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老子《道德經》開篇寫的「道可道,非常道」,它到底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開篇寫的「道可道,非常道」,它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國傳統文化中將孔子列為萬世師表,《論語》也成為文人治世修身的不二經典,但其實道家鼻祖老子的《道德經》或許才是最值得研讀的一部著作。雖然如今滿世界都是孔子學院,但是《道德經》卻是除《聖經》之外被翻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一本名著。換句話說,即使《道德經》沒有經由學院式的文化宣傳,也能比《論語》更加深入人心,受眾更廣。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寫道:「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為了避諱漢文帝劉恆的名字,所以開始的12字就變成了大家熟知的版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麼這兩句拗口的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道可道,非常道。」現代普遍流行的譯文是:可以使用語言交流的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這種觀點中的第二個「道」是說的意思,而第一個和第三個「道」意義相同,可以稱之為世界本源、宇宙本體。因為老子還說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的道很明顯就是世界本源之意。

這種觀點的核心主旨就是,真正的道是不能用語言去表達的。語言,就是對於經驗的積累,不可以用語言表達就說明世界不可以用經驗去衡量。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認為水是世界的本原,他嘗試著用水去解釋世間的一切,但無疑只能以失敗告終。畢竟水是具有經驗性的可識別物體,是可以用語言形容的,泰勒斯的失敗從側面驗證了上述觀點。

然而這種觀點真的正確嗎?試想如果真正的「道」不可用語言表達,那麼《道德經》洋洋洒洒的五千餘字是幹嘛用的,難道是老子寫著玩?小解認為「道可道,非常道」的斷句應該是這樣的: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說真正的道,是可以被訴說的、被描述的,但描述出來的道並非一成不變。

語言和文字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關鍵手段,當然不會被老子否定,老子自然明白經驗的重要性,只是經驗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動態積累的經驗。也就是說,這句話的主旨是「變」,只有跟隨時代的潮流隨之而變,才能真正領悟透世間的道理。

古代科學知識較為缺乏,總是將無法理解或解釋的事情神化,這就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稱為「玄學」。實際上在老子的世界觀中,根本就沒有什麼玄不玄,只有未被領悟到的道,而且這道是逐漸增大增肥的道,可以將玄慢慢吞噬,直到全部窺知出世界的本體。

的確,古代很多思想家都是唯心主義者,但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互感工具,應該沒有思想家會唯心到將語言封禁吧?只靠心去感知世界是荒謬的行為。手裡拿著個鎚子,看什麼都是釘子,鎚子是優勢,我們不能被鎚子所影響,而將自己置於到了劣勢的位置上,這就會本末倒置。遺憾的是,很少人能夠真正擁有「可道」的「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憂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著名的一首疊字詩,看起來像結巴之語,讀起來卻蕩氣迴腸!
五百年後悟空為何一見面就對觀音說「如來哄了我」?如來哄了他啥

TAG:解憂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