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對話著名肺癌專家周彩存:只滿足治病,不是好醫生丨世界抗癌日

對話著名肺癌專家周彩存:只滿足治病,不是好醫生丨世界抗癌日

不想錯過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藍字「醫學界腫瘤頻道」關注我們

並點擊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對話著名肺癌專家周彩存:只滿足治病,不是好醫生丨世界抗癌日

今年的「世界癌症日」,恰逢中國傳統佳節除夕。在這樣的特殊日子,希望正在遭受病痛折磨的患者與抗戰在腫瘤一線的醫護人員、科研人員一同心懷希望,共同攜手抗癌。

文丨朱雪琦 李光亞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臘月二十六,年關將至,在上海市肺科醫院住院部一號樓九樓腫瘤科病區,《醫學界》要採訪的是我國著名肺癌專家周彩存教授,時間約在下午一點半。

在去周教授辦公室的路上,工作人員和記者打趣,「在上海,醫院可能是為數不多過年的時候人不少反多的地方。」

4天完成初診到初始治療方案,

這是肺癌的「中國速度」

到周教授辦公室的時候,他正在辦公室門口和患者交談,周圍圍了不少人,不過當天並不是他的看診時間。

對話著名肺癌專家周彩存:只滿足治病,不是好醫生丨世界抗癌日

周彩存 教授

與死神「搶時間」理應是腫瘤科醫生常態,但由於醫療資源不平衡、醫療水平不均一,腫瘤診治延誤導致錯過最佳治療時間的中國患者絕不是小數目。

以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全球首位的肺癌為例,肺癌首診時21%已為Ⅲb期,48%為Ⅳ期,而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僅為2%。肺癌患者日益增多、患者生存需求日益提升,誰能提高肺癌診療速度誰就抓住了延長肺癌生存甚至治癒的機會。

在優化肺癌診療策略和管理路徑上,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最有發言權。他帶領的團隊在國內建立並完善了肺癌小標本獲取方法及分子分型快速檢測路徑,在上海市肺科醫院就診的肺癌患者,從初診到初步確立治療方案僅需4個工作日。若在其他醫院,甚至歐美國家,這段時間通常會被延長,有的甚至需要2周或者更長。

從實驗室建立、團隊完善、人員培訓到流程改進等,這個被稱為肺癌「中國速度」的探索,他帶領團隊用了約十年才成熟健全。這項工作也因此榮獲2017年度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一等獎。

當下的肺癌診療早已不是十多年前只需要簡單區分病理分型,肺癌的定性診斷和定量診斷要考慮是否有常見突變基因、罕見突變基因,是否有足夠的PD-1/PD-L1蛋白表達,還需要做肝、肺、腎上腺、骨、頭顱影像學檢查,心肺功能檢查等,甚至要用二代測序判斷腫瘤負荷或檢測耐葯基因,這決定後續治療方案制定。

診療看起來變得更加冗長複雜,而在這裡,從初診到初步治療方案確認,4個工作日的無縫銜接,他們如何做到?


就診第一天:


疑似晚期肺癌患者就診當天,住院醫生對患者進行病史、血常規、凝血試驗、心電圖、腫瘤標誌物、胸部CT等檢查,在當天上午可以給出門診初步診斷。下午,住院醫生會將結果報告給主治醫師。

就診第二天:


主治醫生或在其指導下的住院醫生會進行穿刺活檢術,一半樣本將被送往病理科做進一步診斷,另一部分用來做分子學檢測。同時,外周血被收集,可能收集血液細胞、循環腫瘤DNA等用於後續檢測。這天上午,還會進行PET-CT或腦、骨、腹部等放射學檢查。在病理H&E染色形態學診斷上,他們有24小時的周轉時間,因此結果可以在第二日中午拿到。

下午,肺科醫生、病理學家、胸外科醫生、放射治療醫師、護士等組成的多學科MDT討論開始了,他們共同決定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案。這樣的MDT討論每天都有,若判斷患者可通過外科或放射治療獲益,將在線上轉診到該科室或安排放療,並在1-2天內進入相應治療。

就診第三天:


如果患者無法手術或晚期有其他器官轉移或是非鱗癌非小細胞肺癌(NSCLC),或並不抽煙等情況,會與患者家屬商量分子檢測的必要性,取得患者家屬同意後,樣品將在上午11點之前送到相應實驗室。檢測結果在當天下午就能被反饋,在這之後,肺科醫生和病理學家將進行另一次小規模MDT討論。

就診第四天:


根據病理結果、驅動基因和/或PD-L1蛋白檢測等結果,給予NCCN指南或中國指南推薦的治療意見。

取材快、出結果快、技術先進、團隊合作流暢是達到這一速度的幾大關鍵因素,李瑋是周彩存團隊的成員,他深有感觸。「晚上十點十一點可能我們還在為患者做穿刺活檢,就為擠時間,在第一時間從病理學上確認是否為癌。為儘快出結果,加班加點是常事。上午送的標本,下午就可以出分子病理結果。」

他說,一些病情較重的患者,可能本身有機會接受治療,但診療延誤很可能讓他失去機會,這不是危言聳聽。

急患者之所急,每一步都必須往前趕,從技術層面實現診療時間的縮短不是難事,但團隊協作不一定能被模仿,各科室的高度配合和積極態度打造了一個流程順暢、強執行力的團隊。

滿足腫瘤診療不能只靠大醫院大專家

2018年6月,中國臨床腫瘤學會非小細胞肺癌專業委員會成立,周彩存教授當選首任主任委員。

「病人我是看不過來的,所以雖然我做晚期精準化治療,但我們強調肺癌的預防和篩查更為重要。很多基層醫生不具備這個能力,所以我們要教育基層醫生,這個事是重要的。」繼續教育是他當任後工作規劃一大重點。

「繼續教育是大的方向。」周教授說,2019年將要推進「綠肺計劃」,到100個地市級和縣級醫院,給這些醫院的醫生傳達如何標準化的治療肺癌。同時,通過一檔定期更新的網路節目「肺癌直播間」,向全國的醫生傳播最新的知識,討論多學科治療方法。

「肺癌公開課」是給大眾看的,涉及腫瘤的臨床表現、發病機制、分子表現等。「每個小的話題,20分鐘左右,全國有100多個專家將會參與這個公開課。」他說。

的確,真正提高治療率甚至治癒還需將關口前移,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發達國家正是通過此方法大幅降低了某些腫瘤的死亡率。低劑量螺旋CT能發現微小的病灶,這一檢查經濟成本低廉,是國內外指南一致推薦的篩查手段。「但是發現哪些病灶是早期肺癌,這個對基層醫生有難度。「他講到。

「很多病是治不好的,所以我要研究疾病」

看診、科研、學會項目、繼續教育,任職後的周教授更忙了。

對話著名肺癌專家周彩存:只滿足治病,不是好醫生丨世界抗癌日

忙碌中的周彩存教授

20多分鐘的採訪就中斷了四次,周教授接了一個電話,有一名患者前來諮詢,還有兩位患者來表達感謝。

一位來自安徽淮南的早期肺癌患者完成手術後,當天和她的丈夫來拿病理報告,周教授從座位上迎了上去,高興地說,「你的病已經99%治癒了,還有1%要看你自己的心理狀態。」兩人聽了這話,都如釋重負。

「一些患者體檢發現了結節,本來是早期,沒有及時確診,過了三五年變成了晚期肺癌,真的可惜。但是外地患者想要來上海治病,他們也真的不容易。」周教授感概。

遺憾和無力對任何醫生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醫生是治病,還是治病人?

周教授這樣回答記者,「只是滿足現狀去治病,你不是好醫生,因為很多病你是治不好的,所以我要研究疾病,這是我作為醫生的情懷,真的去關心患者、患者家屬,畢竟人是最重要的。」

近年來,治療選擇在增多,免疫治療研究突飛猛進,較以往治療方式呈現出更多獲益,被寄予厚望。

腫瘤治療正在從靶向葯的時代向前「進化」,進入更多種方式聯合、更豐富和精準的時代。以往無法使用靶向治療的患者可以嘗試免疫治療,但需要注意的是,免疫治療也有其問題,比如優勢人群的判斷尚未完全明了;針對已確認靶點的病變,靶向藥物可以達到約80%的有效率,免疫治療顯然還差一截。

即便如此,癌症也在朝慢性病發展,如同高血壓、糖尿病,實現長期控制,帶瘤生存。十幾年前肺癌生存期約一年,現在可以達到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以上都可能。

國內外新葯在近幾年快速上市,治療方式的選擇越來越多,像上海市肺科醫院這樣的腫瘤治療中心參與的國際大型研究也越來越多。即使治療遇到瓶頸,患者還有機會通過參與臨床試驗接受在研藥物治療。

笑談癌症也許為時尚早,但有一點毫無疑問,腫瘤治療的曙光已經出現。

專家簡介

周彩存教授

周彩存教授,主任醫師、博士、博士生導師。

上海市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科(肺癌免疫研究室)主任、教授,同濟大學醫學院腫瘤所所長。致力於肺癌的早期診斷、個體化治療及靶向治療的新技術及新葯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863項目、上海市科委登山計劃和納米重大專項重大課題;發表論文300餘篇, SCI 100餘篇;作為第一負責人,2013年獲得上海市醫學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中華醫學科技步獎二等獎,2014年獲得華夏醫學獎一等獎,牽頭負責的《肺癌精準化診療策略建立與推廣應用》榮獲2017年度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一等獎。

參考文獻

1.Siegel RL, Miller KD, Jemal A,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2016[J]. CA Cancer J Clin. 2016,66(1):7-30.

2.Jiang T, Ren S, Li X, et al. The changing diagnostic pathway for lung cancer patients in Shanghai, China[J]. Eur J Cancer,2017,84:168-172.

(本文為醫學界腫瘤頻道原創文章,轉載需經授權並標明作者和來源。)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界腫瘤頻道 的精彩文章:

手把手教你正確認識低分化癌
張曉春教授:「萬金油」抗血管生成藥怎樣迎接未來挑戰

TAG:醫學界腫瘤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