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一款優質的武夷岩茶是怎樣做出來的?

一款優質的武夷岩茶是怎樣做出來的?

一款優質的武夷岩茶是怎樣做出來的?

說到武夷山,大家都知道它是著名的「茶樹品種王國」。以其獨特的山場地貌,孕育出許多優良單株名叢,品種繁多,獨具岩韻。

武夷岩茶更是眾多岩茶愛好者的心頭好,「窮其一生」都在探究這杯「岩骨花香」的奧義。

那麼,究竟要具備哪些必要條件,才能煉成一杯優質武夷岩茶?編輯深入武夷山探尋之後,用這五個必要條件為你揭秘!

原料產地:最好是正岩山場

無論是肉桂水仙還是名叢奇種,一杯好岩茶,其原料最好出自正岩山場。

正岩山場包括了武夷山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岩岩有茶,非岩不茶」。而其中最核心名貴的山場,以「三坑兩澗」(慧苑坑、牛欄坑、倒水坑、流香澗和悟源澗)為代表。

當然,除了這「三坑兩澗」,還有馬頭岩、竹窠、燕子窠、九龍窠、御茶園、三仰峰等。

生長與採摘:平均每3天曬一次太陽,立夏前後連日晴天為最佳採摘時間

岩茶的山場之所以很重要,就是因為這關係到它們的生長環境:年日照120天,平均每3天曬一次太陽,優質山泉水浸淫,保持年平均氣溫17.9℃……讓這茶在最優秀的環境下自然生長。

然後就是等待了。等到最佳的時間,以最好的方式進行採摘。立夏前後,若連日晴天,便是最佳採摘時間。早晨十點,露水褪下,人工採摘,大開面為最佳。

大開面是指茶樹鮮葉展開的程度,頂葉面積相當於第二片葉子的2/3或與第二片葉子相近為「大開面」。

茶葉初制:晾、做、炒、揉,步步盡善盡美

當日採摘下來的茶青,一刻也不得耽擱,馬不停蹄地迅速進行茶葉初制。

這一過程,嚴格遵守傳統武夷岩茶手工製作工藝:晾青、做青、炒青、揉捻、復炒、復揉……每一步都做到準確無誤盡善盡美,最大限度為後續的精製帶來更優的可能性。

茶葉焙火:名家操刀才能精製最佳品質

初制之後,便是精製焙火過程,這茶就必須要拜入名師麾下了。

傳統正岩茶,對焙火要求極高,只有經驗豐富的師傅,才能做出最好的判斷。根據每款茶的特點,觀察前期加工程度,以及自己的制茶風格,決定這茶要如何焙火,焙幾次火。

所謂「胸中有丘壑」,如此才能從全局把握這茶,並最終將這正岩茶做出最棒火工與最佳口感。

靜置等待:存放至少半年,擁有最佳口感

至此,煉成一杯好岩茶,已成功了一半。小心密封保存好這茶,保持其條索分明的形態和自然轉化的狀態,剩下的,就全數交給時間了。你要做的,就是耐住性子,靜心等待。

剛做好的岩茶,就像20歲的毛頭青,火氣正盛。

靜置等待半年之後,這茶就像30歲的優質男,褪去外表的浮躁,正值意氣風發,火工內斂入茶湯,口感滋味都轉化到了最為協調的時期。

再等兩年,這茶就像40歲的質感大叔,沉穩內斂,一切精華都溶入這杯茶湯里,一口入喉,你就喝懂了整個世界。(來源:茶小白研習所,圖片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白茶文化 的精彩文章:

冬日喝茶,這些地方你注意了嗎?
如何分辨真假高山白毫銀針,看這兩招!

TAG:黑白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