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蕭何助呂后殺了韓信,正設宴慶賀,一人卻穿喪服說:你快要大禍臨頭了

蕭何助呂后殺了韓信,正設宴慶賀,一人卻穿喪服說:你快要大禍臨頭了



點擊標題下方

「歷史拾遺」

洞察、見解、犀利、看不一樣的歷史故事!











鬼故事日記

言情小說

祖傳

偏方



說到韓信,有一個人是永遠抹不開的,他便是漢初三傑之一,蕭何。



當年,韓信不被劉邦賞識,曾憤而出走。


而蕭何了解韓信的才幹,連夜追回了韓信,創下了「月下追韓信」的佳話。



之後,蕭何又正式向劉邦推薦韓信,最終將韓信由一個低級軍官,直接提升為大將軍。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最終的敗亡,也和蕭何有抹不開的關係。


漢十年(前197年),陳豨反叛,劉邦親自帶兵征討。


而當時被劉邦軟禁於長安的韓信見有可趁之機,準備在關中起事,配合陳豨造反。


然而事情沒有不透風的牆,韓信一個門客的弟弟逃出淮陰侯府,向呂后告發了韓信的謀反之狀。



呂后聞言大驚,於是他立即招來丞相蕭何,與他商量對策。


蕭何認為,韓信謀反蓄謀已久,不應打草驚蛇。

只用將他騙出府邸,將其與黨羽分開,只用兩壯漢就能將其擒獲。



於是,呂布依蕭何之謀而行,她假稱劉邦凱旋歸來,列侯都要入宮慶祝,因此請韓信赴宴。


韓信雖然心中感到不妙,但還是啟程前往長樂宮。


誰知韓信剛一入宮,就被五花大綁,最終被殺死於長樂宮的鐘室內,一代名將,就此殞命。



劉邦得勝回京後,聽說韓信已死,心中既高興又感傷。


隨後,他又聽說誅殺韓信是蕭何之謀,大為高興。


於是將蕭何從丞相升為相國,益封五千戶,還派了五百名勇士,專門做蕭何的衛兵。


一時間蕭何威名大振,風頭無兩。


隨後,列侯、門客紛紛去往相國府祝賀,蕭何專門設宴款待,相國府一派喜氣洋洋。



就在蕭何等人推杯換盞、拱手相慶之時,一個男子穿著孝服,哭著走進相府。


一邊走還一邊說:「相國大禍將至矣!」


雖然史書沒有記錄當時蕭何是什麼表情,但作為一個正常人,自然不會太高興的。



然而蕭何也非凡人,他強壓自己的怒火,將此人叫來過來。


此人名叫召平,舊秦朝貴族,秦時是東陵侯。


秦滅後,淪為布衣,以種瓜為生。由於他種的瓜味道甘美,因此被稱為東陵瓜。


蕭何很納悶,這人不好好種瓜,幹嘛找自己不痛快?


對此,召平緩緩地說:

「你知道您為何將大禍臨頭嗎?陛下在外面親冒矢石,平定禍亂。


而您坐鎮中央,養尊處優,卻反而還加官進爵,請問這正常嗎?


事實上,他是在試探你。」



」在主上看來軟禁於關中的韓信能反,坐鎮於關中的你難道就沒有一絲反叛的可能?


陛下為何給你500人衛隊?那不是獎賞你,而是監視你啊!」


蕭何也是個聰明人,聽完召平的話,冷汗流了一身。

於是他趕緊拜謝召平:

「那麼先生,我該怎麼做呢?」


召平回答:

「主上的封賞,你應原封退回,相反你還應拿出家財來佐軍,這樣主上必然高興!」



於是,蕭何依召平之計而行,退回所有的封地,還自掏腰包幫劉邦支付了軍費。


劉邦聞聽此事後果然大喜過望。


然而,劉邦對蕭何的戒心仍未解除。


不久後,劉邦出征英布,蕭何留守。劉邦頻繁派使者回長安,問蕭何在做什麼。


蕭何立即回信:「我在安撫百姓,保證前方足食足衣,不負陛下之託。」



然而蕭何的門客看到後,趕緊進諫:「相國如果這樣說,遲早大禍臨頭。


如今你已經功高不賞,而且又清正廉潔,很得百姓的民心。


陛下之所以頻繁問你在幹什麼,就是害怕你威名太甚,在關中造反。


若想保命,趕緊買地自污,老百姓恨你!你越不得人心,陛下就越信任你」。



聽完門客的話,蕭何很快意識到自己差點又中了劉邦的套路。


為了保全自己,那就只能苦一苦老百姓了。於是蕭何在長安欺男霸女,霸佔了萬畝良田。


劉邦聽聞此事後,表面揚言要懲罰蕭何,實際卻給予了寬待。



最終,蕭何在劉邦的重壓下保住了富貴。正所謂伴君如伴虎,只要走錯一步就可能萬劫不復。


蕭何運氣好,總有貴人提醒,所以逃過一劫。


然而有些人就沒那麼幸運了,

畢竟「狡兔死,走狗烹」是歷史舞台中最常見的戲碼。


文章來源於網路,若涉及版權請聯繫後台,立即刪除




2019年,你的運勢將會如何?


財運 | 事業運

 |

桃花運

 |

健康運


點擊下方圖標


































敬請關注全年運勢變化


每周更新最新相關運勢動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拾遺 的精彩文章:

此人若是梁山首領而不是宋江,梁山定會興旺,甚至可推翻宋朝統治
中國漢字中有個字太「羞辱」老外,清朝時英國嚴禁中國人使用!

TAG:歷史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