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溝通無效,那是因為溝通有障礙,了解這些才能溝通有效
在教育中,起著絕對作用的因素少不了溝通,溝通是橋樑,這座橋樑搭建的不僅僅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情感聯繫,更是在為孩子的美好前程鋪路,家長們並非不知道溝通的重要性,但總是苦惱於"溝通無效"或是"溝通障礙"問題,這也導致和孩子的每一次溝通都未能達到如意效果。
實際上,如果家長不能排除溝通中的阻礙因素,即使做再多的嘗試,其結果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動。溝通學中有一著名理論——溝通漏斗,不妨從這一理論著手探究與孩子的溝通障礙問題。
溝通漏洞其主要模型為:家長心裡想的佔100%,家長嘴上說出來的佔80%,孩子聽到的佔60%,孩子聽懂的佔40%,孩子真正有所行動的則僅剩下20%,溝通中由於受到層層阻礙因素的影響作用,使得信息的有效率大幅減少,僅占原來的五分之一,當然,大部分情況下會比這要少。
當家長準備對孩子開啟交流話題時,其實孩子心理會有所準備,但緊接著,由於家長的言語藝術應用不到位,或是刺激孩子的敏感神經,這時孩子就會"機制化"地進入"自我狀態",這是孩子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其排斥一切可影響因素的介入,當孩子處於這一種狀態之下,父母其實很難察覺到。
這主要是因為父母在傳達信息時,專註於自己的內容傳送與情感宣洩,因此較難注意到孩子的狀態,這時的孩子表面上的確也像是在聽從父母的諄諄教導,但實際上,真正聽入耳、記於心的少之又少,他們的思想早已逃離父母的教導現場,有時機械化地點頭、皺眉、表情壓抑,這些卻給父母帶來一種假象:孩子把我的這些話聽進去了,他在悔改、沉思。
大部分父母正是由於忽略了孩子的"自我狀態",以及"溝通漏斗"所帶來的影響,所以才一直找不到真正阻礙其與孩子之間溝通無效的原因,而想要避開這些影響,其實也並不難,最主要在於觀察與互動。
當你在與孩子溝通時,需要將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而不是只關注於自己的表達內容,你所表達出來的內容應當根據孩子的實時狀態做調整,如果你發現孩子此刻的狀態並不好,或是明顯出現了較為暴躁的情緒苗頭,這時家長就需要考慮是否你的用語過於偏激,亦或者孩子開始走神時,你就需要進行必要的互動,讓孩子參與對話,而不是由你自己主導一場"單向溝通會",比起"雙向溝通",單向溝通雖然家長盡心地發揮了自我,但這卻抑制孩子的談話積極性,這也是導致溝通無效的原因之一。
想要避免"溝通漏斗"的出現,其實最主要就在於進行有效溝通,消除溝通過程中的影響因素,這些因素包括上述所提及"孩子的自我狀態"、"家長的單向溝通方式",還應當包括家長的"自以為是",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是在無形中"霸凌"孩子,對孩子強行灌輸自己的觀念,他們也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一觀點是否科學有效,僅僅憑藉過去幾十年的人生經驗來斷定,以至於家長對其觀點更具有固執性,然而這也會引起孩子的主觀反感,於是孩子也較難提起溝通興趣。
究其本質,不論是家長的"自以為是"或是"單向溝通方式",其實本質上都是使得孩子進入了"自我狀態",因此,家長應當盡量將孩子的這一狀態突破,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得溝通起效!
※孕期寶典:這些孕媽不可做的禁忌行為,當老公的必學
※寶寶曬太陽好處多,可是不能瞎曬,尤其這四點很多人忽略了
TAG:采兒媽媽說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