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溺愛和責罵:媽媽奪走孩子重要成長營養的兩大殺手

溺愛和責罵:媽媽奪走孩子重要成長營養的兩大殺手

很多父母都認為子女是自己的私有物,他們有權利干涉、甚至決定孩子的未來,但他們不曾注意到,孩子其實有自己的思想,是有靈魂的,而他們也終有一天將離我們遠去。一位外國詩人紀 · 哈 · 紀伯倫(Khalil Gibran)用他最優美的語言將這種情感寫成了詩句……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儘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溺愛和責罵兩種方式是許多媽媽養育孩子過程中常常採用的方法,這兩種方式也是媽媽奪走孩子重要成長營養的兩大殺手。

溺愛和責罵:媽媽奪走孩子重要成長營養的兩大殺手

溺愛孩子,那無微不至的關懷,那時時刻刻的保護,恰恰成了讓人窒息的愛,壓抑了孩子正常的心理發展。

溺愛和責罵:媽媽奪走孩子重要成長營養的兩大殺手

最大的傷害就是讓孩子失去了自己。孩子在被決定的環境里長大,媽媽給安排好了一切。從記憶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就要學習十八般武藝,不能落後。然後進哪家幼兒園,和誰談戀愛,讀哪個專業,選擇都在被決定。被決定的還有興趣,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要向「別人家的孩子」學習,要天天向上。大小几乎所有的事情媽媽都要插手,評價一個是非,劃定一個界限,於是從小就知道了什麼是對的和應該做的,卻不知道了什麼是合適的,是自己喜歡的。孩子被媽媽剝奪了成長的權利,孩子只學會了判斷什麼是該做的而不會判斷什麼喜歡做的。

媽媽奪走的,不僅是興趣,還有動手能力、自我發展和對生命的體驗。為了能讓孩子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媽媽大包大攬了一切,從不讓我們受一點委屈。於是從小就喝水不曾燙著也不曾涼著,冬天凍不住夏天也熱不著,不用進廚房就有各種美味,儼然成了孩子的僕人。同時也不讓孩子自己去沙灘玩,不讓和同學去郊遊等。凡是媽媽能想到的危險都被禁止了,凡是讓我們受委屈受累的活媽媽也都替我們做了。結果也同樣是悲哀的,長大後,不知道廚房是個什麼味道,缺乏動手能力,對生命缺乏體驗。人的一生是不斷試錯並通過自己的嘗試而總結經驗的過程。當孩子這些經驗全部被媽媽奪走了的時候,那麼孩子就會無法體驗生命的必然過程,不知道什麼是委屈,不知道什麼是挫敗,更不知道當這種事情發生的時候怎麼去面對。一個人的成熟度和他的經歷有非常大的關係。隨著時間延長,人的生理年齡會不斷增大,但是心理年齡卻未必,它只與一個人的經歷有關。一個人經歷的越多,越坎坷,他的心理年齡就會越大,越成熟。但是被剝奪了生命體驗的人,很難讓自己的心理成熟起來。因此我們看到了太多成年人依然像小孩子一樣,喜歡任性發脾氣,看事情的角度和方法都有些幼稚。

很顯然,媽媽過度的保護、照顧與擔心,是對孩子有傷害的愛。最容易引發的就是孩子的抑鬱情結,即使長大,也依然容易感覺到茫然、挫敗、無助與孤獨。健康的愛是溫和的,安全的,正向的,過度的以愛的名義實施的行為都只是傷害。媽媽應該怎麼做?

溺愛和責罵:媽媽奪走孩子重要成長營養的兩大殺手

給孩子自由是必須要做的。只有擁有了自由的孩子才能發展自己該發展的能力,體驗該體驗的感受,才能做回他自己,為他自己的人生負責。給他自由的方式就是放手,讓他去大膽嘗試。

其次就是放下對孩子的期待。父母把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有義務無條件地用健康的愛把孩子撫養大,而不是要求他為自己負責,留在自己身邊,回報自己愛。家長自己要為自己缺失的價值感和愛負責,而不是孩子。

嘗試延遲滿足也是一個辦法。不要讓孩子的需求馬上滿足,要讓他學會等待,讓他自己去表達,自己去尋找,自己去創造。然後適度的給與他獎勵和滿足。如此可以鍛鍊出孩子尋找滿足的能力。培養尋找滿足需要的能力要遠遠重要於滿足他當下的需要。

最後就是滋養自己。這是任何時候都要去做的。滋養自己的方式就是拿回自己的生活,豐富自己的生活,從人生其他角色里去尋找自己的價值,認可自己,而不是僅僅從家長這個角色汲取價值感。

溺愛和責罵:媽媽奪走孩子重要成長營養的兩大殺手

責罵孩子同樣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其威懾力很容易左右孩子的一生。

溺愛和責罵:媽媽奪走孩子重要成長營養的兩大殺手

「罵孩子」似乎是中國家庭的常態,在罵孩子的那一刻,每位父母的口才都能勝過德雲社,多數是單口,也有時候是爸媽對口,爺爺奶奶偶爾參與就成了群口,唯一不變的是口才的水準!大多數時候,我們不覺得是在「罵孩子」,而是「我好好說你都不聽,那最後只有提高嗓門」。我們很難意識到孩子怎麼說都不聽話,是因為我們「說的內容不對、說的方式有誤」。長此以往有兩種可能,一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變得不自信、內向。二是孩子的心門漸漸關上,不想與父母溝通,這種表現在青春期孩子身上尤其明顯。大聲責罵孩子還有一個後遺症: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你大聲吼他,他將來在外面也大聲吼別人,這會使他沒有人緣,交不到好朋友,以後人生的路會很孤寂,而且你吼他,他以後也會繼續去吼你的孫子。

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可以允許自己慢一點,先處理自己的情緒,再處理孩子的問題。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尋找孩子和我們父母都能接受的溝通方式。

一. 處理自己的情緒,不遷怒

現在的父母作為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代人,自然有孩子不能理解的壓力與負擔,但將自己的情緒與孩子的問題混淆在一起,會讓孩子產生混亂,是「爸媽在外面受氣了朝我發火」還是「我真的做錯了」?不如用成人的心態面對自己的壓力,直面自己的情緒、接受並承認它們,調整好心態,再來教育孩子。孩子的錯是孩子的,我們的壓力是我們自己的,不混淆、不遷怒。

二. 尊重孩子,把握界限

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畢竟是孩子,心智都不成熟,所以父母的管教必不可少」、「我不是有意想罵他,我是為了他好!」其實我們在教育孩子之前應該明確一點:孩子不是我的私有財產,而是獨立個體,是應當被尊重的。當我們不能理解孩子的思想世界時,別急著否定或反對,先安撫自己的情緒,在自己與孩子之間畫一條清晰界限,把孩子當成獨立個體、平等對話。

三. 接受現實,嘗試理解

建立在尊重基礎上的「接受現實」,對家長來說受益無窮。三歲的孩子不能遵守家長的命令,是因為他的認知水平使他沒有規則這個概念,接受這個現實,家長就不需責罵孩子「不聽話」。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接受這個現實,家長就不需責罵孩子「就知道玩,不愛學習」。不要因為孩子的表現與自己的期待有所衝突,就立馬緊張、焦慮。接受現實,讓我們心態平和,情緒穩定,然後嘗試理解孩子的想法,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直面問題本身,不把問題誇張成可怕的惡果。

四. 信任他,讓他為自己負責

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我們希望哪怕有一天,父母都不能再照顧他、幫助他,他也能獨立面對這個社會,好好生活,成為一個對自己、對家庭、對工作負責的人。那麼,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放手,把他的責任還給他。這其實是我們父母信任自己孩子的表現,我們要相信他能行、他可以!這一點非常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極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比精神輟學更可怕的,是你放縱孩子玩手機!
爸爸帶娃有多不靠譜?寶媽看見就鬧心,是親生的嗎

TAG:積極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