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PG3 實戰測評:軟硬過渡都不合理,對比前作沒有驚喜!

PG3 實戰測評:軟硬過渡都不合理,對比前作沒有驚喜!


說來也比較搞笑,這雙PG3,和它的好基友威少2代一樣:在前期宣傳裡面,巧妙地規避了中底科技的介紹,而是拿球鞋本身的設計主題為重點,來給球鞋造勢。但你這NASA聯名,這……是吧?我是真的佛了。

HD X的乳腺癌都比它有設計感一些,感覺它簡直就是HD X的弟弟,它們都是耐克的兒子。


後掌緩震


這一次PG3據說是在後掌用了和PG2不同密度的Phylon材質,在我們實際體驗下:誒,還真有點區別!

就純後掌落地的感受來說,PG3明顯是要比PG2軟那麼一些的,PG3後跟會給你一種好像有緩震材料的感覺,體驗感像是弱化版的Bounce,但在一些偏極端情況下,比如說你在起跳搶板過程中,在空中發生了身體接觸,然後身體在不平穩的情況下純後掌落地時,PG3的後跟還是會有明顯震腳的感覺。


總的來說呢,PG3的後掌緩震,相比PG2而言,更多是體驗感上的進步,但依舊震腳,終究是逃不掉的,PG2的後掌緩震不及格,PG3同樣不及格。

前掌Zoom的使用效果

就像我們在威少2中聊到的一樣,你如果中底只有一項科技來說的話,我們是必須要對你的中底科技進行研究的。而這一雙PG3身上僅僅採用了前掌扇形Zoom。就我們的腳感體驗,以及鞋墊下方氣墊的凹槽,基本上我們能夠確定一件事情:

這是一塊貫穿了整個中底的扇形Zoom氣墊和PG2一致,在氣墊的上下兩端,基本上是沒有額外的中底材料填充的。


對比CP11的前掌扇形Zoom,除了氣墊厚度的區別外,CP11的氣墊下方,有這樣一層中底材料進行輔助。也就是說,雖然CP11和PG3在前掌區域是配色的配置,PG3的氣墊要厚一點,但是兩雙鞋的前掌中底結構,是不一樣的,一個是中底材料作為整體,把氣墊鑲嵌在其中,另一個則是直接將中底材料和氣墊分離,各司其職,各自負責自己的區域。


這樣的結構差距,就可以引出我們之前在PG2實戰時提到的一大問題,那就是很明顯的感覺到,腳底的斷層感。

在這雙PG3的氣墊區域,同樣存在著斷層感。關於這個點,我們在PG2的實戰測評時就有含蓄地提到過,

氣墊本身偏厚,而周圍的中底材質過硬,導致了你的腳掌在前掌區域感受到明顯的層次感。

我個人不太喜歡這種氣墊的感受。我相信這一塊,是你整個前掌腳底的核心發力區域,但絕對不是全部的發力點,如果覆蓋了全部的發力點的話,那差不多是AJ33和威少2代那麼大的區域。


穿上它就會有一個感覺,就是在核心發力區域,你會覺得很軟,很Q彈,然而威少2的氣墊面積減去扇形Zoom的氣墊面積的其餘發力區域,就感覺很突兀,尤其是氣墊和Phylon過渡的地方,在核心發力區域位置的周圍,就相當於球隊中的第六人一樣,雖然不是核心發力區域,卻依舊有著僅次於先發球員的發力效果。

那麼這個區域會非常的不舒服。這一層空間所面對的,是一個外底的凹槽,使不上力,所以我覺得針對前掌這個氣墊的設計,並沒有那麼的好。



那什麼樣的前掌扇形Zoom 的設計是我認為的好的設計呢?

比如像CP11,HD X這一類鞋的前掌,他們整體的構造,相當於是把Zoom氣墊鑲嵌在一整塊中底科技裡面來做協同作用,你的雙腳發力核心點在對氣墊施力的同時,由於中底材料貫穿了全掌,使得中底材料能夠產生一致性的形變,所以在氣墊邊緣的這一圈位置,同樣會跟隨,力的施加,發生一定的連動,從而讓球鞋的斷層感不那麼明顯。而PG3這一塊區域就沒有上述所提到的協同作用了,各自為戰,從而會產生上述提到的斷層感,而且這種斷層感受,是很明顯的。

回過頭來看這雙鞋,你的前掌Zoom很舒服,你的核心區域是很舒服,但你旁邊的區域不舒服,

PG2和PG3身上,這樣一套所謂氣墊升級設計,並不合理。

當然啊,我也不否認肯定有人會喜歡這種感覺,甚至於有的人會覺得挺好的,OK,大家理性討論,我只是發表我的個人意見。


同時我強烈的建議大家一起去體驗,去對比。有的時候做一些視頻什麼呢,也會面臨一些困擾,就是你覺得不行,別人覺得很好,這其實很正常,但還是那句話: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支撐


這個時候就不得不再吹一個自己的牛逼了,曾經我們在HD X的防側翻和穩定性方面,提出了防側翻的三要素:

第一:有沒有加寬的防側翻設計


第二:中底材料的軟硬。


第三:重心的高低。

這雙鞋PG3他的重心是比較高的,但他在這個地方,做出了硬性設計,這是一個功能性的調整設計,整塊中底外側區域做出了重點加固,可見它的設計目的是非常明確的,同時也印證了我們三要素的其中一點,雖然外觀看著像HD X的弟弟,但弟弟該硬的地方,哥哥卻是很軟的。


再來看它的防側翻設計,整體的設計並不是特別的明顯,有一定的加寬,但是不算明顯,不過也談不上扣分。

然後另一個點就是這個鞋明顯會感覺前掌重心會偏高一些。


我在這地方提出這樣一個觀點,

所謂防側翻的多方要素,這麼多方要素,其實最重要的一個點,就是這一條:重心不能高。

補一句,這就是為什麼阿迪達斯最近的這些鞋子會很受大家的歡迎。像阿迪達斯Boost,Bounce這樣的科技,他們都能夠實現一個前掌很好的貼地,這一點是沒得說的。然後在這樣一個基礎上,再做一個加寬的外底,前掌有Boost的話再給Boost貼片膏藥加固,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問題了,對吧?

所以這雙PG3,即使它外側有做加固設計,但由於重心整體偏高,比PG2都還要高上一些,在防側翻這塊,我是不會給PG3高分的。


鞋面包裹


就初上腳的感受來說的話,鞋面給我的整體感受就是:硬。

不是說你腳底踩下去的那種軟硬的那種硬的感覺,而是鞋面各區域,那種想要壓迫你腳面的硬,尤其是前掌區域這兩個片片,看起來和PG2很像的設計,但它的壓迫感受,比PG2要強烈得多。


PG2的前掌片片設計是有比較大弧度的,它能根據你前掌腳型的寬窄做出一定的調節,

而PG3的前掌就設計得偏死板了一些,直接把你的腳壓迫在它的固定區域處,如果你想讓前掌放鬆一些,就必須把靠近鞋頭處的鞋帶調松,

但這樣又會帶來包裹感下降等問題,在我看來啊,這樣做是有些得不償失的。

總的來說,前掌的鞋面體驗感受,就是硬,不太舒服,寬腳的朋友們,建議就不要考慮了。


硬質的鞋面包裹這樣的設計思路,更多的目的是在於,用鞋來控制你的腳,而真正好的包裹體驗,好的籃球鞋的體驗感受,應該是鞋來適應你的腳部。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說ZK4 ZK5 ZK6 ZK8這一類鞋款是神鞋,就是因為他們在做好了一定功能需求的同時,他們沒有給你過多的束縛和控制,重量,鞋面材質,以及中底感受,都是這樣一個恰到好處的感覺。

換句話說,就是這雙鞋的適應性是比較差的。

關於適應性這個觀點,大家可以回翻一下一年半以前,我們AJ32的實戰測評,裡面描述的非常詳細。


還有一個比較關鍵的點,就是針對扁平足的朋友們來說,內側這一塊收攏區域會非常的卡腳,這一點需要扁平足的小夥伴們注意一下,完全不推薦扁平足的朋友選購這雙球鞋。


在取消了雙層內靴之後,PG3的後跟也會略有些不跟腳的現象存在,這在PG1和PG2身上可是從來沒出現過的。雖然不至於說不跟腳到擔心掉鞋的狀態,僅僅只是後跟區域有一點點滑動,但這一點,相比前兩代,絕對是一個退步的設計,而設計師好像說這樣的設計是為了減輕重量。


我就佛了,好好內靴挺舒服的,結果取消了,重點是也沒有怎麼減重啊,PG2和PG3上下誤差10g左右。

抓地


這雙PG3沒有出現像威少2那樣的打滑現象,就我們這幾場球下來來說呢,抓地表現,我覺得是沒啥大問題的。

雖然紋路和威少2相似,但可能外底材質原因的不同,或是前掌紋路的區別導致了這樣一個抓地性能不一的情況發生,這一點目前我們也無法直接下定論,我們會在後期再著重進行研究。


究竟是材料原因,還是紋路設計原因,未來我們會嘗試為大家揭曉。

性價比


原價849的PG3,我們也是加價花了1200塊錢買到的,雖然比這雙PG2 PS要便宜點,但是階段性來說,不推薦大家購買。

因為PG3在中底體驗感受上和PG2差不多,除後跟稍微軟一點以外,實戰的體驗與顏值我覺得都是不如PG2的。同時階段性PG2的價格貌似也還不錯。

如果你就喜歡PG3的話,被這個賽季喬治的表現給征服了的話呢,我建議大家可以再等等,等大貨配色慢慢上市,等到一個市場價到個500多塊錢,應該是跑不了的。


適合人群


我覺得相對而言,

這雙鞋可能更加適合與投手們選擇。或者說是投多突少的人群選擇。



*部分素材源於網路

更多精彩內容點擊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XCin 的精彩文章:

AJ11 黑紅Bred 不出意外明年王者歸來
我不喜歡Supreme 但還是要給你推薦一套它的產品

TAG:XC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