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族同胞「別樣」方式慶新春

滿族同胞「別樣」方式慶新春

一、滿族春節美食篇

滿族民間有個說話叫做「耍正月,鬧二月」。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滿族的媳婦們是不用忙於做飯的,因為新年前都會把正月里要吃的黏餑餑、凍餃子、包子、饅頭、炸乾果都準備好,想吃的時候用鍋蒸一下就好了,但大年三十這頓飯非常的講究。滿族人的年夜飯,除了有餃子外,還有各種寓意吉祥的菜肴,比如說吃豬蹄也有學問,一定要豬前蹄,寓意「抓錢」。必不可少的要有豬胃,寓意錢袋子。寬甸地區滿族同胞還有的一道名菜,「連年吉利」,這是由鰱魚、鯰魚、鯽魚、鰱魚四種魚大鍋燉在一起的。素菜要有生菜,寓意和氣生菜。餃子里要暗放硬幣,吃到者「終歲大吉」。而到正月十五這一天「元宵」是必須要吃的,糯米做成的圓形點心,非常黏又非常甜,取其一家非常牢牢的粘在一起,團圓甜蜜之意。

滿族春節豬蹄

滿族黏餑餑

二、滿族春節禮儀篇

滿族年俗從三十晚上吃了發子餃子後就開始了大拜年。第一個進家門的一定要是個女娃娃,因為古語講女子是「貴人」,第一眼望見「貴人」那是非常吉利的,所以想要新年圖個大吉利預約「貴人」,當然也少不了一個大紅包,所以村村屯屯誰家要是有未出嫁的聰明伶俐的女娃娃這時候都是很有面子的。大年三十一宿不睡,天剛蒙蒙亮,各家大人都要帶著孩子都要到長輩家拜年,說一些吉祥話「新年好」、「恭喜發財」等。家裡的老老少少都要穿上新衣裳準備迎接來拜年的人,特別是小孩子要給來拜年的叔叔阿姨拜年甚至叩頭,這樣會有壓歲錢可得。老年人更是要坐在炕上,也是新衣新帽,並準備好接受孩子們的叩拜,給小孩子的壓歲錢也必不可少,雖然不多,但是必須要給的,最少也要買一串冰糖葫蘆。除了壓歲錢長輩還要給小孩「壓歲盤」,就是各種糕點乾果裝在果盤裡送給小孩,取孩子將來能夠高點(糕的音,殿的音)中狀元的意思,所以過年孩子最快樂,大人看著孩子高興也就跟著高興了。大年初三是新女婿拜岳父母的日子,東北二人轉里有個曲目叫《小拜年》,唱的就是初三拜新年的。它唱到:

「大年初一頭一天哪,

過了初二就是初三,

初三本是黃道日呀,

小兩口兒拜新年哪!」

姑爺拜年自然要帶很多禮物,其中必須有魚和山雞(俗稱野雞),並且禮品要成對。新姑爺要辭行時岳父母得給拜錢,而且不能給的少,這是不成文的習俗。初一到初五,家家都要在屋裡桌上或炕上擺幾碟水果、糖塊、瓜子和煙袋(水煙袋)等,以備客人「打牙」,這反映出滿族人非常好客和重視禮儀。

滿族拜年

三、滿族春節服飾篇

滿族的男女老少,都愛穿袍服,外套馬褂。滿族婦女的服飾原為寬鬆肥大型,服長掩足,並鑲有不同紋樣大花邊。在布料選擇上,貴夫人或新婦多先用朱紅、大紅顏色,新年裡顏色艷麗成為吉祥。旗袍布料多為綢緞,農家婦女多用棉麻布料。滿族婦女的旗袍,後來逐漸發展演變為「略開瘦小」。從民國時期,由寬鬆肥大變為窄瘦,並有長短袖之分,現在滿漢相互融合後,滿族人只有在節慶時候才穿袍服來跳舞和扭秧歌,但是服飾也稍有改良,四開衩改為左右兩開衩或不開衩,馬蹄袖改為平袖。但是長久以來形成的文化保留了滿族人喜歡穿馬甲的習慣,幾乎每一個滿族女人都有一件旗袍或者馬甲,經過旗袍改良過的馬甲,滿族風情就凸現出來。

滿族服飾

四、滿族春節節慶活動篇

從臘月二十九貼窗花開始,新年的喜慶勁兒就出來了,張貼對聯、窗花、高挑紅燈。男孩子成群結隊鳴放煙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興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婦們則身著盛裝,玩耍嘎拉哈(用豬或牛膝關節骨製成的玩具)。滿族新年裡最大的節慶活動是扭大秧歌。秧歌隊伍是非常廣泛而龐大的,基本上村村都有。滿族秧歌除以走陣勢來表現生產、生活和打仗外,還通過人物的扮相、服飾、道具、舞姿動律來反映文化內涵。秧歌里的一個很典型而重要的形象是「嘎二爺」,反穿皮襖,兩撇鬍子。「嘎二爺」的由來是因為一個典故,早年入關後的「嘎二爺」打扮成了一個小官吏的模樣,他反穿補服(清朝的官服),頭戴花翎,帶一副假眼鏡,手拿三尺多長的大煙袋,坐在倆人抬著的扁擔上,翹著二郎腿,各種出「洋相」。身後跟著秧歌隊和高蹺隊,在春節期間,嘎二爺非常有權勢,不論什麼人,不管什麼車馬都要給嘎二爺讓路,嘎二爺停在哪個商店前,哪個店的老闆就要給新年喜錢,嘎二爺能說會道,錢給少了是不行的,會沒完沒了的在門前吆喝,所以為了討個好彩頭老闆們都出手闊綽。

滿族秧歌

再一個盛大的節慶活動是元宵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打燈虎」,也就是猜燈謎。在滿族的元宵節里猜燈謎可不是單單為了拿點獎品,更是顯示文化水平的機會。因為以前的燈謎都是從《四書》、《五經》中出題,不熟讀詩書是不行的。如:「天地位焉」出自《中庸》,打的是《易經》的一句「乾坤定矣」。在如此深厚的文化氛圍下,寬甸人是非常好學的。除了打「燈虎」,寬甸滿族風俗還有一個重要的小型聚會,叫做「走百病」。滿族婦女結伴到郊外空氣或者是冰上滾一滾,滾走晦氣和疾病。

五、滿族的祈福文化

滿族人是非常講究祭祀的,除夕下午要擺供、祭祖。不常打開的祖宗龕,年三十的中午要打開。把擦得鋥亮的錫供器擺上五件,主食擺上兩摞饅頭,一摞五個。豬頭擺在正中間,豬鼻孔插上大蔥,還有乾飯五碗。供菜更有特點:第一碗是煮熟的「豬肉方子」;第二碗是過油鯉魚;第三碗是炸粉花;第四碗是素菜大蔥;第五碗是豆腐方塊。滿族人祭祖用的祭品,祭祀之後由家人分吃。供方子肉象徵四時吉慶;供魚象徵吉慶有餘;供粉花是保佑後輩發家;供大蔥要剪去蔥根,紮成一把,標誌著本家後輩聰明伶俐,光宗耀祖。

過了正月十五就是添倉節,正月二十五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前後,為祈求糧食充足,溫飽不愁,祝願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人口平安,四季祥和而要添倉。這一天大家都要把倉房的門打開,屋內的農具、馬具等要擺放的整整齊齊,在倉房中拜神農、土地、五穀等神仙牌位,擺上貢品,祈求一年中風調雨順。

過了添倉節,正月里的節慶活動就基本結束了,家家戶戶都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去,大人們準備生產所需,孩子也就準備上學了。

(丹東文明網通訊員 李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二月河與閻崇年都認為康熙是最有希望帶中國走上近代化道路的人
珍貴的滿族傳統生活畫卷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