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春節,誰來給我們拜年?

春節,誰來給我們拜年?

中國新年

我們給大家展示

今年就要86歲的英國科學家

他的名字叫John Gurdon

2012年,他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這幾天,他都在做實驗!

腰背挺直,眼睛用顯微鏡,手操縱微量注射器(每次注射的量是納升級,nl,也就是10的負九次方升,一瓶酒一般750毫升,一毫升是一百萬納升)。

Gurdon爵士一輩子熱愛科學,錄像中正在做的實驗是基因注射。他把體外基因工程方法製造的mRNA注射到蛙的受精卵裡面,觀察基因對蛙胚發育的影響。

他的右手握微量注射裝置,左手握鑷子,中間那一顆一顆的是受精卵,來自非洲爪蟾(Xenopus)。

非洲爪蟾的卵母細胞直徑約一毫米。一般給每個受精卵注射約10納克(ng)的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

John青少年時代學習成績很差,250人的班上,他的生物倒數第一,老師的評語是教他不僅浪費他的時間,也浪費老師的時間。校長在成績報告單上譏笑他:好像他居然想成為科學家,多麼可笑。

他讀大學的時候(牛津大學……有沒有後門?),老師建議他不要修理科。但他還是從文科轉到了理科,當然不是特別難的理科,也就是生物學(而且是生物學裡面偏容易的動物學)。他讀完大學,還讀研究生。

研究生期間,他開始做後來被稱之為動物克隆的實驗。美國費城的科學家Robert Briggs和Thomas King用兩棲類成功地進行了核移植:從胚胎髮育的稍微後一些的時期,把細胞核取出來,替代受精卵的細胞核,然後看到核轉移的受精卵有些也能夠發育。但細胞核來源越晚,發育越不容易進行。

Gurdon用另外一種兩棲類(也就是非洲爪蟾)重複了這一實驗。而且可以用發育更晚來源的細胞核——蝌蚪體細胞(腸上皮細胞)的核。所以,他雖然不是第一個成功地做核移植的科學家,但他是第一個成功地核移植體細胞核而且最終得到動物克隆的科學家。他證明發育過程中,體細胞仍擁有個體的全套基因,而不是發育過程中基因逐漸丟失,後來的細胞失去部分基因而不含全套基因。

這一工作,早期是得以促進大眾想像動物克隆,後來與2000年代的重編程有關。

他經常發表論文的雜誌為《胚胎學與實驗形態學雜誌》,恐怕很多人聞所未聞,後來改名為《發育》(Development ),是發育生物學的主要刊物之一(美國的相應雜誌為《發育生物學》Developmental Biology)。

Gurdon教授一直保持英國特有的經典傳統:在實驗科學,教授自己動手做實驗。美國已經很長時間是實驗室的人做實驗(博士後、研究生),教授一般不做實驗(英國現在大部分教授也不做實驗)。

顯微注射的實驗,有兩種,一種用的注射儀是機器固定針頭,人只是變換其位置,但不用擔心手抖。而另外一種,是由手操縱針頭(所謂joystick模式),這種需要手穩,要不然就不是注射mRNA,而是不斷刺破蛙胚。如果80歲還能注射,那麼就不止眼睛要好,而且手需要很穩定。

是他身體好,所以可以堅持實驗?還是因為堅持實驗,所以身體好?

讓我們但願科學實驗不僅延年,而且益壽。

參考資料

Briggs R and King TJ (1952) Transplantation of living nuclei from blastula cells into enucleated frogs』 egg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 38:455–463.

Gurdon JB, Elsdale TR, Fischberg M (1958).Sexually mature individuals of Xenopus lavis from the transplantation of single somatic nuclei. Nature 182:64-65.

Gurdon JB (1960) The developmental capacity of nuclei taken from differentiating endoderm cells of Xenopus laevis. Journal of Embryology and Experimental Morphology 8:505–526

Campbell KH, McWhir J, Ritchie WA, Wilmut I (1996) Sheep cloned by nuclear transfer from a cultured cell line. Nature 380:64–6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生命科學崛起,缺乏公眾有效參與的僵局何解?
基因組大數據揭示生物鐘的差異,為何有人喜歡早起,有人是夜貓子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