有負擔,良心上就會背上包袱,影響身心健康、各種人際關係就會受到影響。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制訂戒律是出於大慈悲心哪。這就好比是遵紀守法的公民自由呢還是違法亂紀的人自由呢?顯然是遵紀守法的公民自由啊。所以來持戒律會給我們帶來身心究竟的自由自在。

戒律還是我們不斷地訓練自己、提高自己的一位導師。戒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修行的過程中不斷地警戒和提醒我們,這就像一位導師一樣陪伴著我們。我們受了三皈五戒乃至八關齋戒、菩薩戒等等,受了戒之後就等於有了一位優秀的導師陪伴著我們,受了戒之後我們會不斷觀照自己,有一點過錯就會提醒自己,這就是導師的作用——時刻提醒我們。所以要「嚴持諸禁戒」。

「言談悅人心」,這是說修口業。人這張嘴是最不好管的,說話有意無意間就會犯很多錯誤造很多業。在五戒十善裡面關於口的要求有四點:第一是不妄言,就是不說假話不欺騙人;第二是不兩舌,兩舌就是在雙方之間製造矛盾,到處說是非,由此引起紛爭。第三不惡口,不惡口就是不罵人;第四不綺語,不綺語首先要做到不說低級下流的話,進而就是不說廢話、不說沒有意義的話。努力做到這四點,就會口業清凈。口業清凈的人講的話人們就愛聽,信任相信他講的話。

奉養父母親,

愛護妻與子,

從業要無害,

是為最吉祥。

《善生經》云:「善生,夫為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需要以五種事敬順父母。「云何為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就是供養父母,不使父母缺乏生活所需物資。讓父母生活無憂。我們可以獲得福報。

「供」就是非常尊重,用你全部心血來奉獻為供。不是養活,有口吃的,餓不死就行了,這叫養,這可不行。供奉是有恭敬在裡面,特別是對父母師長的供奉,要有極大的孝心和恭敬在裡面。如果你要能這樣做,就會獲得福報。

第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就是說有什麼事情要跟父母商量。有事情跟父母商量,一是對父母尊重,二是父母的經驗豐富,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可以使我們遠離很多的麻煩,避免很多災難。

第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是說對父母所作所為不要隨意背叛和批評。

第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 「正令」也就是正確的事情,父母叫我們做的事情,我們應該努力去做好,不要違背和違抗,因為父母經驗豐富。

第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這是說要把父母的事業繼承發揚下去。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指繼承父母所做的正業,而邪業就不能繼承了。父母的正業我們應該繼承,父母的勤儉寬恕,好傳統我們也應該繼承,不應該違背。這五種就是善能事父母。

關於報父母恩,孝敬父母,《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里講:「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蓋父母長養之恩,廣大無比。若有男女,背恩不順,死即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男女,孝養父母,承順無違,常為諸天護念,福樂無盡。縱能一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尚未能報一日之恩也。」

父母長養之恩廣大無比。如果違背會有什麼苦處呢?會墮落地獄、餓鬼、畜生。因為父母是福田,對我們有大恩。如果你違背忤逆父母,天地都不會容你的。

如果孝養父母,承順無違,就是沒有違背父母的意思,就會有諸天護念。諸天,就是所有的善神護法都護念你,你就會福樂無窮。

「愛護妻與子」。就是愛護妻子和孩子的意思。

《善生經》云:「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相待以禮。」夫妻之間一是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闕,威嚴不闕的意思就是說:要注意,不要嚴厲,不要有輕慢的意思。第三,衣食要隨時,要供養妻子和孩子衣食物用,不令缺少。第四,莊嚴以時。不要隨便去開玩笑,要莊重。第五,要把家裡的物品財產交付給妻子。

「從業要無害」,在家佛弟子要從業無害,因為在家佛弟子最基本都是要受三皈五戒的,所以我們從五戒的角度來說從業。五戒:第一不殺生,凡是跟殺生有關的職業都不要做,已經做了的一定要想辦法改行。第二不偷盜,這個大家都知道不用多講,不過多說兩句,現在有些人做生意有時會偷稅漏稅,那也是偷盜。

佛弟子一定不要偷稅漏稅,那是偷國家的錢也是偷盜。第三不邪淫,在家佛弟子從業一定不能開一些表面這個店那個店,卻是藏有色情服務的行業,這種行業一定不要做。如果做了馬上停下來改行,這對自己對子孫各代都有好處。第四是不妄語,我們工作要認真誠實,不打妄語,說誠實語。第五不飲酒,《梵網經》里講「菩薩不能沽酒」,就是不能買賣酒,因為買賣酒會使很多眾生受到損害。

因此使自己也受到損害,所以菩薩戒把沽酒戒放在前面,不飲酒戒放在後面。買賣酒的罪過比自己喝酒罪過還要重,因為自己喝酒只是自己的事,賣給很多人喝那影響就大了,因為喝多了後不知道會做出什麼事來。在家佛弟子一定要以五戒的精神去考慮從業,以五戒的精神好好仔細想想,再確定自己的擇業方向、工作方向。

布施好品德,

幫助眾親眷,

行為無瑕疵,

是為最吉祥。

布施分為布施外財和布施內財兩種。外財指身外之物,主要是物質的供養,比如飲食、衣服、卧具、醫藥等;內財布施比如無償獻血、捐獻器官、力氣等身上的東西。

所謂布施:「謂內外資財,以清凈心悉能施之,而無吝惜也。」就是內外的資財,它以清凈心都能布施。什麼是清凈心?就是沒有妄想,沒有所求,毫不吝嗇。

布施有三種,即:

一、財施,以財物布施。

二、法施。謂宣講佛法普度眾生,出家法師多行法施,在家居士多行財施。

三、無畏施,給他人以無畏。在眾生身心不安,恐懼焦慮、害怕的時候,能夠幫助眾生消除他們的恐懼、不安這一類的布施,叫做無畏布施。

邪行須禁止,

克己不飲酒,

美德堅不移,

是為最吉祥。

這裡說的邪行就是指違背戒律生活的種種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

克己不飲酒,這一條是五戒中的最後一戒。在戒律里不飲酒屬於遮戒。遮戒是指在沒有信仰佛教、沒有皈依佛門受戒前,犯了不犯戒,而皈依佛門受戒後,犯了才犯戒。這就是遮戒。比如不飲酒戒,在沒有受戒前,喝酒不違反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只是犯了佛教戒律。飲酒戒是五戒中唯一的遮戒,因為酒的本身並沒有罪惡,而是喝酒後容易犯罪。違犯了它會使我們違犯更嚴重的——殺生、偷盜、邪淫這些性戒。

「美德堅不移,是為最吉祥」,一個人有財富會使他的身體和生活得到滋潤,一個人有道德會影響周圍的人。所以道德是一種看不見的財物、資源,對我們今生來世都是資源。

恭敬與謙讓,

知足並感恩,

及時聞教法,

是為最吉祥。

前面的偈子主要講世俗的生活,第七個偈子開始講到信仰生活,講到出世間法,講到要及時聞教法。人生除了柴米油鹽吃喝拉撒以外,除了世間的成就,還要有更高尚的追求、還要有信仰層面的追求,這就叫「及時聞教法」。

「恭敬與謙讓,知足並感恩」。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培養人的恭敬心,子女對父母,學生對老師,徒弟對師父,下屬對領導,臣子對君主,都是很恭敬的。培養恭敬心,恭敬父母師長、恭敬天地鬼神。恭敬跟尊敬不同,尊敬是很客氣的——您好,謝謝,這是尊敬,但各是各;恭敬有一種感情在裡面。

謙讓,古人講在是非名利面前人向前我向後。星雲大師有一個很有名的詞叫「老二哲學」,大師的話成了台灣的一個流行辭彙了。人人都想做老大,都想往前沖,大師就說我去做老二。做老二好啊,做老二有迴旋的餘地。一個人擁有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足。如果我們對擁有的不滿足那就可怕了,那是最大的貧窮,所以有句格言是「最大的貧窮是不知足,最大的富有是知足」,知足常樂。身心健康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忍耐與順從,

得見眾沙門,

時時論信仰,

是為最吉祥。

聽經聞法之後,對信仰對佛法產生了信心,這個偈子是講要深入佛法一定要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這四句就是學佛修行的一個過程。作意就是思維觀察,法隨法行。把思維觀察到的正法落實到行動上,知行合一。 「得見眾沙門」就是親近眾沙門,恭敬眾沙門。親近善知識、親近法師、親近師父,恭敬善知識、恭敬法師、恭敬師父。親近師父要以法為重,這就是吉祥了。

《瑜珈師地論》里把沙門分為四種:第一種叫勝道沙門,指已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諸佛善逝;第二種叫「說道沙門」,指已經證得或者部分證得聖果,宣講正法的賢聖僧;第三個叫「活道沙門」,就是依法修行還在修道過程中的出家修行人;第四種叫「壞道沙門」,就是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境界和佛道不相應,損害佛道、損害佛法的諸士。

自製凈生活,

領悟八正道,

實證涅槃法,

是為最吉祥。

親近師父聽聞佛法,聽聞了佛法以後就要如法修行,這個偈子是講如法修行、如法證果,這個偈子里講的內容已經是非常高尚的境界了。

「自製凈生活」,佛弟子通過勤修戒定慧使自己的身口意得到凈化,使自己的家庭環境、工作環境得到改善,社會的人際關係和諧了,所從事的職業如法、清凈,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是凈生活,沒有偏離戒律的精神,沒有偏離佛法的軌道。

「領悟八正道」,八正道是三十七道品的一部分,三十七道品又稱三十七覺支,三十七菩提分,指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從此岸到彼岸、從煩惱到智慧、從輪迴到解脫所走的八條道路稱為八正道。八天道第一個「正見」, 「正見」在第一位,可見正見非常重要,就是關於佛法的正確的知見。關於因緣法、三世因果善惡報應、緣起性空、戒定慧三學通過親近師父、善知識樹立正確地見解。第二「正思維」。正思維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在內心不思維五欲,內心遠離貪嗔痴的思維。不起「惡覺觀」,積極精進思維佛法,把理論的佛法和現實生活的實踐結合,知行合一。把我們學習的佛法理論——三世兩重因果、緣起、八正道、戒定慧都要能在生活中通過觀察自己的生活、觀察其他人的生活,觀察人生和社會的種種現象理解消化。這個理解和消化的過程就是正思維。只有經過這種理解和消化,知行合一,佛法才能真正變成自己的受用。第三叫「正語」,就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要說愛語,說柔軟語,說有利於團結和合、和諧的語言。第四叫「正業」,在行為上遠離殺盜淫、遠離不得體的行為。第五叫「正命」,要遠離邪命,是指正當的職業。第六叫「正精進」,包括四個方面。第一我們身心已經生起的惡要趕快斷除;第二沒有生起的惡不令它生起來;第三已生的善令其增長;第四沒有生起的善要讓它趕快生起來。這就叫「正精進」。第七「正念」,正念就是覺照,對自己身心的狀況保持覺知。第八「正定」,就是正確的禪定,從初禪到四禪,中間的次第、過度的方法。這是領悟八正道。

八正道要領悟,領悟了之後才能「實證涅槃法」,涅槃是梵語,翻譯成漢語是圓寂,涅槃包含有兩方面的功德:第一是「斷」的功德,斷就是寂滅,涅槃就是熄滅了貪嗔痴的火焰、熄滅了煩惱的火焰,無始劫以來推動我們在生死長河中輪轉的那股力量平息了,所以叫做寂;另外「圓」講的是涅槃的另外一個功德叫「證」,有斷同時有證,斷是消極的,證是積極的。煩惱的火焰熄滅以後,出世解脫的功德就圓滿了。要是以大乘佛果來說,就是福慧圓滿,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功德圓滿,這是涅槃的意思。所以「實證涅槃法,是為最吉祥」。

八風不動心,

無憂無污染,

寧靜無煩惱,

是為最吉祥。

這個偈子解釋了實證涅槃法以後的生活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八風不動心。八風是個比喻,我們的心就象太平洋一樣,風一吹就會波濤洶湧。吹動我們心海的風有八種:第一種風叫做「利」,第二種風叫做「衰」,衰就是損減。利和衰是一對。我們遇到任何一件事情,第一個念頭常常是對我有利還是有害?第三種風叫做「毀」,就是誹謗。第四種風叫做「譽」,毀是誹謗我們,譽是榮譽,就是稱譽我們。第五種風叫做「稱」,稱讚的稱。第六種風叫做「譏」,稱和譏是一對。稱是說你好,譏是諷刺和批評。第七種風叫做「苦」,第八種風叫做「樂」。

大般若宗開祖能海上師教導我們說「厚福受享,德性墮落;名譽光榮,我慢加等;養生優厚,病難更多;順境安適,般若無緣」。「厚福受享,德性墮落」,是說如果特別享福,一定會墮落;「名譽光榮,我慢加等」,有很多名譽光榮加在我們身上,我們的慢心就會增長;「養生優厚,病難更多」,太過於注重養生,穿著、吃喝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補品,病難反而更多了;「順境安適,般若無緣」,環境太舒服了,般若智慧就會跟你沒緣,在非常安逸、一帆風順的環境智慧是不會放光的。智慧的光芒是在身心與外境的劇烈碰撞中閃現出來的,智慧的光芒就像鑽木取火一樣,在劇烈的碰撞中放光。如果我們還沒經過逆境、沒有經過魔障、沒有經過考驗的話,般若智慧是不會生起來的。所以「八風不動心,無憂無污染」。

憂是人的一個特點,就是憂悲苦惱。我們的內心在意利害得失,我們的內心與生俱來對生命的死亡就會恐懼,誰都知道自己會死,所以憂愁是人們的一大心病。實證了涅槃法超越了生死的人,就徹底戰勝了憂,而安住在無憂之中了,也沒有污染,不沾染於境。那種心態既不是欣喜若狂也不是痛哭流涕,沒有情緒的波動,那種心態叫做「寧靜」,「寧靜無煩惱」,修行的正受,就是寧靜無煩惱是為最吉祥。

以上的偈子講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交朋友、擇住處、提高技藝學問、孝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幫助親朋好友、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法修行,最後證得的境界,就是八風不動心,無憂無污染,寧靜無煩惱。

這部《吉祥經》告訴了我們佛教的吉祥觀、佛教的幸福觀,教導我們在人生的各種境界當中怎樣保持永遠佔主動、永遠心態安詳、永遠最吉祥。

《吉祥經》講到這裡就吉祥圓滿了,在這裡給大家拜個年,大家過年好,祝願大家己亥年吉祥平安、順風順水、順心順意、善緣增長、違緣消除、求福求慧求生凈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佛母准提菩薩!

南無普庵祖師菩薩!

南無百萬火首金剛王菩薩!

文章由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開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行法師 的精彩文章:

禮佛也有是非深淺的不同 如何如法地禮佛?
廣行法師教你四點看清一個人 你要做個四好新人呦!

TAG:廣行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