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節的詩意與情懷

春節的詩意與情懷

祭灶、貼春聯、放鞭炮、守歲、拜年……如此豐富的年俗活動,孕育了中國春節特有的「年味」。古人過年,不僅僅是過年,而是通過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表達自己的感激與祝願。當我們去讀古人筆下的那些詩文,去細細品味,雖然時代久遠,卻依然能產生一種情感的共鳴。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的這首《元日》,成為千百年來最膾炙人口的春節之詩,正是因為他在寫習俗的同時,寫出了人們對春節本身所寄予的期望——除舊迎新、吐故納新、萬象更新。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

葉顒的這首《己酉新正》,以開闊的情境為始,鋪展開一張雄渾浩大的畫卷,將新年的新與春,融化在天地之間人們的歡樂笑聲之中。

天地的新氣象,也是人們的新氣象,天地的盎然春意,也是人們的勃勃生機。

筮仕無中秩,歸耕有外臣。

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徑,風光動四鄰。

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

(盧照鄰《元日述懷》)

詩人們不厭其煩地在詩中詞中書寫新春的景象,所透露出的,是人們對生命與希望的美好願景,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寫照。

新年的熱鬧,最容易喚起人們對家人、對故鄉的感情。而對於遠在異鄉的遊子來說,更是一種煎熬與難言的孤寂。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高適《除夜作》)

除夕之夜,家家團圓,而高適卻遠離故鄉,身居客舍。窗外是燈火通明的歡聚,窗內卻是自己一盞寒燈的凄冷。詩人遙想千里之外的家人恐怕也思念著自己,正如自己綿綿不絕的相思。

子他鄉思歸,這種情感亘古不變。戴叔倫在除夕之夜宿於旅館,感慨: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除夜宿石頭驛》)

來鵠除夕感受到的也是無盡思念:

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

(《除夜》)

這些遊子的思念歷經歲月沖刷而不曾褪色,成為民族情感的一種深沉積澱。每逢佳節,倍思親。

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據西晉周處《風土記》記載,「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饋問,謂之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在除夕之夜,新歲舊歲相交替,家人團聚一起吃年夜飯,點燈圍坐閑聊,等待新的一年到來。

蘇軾曾寫《守歲》詩:「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宋人席振起則說「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古人守歲,見舊歲逝去新歲到來,既有對未來的希望,也常有年歲流逝之嘆。

中國的傳統節日,感自然節律而起,孕人文精神而豐。春節在歲月長途的跋涉中,不斷承載著中華民族對生命的渴望、對未來的憧憬、對美好的嚮往。春節這樣一個根植於歷史文化的傳統節日,已然融化在我們的血液之中,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所蘊含的民族情感與人文精神,也持續不斷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潛移默化,而生生不息,成為一個民族的文化象徵。

本文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小寒養生:隆冬將至,溫補防寒
他們說,萬般滋味,皆是生活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