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鐵路極簡史,太震撼!

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鐵路極簡史,太震撼!

作者:楨公子 本文經星球研究所(ID:xingqiuyanjiusuo)授權轉載

謹以此文 獻給回家路上的你

2019年1月21日

新一年的春運如期而至

一場規模盛大的人口遷徙悄然上演

在此後的40天里

大大小小的車站、機場、碼頭迎來送往

預計發送旅客將達到29.9億人次

相當於運輸了40%的地球居民

可謂轟轟烈烈、浩浩蕩蕩

▼今年春運期間,廣州南動車段整裝待發的列車,攝影師@畢加思索(請橫屏觀看)

其中

縱橫交錯的鐵道

從內陸到海岸

從荒漠到雨林

從都市到鄉村

構成一副四通八達的鋼鐵骨架

而在春運期間

將有約4800對旅客列車賓士其上

它們孜孜不倦、往來穿梭

將滾滾人潮送往四面八方

▼匯聚交錯的鐵軌,拍攝於廣州,攝影師@畢加思索

這副鋼鐵骨架是如何煉成的?

答案難以一言蔽之

畢竟中國鐵路從一片空白輾轉至今

已是140多年往事沉浮

I

第一張網

時間回到1878年

清政府拆毀英國人擅自修築的吳淞鐵路

中國的鐵路里程重歸於零

而當時世界上的鐵路里程

早已超過20萬公里

然而沒人能阻擋時代的洪流

大清帝國也不例外

在拆毀吳淞鐵路的4年後

為滿足實業對煤炭的需求

清政府自行出資

建成長9.3公里的「唐胥鐵路」

這便是中國鐵路落後而寒酸的起點

▼原唐胥鐵路路線現為七灤鐵路的一段,攝影師@櫻花下的新幹線

隨著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慘敗

西方列強紛紛通過割地、貸款

在中國領土上大肆建造鐵路

以攫取資源和軍事利益

1903年

沙俄在東北修建「中東鐵路」

主線西起滿洲里,東至綏芬河

支線連通哈爾濱、瀋陽、大連

全長超過2400公里

▼即將從綏芬河進入俄羅斯的國際列車,攝影師@李睿

兩條鐵路如同「T」形

一橫一縱貫穿東北大地

▼哈大鐵路,「T」形中的縱向線路,攝影師@房星州

而最初的唐胥鐵路也不斷延展

里程從9.3公里擴展至1000餘公里

最終貫通山海關內外

從北京正陽門直抵瀋陽

成為老京哈鐵路的一部分

▼新京哈線不再繞行天津和唐胥鐵路段,而是經通州-狼窩鋪-灤縣到達秦皇島,這一段也稱京秦鐵路;下圖為新京哈線北京-通州段,攝影師@李睿

以中東鐵路和老京哈鐵路為骨架

東北的鐵路網路逐漸鋪開

至民國末年

東北的鐵路里程已佔比全國的40%

為這片土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工業土壤

形成今天京津冀-東北通道的原型

▼京津冀-東北通道主要鐵道線路,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早在民國政府定都南京之前

襟江帶海的上海、武漢、廣州

已是航運發達、商業繁榮

南方群星冉冉升起

而京畿重地卻遠在華北

連通各大城市的光榮使命

同樣落在了鐵路身上

於是在華東

上海至南京的滬寧鐵路

天津至南京的津浦鐵路先後通車

▼中間路線為滬寧鐵路,攝影師@姜南

而在華中和華南

北京至漢口的京漢鐵路

廣州至武昌的粵漢鐵路相繼落成

縱貫南北的兩大鐵路幹線雛形初現

▼列車行駛在北京-武漢段,經過河南省內廣袤的農田,攝影師@石耀臣

其中粵漢鐵路完工於1936年

那時戰火紛飛、物資匱乏

人們流離失所

但鐵路建設不得不持續進行

以保障大後方的運輸和發展

同期建成的湘桂鐵路

便在粵漢鐵路旁「開枝散葉」

從湖南直通廣西

▼湘桂鐵路憑祥-南寧段,攝影師@藍染天際

不過在當時

已建成的兩條南北幹線並不完美

長江如同不可逾越的天塹

將兩條鐵路攔腰截斷

被分隔的路段在兩岸遙遙相望

多年來列車只能通過渡輪過江

▼鐵路輪渡示意,該輪渡位於新長鐵路上,攝影師@楊誠

直到武漢、南京兩座長江大橋建成

家喻戶曉的京廣線、京滬線

才終於完整地與世人見面

▼1957年通車的武漢長江大橋,是一座公鐵兩用橋,攝影師@徐晨宇

而第三條南北大幹線的落成

則是數十年後的故事了

它北至首都北京、南抵香港九龍

全線幾乎平行於京廣鐵路

卻又不似其沿途的喧鬧繁華

僅僅只經過南昌一座省會城市

被稱為「京九鐵路」

▼京九線上的九江長江大橋,攝影師@王璐

京滬、京廣、京九三條南北幹線

成為連通京津冀和長三角、珠三角的主要骨架

▼京津冀-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通道主要線路,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新中國成立初期

近一個世紀的動蕩不安終於平息

中國大地上千瘡百孔、百業待興

為了發展經濟、鞏固國防

即便經費不夠、技術不足

鐵路也不得不深入戈壁荒漠和崇山峻岭

不斷向邊境展築

▼鐵路穿山越嶺,攝影師@張一飛

1952年

成都至重慶的成渝鐵路全線通車

這是四川內的第一條鐵路

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條鐵路

隨後的數十年里

中國鐵路多次「大戰西南」

成渝、成昆、川黔、貴昆四線落成

將成都、重慶、貴陽、昆明

四個西南重鎮連為一體

▼穿越烏蒙山區的貴昆鐵路,攝影師@武嘉旭

此後

西康鐵路穿越秦嶺

內昆鐵路爬升高度達1300米

個個令人嘆為觀止

▼秦嶺北麓的西康鐵路,攝影師@周德久

其中蜚聲中外的成昆鐵路

沿途地形複雜、地勢險峻

地震、塌方、泥石流屢見不鮮

被譽為「地質博物館」

▼成昆鐵路修建時在近乎垂直山體上築造石壁,保護鐵路不受滑坡和泥石流影響,下圖的石壁被稱為凌雲壁,攝影師@武嘉旭

在成昆鐵路的修建計劃中

選線方案的爭論尤為激烈

中線方案里程最短、施工最易

備受蘇聯專家推崇

然而為了打通沿線的煤炭、鋼鐵基地

連接多個少數民族地區

成昆鐵路最終開啟了「困難模式」

選擇了里程最長、地勢最險峻的西線方案

全線共鋪設991座橋樑、427座隧道

以「根本不能修築鐵路」的路線

打開了一條穿山越嶺之路

▼成昆鐵路,攝影師@張一飛

在東南地區

同樣有一條山區鐵路

它穿越武夷山

直指廈門海峽

一度是連接福建省的唯一鐵路通道

這便是鷹廈鐵路

▼鷹廈鐵路,攝影師@張雨河

在西北地區

第一條沙漠鐵路應運而生

它3次跨過黃河

穿越騰格里沙漠

馳騁在包頭和蘭州之間

稱為「包蘭鐵路」

▼包蘭鐵路是我國第一條沙漠鐵路,攝影師@徐晨宇

沿包蘭鐵路向東

經京張鐵路可抵達北京

詹天佑的故事

已在這裡流傳了100餘年

讓這條鐵路至今依然聲名顯赫

▼京張鐵路,攝影師@張一飛

而曾經因為造價和工期限制

被詹天佑忍痛放棄的京張鐵路替代方案

也終於在半個世紀後變為現實

成為北京至張家口的第二條通道

是為「豐沙鐵路」

▼豐沙鐵路,攝影師@楊誠

而在包蘭鐵路以西

還有掠過中蒙國境

橫穿沙漠戈壁的臨哈鐵路

在海拔3000米處打通天山

連接吐魯番、喀什的南疆鐵路

▼南疆鐵路輪台至庫車段,攝影師@周德久(請橫屏觀看)

以及先後翻越昆崙山、唐古拉山

穿行於大面積高原凍土之上的青藏鐵路

▼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線最長的高原鐵路;下圖為鐵路經過措那湖,攝影師@張一飛

它們讓廣袤的西北大地、青藏高原

得以和首都地區緊密相連

和西南地區的鐵路網路一起

成為不可或缺的邊疆通道

▼京津冀-西北、西南通道主要線路,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至此

五條鋼鐵大通道正式形成

以京津冀為核心輻射全國各地

▼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當然這還遠遠不夠

1953年

一條貫穿中國東中西部的大幹線正式通車

它東起江蘇連雲港,西至甘肅蘭州

是長三角和西北地區間極為重要的運輸通道

被稱為「隴海鐵路」

▼隴海鐵路穿越陝甘交界處的黃土區,攝影師@武嘉旭

不僅如此

蘭新鐵路建成後

隴海鐵路得以繼續向西延展

在新疆阿拉山口走出國門

一路奔向遙遠的大西洋海岸

「新亞歐大陸橋」之稱聞名於世

▼蘭新鐵路經過嘉峪關古城,攝影師@楊誠

到了1975年

株洲-貴陽鐵路全線通車

將滬杭、浙贛、貴昆連為一體

鋪就了一條上海-昆明的東西幹線

▼滬昆鐵路,攝影師@潘永舟

另一條東西幹線則沿長江而上

串聯起上海、南京、合肥、武漢和重慶

最終抵達成都

加上數條「旁逸斜出」的支線

西南地區和長江中下游間

一條東西通道就此形成

▼金溫鐵路,由溫州籍學者南懷瑾促成修建,是中國第一條由鐵道部、地方鐵路公司和香港公司三方合資修建的鐵路,攝影師@張一飛

華南地區也不甘落後

1955-2017的數十年間

黎湛、廣茂、南昆和渝貴鐵路相繼通車

令西南和珠三角間的大通道得以貫通

自此,以長三角和珠三角為起點

又一套輻射網路全面形成

▼長三角、珠三角-西南、西北通道主要鐵道線路,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其中的南昆鐵路

從南寧盆地一路爬升至雲貴高原

相對高差超過2000米

沿途地質複雜、峽谷遍布、人煙稀少

人們凌空架橋、開山鋪隧

部分路段橋樑和隧道里程可達到86%

幾乎全程以橋代路、以隧穿山

▼南昆鐵路,攝影師@王璐

南昆鐵路到達雲南宜良附近時

和80餘年前的滇越鐵路「狹路相逢」

兩條路線不斷交織並行

彷彿象徵著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

▼南昆鐵路和滇越鐵路在水晶坡交匯,在橋上通過的是南昆鐵路,攝影師@武嘉旭

當西南與華東、華南的連接建立完畢

下面該輪到西南-西北大通道登場了

1958年通車的寶成鐵路

以27公里的展線群

盤山翻越秦嶺

▼展線一般用於火車爬坡,以延長線路的方式減緩縱坡;下圖為穿越秦嶺的寶成鐵路,攝影師@武嘉旭

2017年通車的蘭渝鐵路

則以28公里的超長隧道擊穿山脈

兩條鐵路一東一西打通秦嶺屏障

成為西南-西北通道的主要骨架

入蜀之路從此不再「難於上青天」

鋼鐵骨架鋪設至此

地處西北的陝甘寧地區

已然成為鐵路網路的重要樞紐

可南下西南

可深入內陸

亦可連通海洋

▼西北-西南、山東半島通道主要線路,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歷經140多年

中國鐵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

它們運輸鋼鐵、煤炭、木材

▼大秦鐵路是中國第一條重載鐵路,2010年時運量突破4億噸大關;由於自重和載重極大,重載鐵路對機車、軌道、供電等有更加嚴格的要求,攝影師@姚金輝

它們連接城市、鄉鎮、村莊

▼成昆鐵路沿線,攝影師@張一飛

最終將形成12條普速鐵路大通道

縱橫交織、通邊達海

▼普速鐵路網路12條通道的主要線路;普速鐵路運行速度一般不超過200公里/小時(不包含僅運行動車組路線),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然而

這張龐然大網的建設並非一帆風順

今日之格局形成以前

還有一段風雲變幻的歲月

II

快一點,再快一點

時值1993年

國家經濟增長勢如破竹

全年GDP增速達13.9%

然而在當時近6萬公里的鐵路上

列車平均時速僅有48公里

與高歌猛進的經濟增速格格不入

和30年前就達到平均時速166公里、

最高時速200公里的日本新幹線相比

更是相形見絀

▼1977年研製成功的「東方紅21型」米軌內燃機車,曾是昆明-河口等路段的主力機車,但最高速度僅有50公里/小時,雲南鐵路博物館保存展示,攝影師@賀磊

加之改革開放後

以沿海地區為首的各大城市

紛紛被推向時代的風口浪尖

越來越多的人懷揣夢想、背井離鄉

全國的人口流動空前頻繁

然而在龐大的客流面前

緩慢的鐵路系統實在捉襟見肘

特別在每年春節前後

即便加開數百對臨時列車

也難以改變「一票難求」的局面

▼每年春運都是鐵路客運最為繁忙的時段,下圖拍攝於廣州南站,攝影師@徐小天

在客運需求緊俏時

甚至不得不進行「壓貨保客」

令鐵路貨運形勢同樣嚴峻

尤其在2000年後

鋼鐵、煤炭產量一度高速增長

將鐵路運力的增速遠遠甩開

鐵路系統「有煤運不走」

只能依靠公路運輸或就地銷售

然而這個世界日新月異

不會等待任何落後者

隨著高速公路和民航產業異軍突起

老態龍鐘的鐵路幾乎毫無招架之力

客流紛紛湧向公路和機場

鐵路系統四面楚歌、岌岌可危

▼隨著汽運、水運和航運的發展,1952-2005年期間,鐵路客運份額持續下降,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力挽狂瀾的重責大任

首先交到了現有鐵路提速改造的手上

當廣深鐵路成功突破時速160公里

滬寧、京秦、沈山和鄭武等路段

也紛紛拉開提速試驗的大幕

在「韶山8型」機車的加持下

當時中國電力機車的最高速度

240公里/小時

在鄭武線上誕生了

▼運行在京九線上的一輛「韶山8型」機車,也被稱為「小八」,攝影師@王璐

實驗成果讓人們備受鼓舞

於是1997年4月1日

中國鐵路第一次大提速正式吹響號角

以京廣、京滬、京哈三大幹線為主

78列「朝發夕至」列車赫然登場

將最高時速提升至140公里

第二年就扭轉了客流下降的趨勢

為鐵路系統扳回重要一城

▼今天的京滬鐵路,拍攝於南京,攝影師@房星州

此後鐵路提速工程更加如火如荼

1998、2000、2001年

第2-4次大提速圓滿完成

提速線路達到1.3萬公里

佔全國鐵路里程的近20%

最高時速則達到160公里

還能再快嗎?

答案是必然的

2004年4月18日(第五次大提速)

京滬、京廣、京哈、隴海4條大幹線上

貨運線路最高時速突破160千米大關

客運線路開通「Z」字頭直達列車

最高時速提升至200千米

離高速鐵路只有一步之遙

▼「東風11G」是當時用於牽引Z字頭列車的機車型號之一,因為直達特快的縮寫為ZT,人們親切地稱之為「豬頭」;下圖為廣茂線上運行的一輛「豬頭」,攝影師@管俊鴻

更為激動人心的是

就在這一年

「四縱四橫」客運專線規劃橫空出世

一張宏偉的中國高鐵藍圖

已然展布在世人眼前

一場重大變革山雨欲來

2005年12月8日

中國最後一列蒸汽機車結束了它的使命

▼集通鐵路是我國最後一列蒸汽機車運營的路線,攝影師@楊誠

而不到兩年後

家喻戶曉的「和諧號」動車組橫空出世

它在18條鐵路幹線上呼嘯賓士

最高時速達250公里

於是一夜之間

中國大地上能稱之為「高鐵」的鐵路里程

一躍達到驚人的6000餘公里

成為世界高鐵第一大國

▼我國將「設計時速250公里及以上,運營動車組列車,且初期運營時速不小於200公里的客運專線鐵路」定義為高速鐵路;下圖為在上海站相遇的「和諧」電力機車與「和諧號」動車組,攝影師@呂威

至此

歷時10年的提速改造終於落下帷幕

中國鐵路的格局煥然一新

「再快一點」的使命

將交給一個全新的高鐵時代

III

高鐵時代

2008年奧運會開幕前夕

在北京市南部

距離城市中軸線不到2公里處

一座玻璃穹頂的新式車站拔地而起

人們稱之為北京南站

▼北京南站,攝影師@劉慎庫

與之一同亮相的

還有中國鐵路史上第一條

設計時速達350公里的高速鐵路

它連通北京、天津兩大城市

單程用時僅30分鐘

這意味著當你乘著「C」字頭列車

抵達120千米外的另一座城市時

送你上車的人大概率還沒有到家

▼京津城際鐵路通過北京永定門附近,攝影師@焦瀟翔

第六次大提速成果閃耀

京津城際鐵路初露鋒芒

中國高鐵建設更加勢不可擋

到了2009年底

橫向的石家莊-太原、合肥-武漢

縱向的寧波-溫州-福州、武漢-廣州

多條高速線路相繼通車

▼2009年正式啟用的武漢站,攝影師@Ealam

其中的武廣高鐵

以超過1000公里的長度、

350公里的最高時速

當仁不讓地成為領跑全球的高鐵大幹線

從此由武漢至廣州僅需3小時

而在70多年前

粵漢鐵路單程耗時長達44小時

昨日今夕恍如隔世

▼武漢-廣州段高鐵,攝影師@王璐

在大名鼎鼎的京滬高鐵開通前

時速350千米梯隊中又迎來3位新成員

鄭州-西安、上海-南京和上海-杭州段

▼在上海匯聚的高鐵路段,圖中近處為復興號,攝影師@劉慎庫

至此

「四縱四橫」中的「先驅者」均已落成

中國高鐵的宏偉目標逐漸清晰可見

那麼這8條骨架線路中

誰將第一個問世?

答案幾乎毫無疑問

北京至上海沿線

人口密集、經濟發達

而老京滬鐵路運行40餘年

早已不堪重負

無論是客運還是貨運密度

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數倍

高鐵的開通可謂大勢所趨

雖然京滬高鐵的修建爭論多年

但最終還是不負眾望

在建成後第三年

客運量就突破1億人次

▼京滬高鐵,攝影師@楊誠

更是曾在實際營運線路上

跑出了486.1公里的試驗時速

迄今無人能夠超越

▼京滬高鐵丹昆特大橋,全長約165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橋樑,攝影師@王璐

此後

隨著京廣高鐵北京-武漢段通車

▼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4條軌道能同時通過京廣高速和普速鐵路,攝影師@田春雨

加上穿越嚴寒風雪的哈大高鐵

▼哈大高鐵是世界首條在高寒地帶通行的高速鐵路,攝影師@劉慎庫

以及沿著東南海岸線蜿蜒前行

連接杭州-福州-深圳的杭福深客運專線

▼沿海蜿蜒的杭福深客專,攝影師@劉慎庫

中國高鐵「四縱」主骨架基本告成

▼四縱,其中北京-承德段尚在修建,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四橫」骨架建設同樣方興未艾

▼四橫,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四條東西幹線平行展布

穿越西南的高山峽谷

▼滬昆高鐵與合福高鐵交匯,拍攝於江西上饒附近,攝影師@王璐

沿長江溯源而上

▼蔡家溝特大橋,位於滬漢蓉快速客運通道的重慶-利川段,最高墩139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雙線鐵路橋墩,攝影師@武嘉旭

深入黃土高原、戈壁荒漠

或者洞穿太行山、通向海洋

▼徐蘭高鐵與蘭新高鐵相連,可從江蘇徐州到達新疆烏魯木齊;下圖為蘭新高鐵沿線,攝影師@趙偉森

幹線間的連接線路也毫不遜色

2014年底通車的貴廣高鐵

穿行於溶洞密布的喀斯特山區

施工條件異常艱難複雜

▼貴廣高鐵幸福源水庫大橋,攝影師@劉慎庫

2017年底通車的西成高鐵

擁有11座超過10千米的隧道

爬升坡度幾乎接近設計極限

是首條貫穿秦嶺的高速鐵路

▼位於大巴山區的西成高鐵青川站,高鐵正線位於隧道內,進出站列車通過「到發線」繞出,堪稱「最特殊」的高鐵站,攝影師@武嘉旭

「四縱四橫」的實現指日可待

但中國高鐵卻並未就此止步

2014年底

1.6萬千米的建設目標宣告達成

比原計劃提前了整整6年

於是規劃者們更進一步

一張「八縱八橫」的遠大圖景正式誕生

堪稱鐵路史上最雄心勃勃的建設計劃

▼「八縱八橫」高速鐵路規劃,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一個世紀前

中國鐵路在風雨飄搖中篳路藍縷

孫中山面對此情此景曾言道

「今日之世界,非鐵道無以立國」

一個世紀後

10.2萬公里的普速鐵路

2.5萬公里的高速鐵路

構成了中國大地上縱橫交錯的鋼鐵脈絡

藉由這些鋼鐵之路

一年將有37億噸貨物送達五湖四海

也將有約30億人次前往四面八方

▼上文數據來自《2017年鐵路統計公報》;下圖為4種不同的列車同時行進在南京站前,攝影師@房星州

140載酸甜苦樂

140載成敗興衰

這是一部中國鐵路的往事沉浮錄

也是一部用輪軌寫下的中國復興史

▼京張鐵路,攝影師@張一飛

P.S. 本文寫作過程中,創作團隊深感中國鐵路崛起之不易,在此特向所有鐵路工作者、鐵路攝影師致以最誠摯的敬意

P.P.S. 編輯團隊:王昆,余寬,張天堯;審校:風沉鬱

P.P.P.S.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歷次《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孫永福主編《中國鐵路建設史》,中國鐵道博物館《中國鐵路發展史掠影》,高鐵見聞《大國速度》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重點文玩 的精彩文章:

「鎮館之寶」是如何誕生的?

TAG:重點文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