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的第一副春聯寫的是什麼,春節到來前又為什麼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

中國的第一副春聯寫的是什麼,春節到來前又為什麼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


文:鼓浪隱士

春節的腳步正在臨近,每到這個時候,中國大江南北的家家戶戶都在張羅著過年。

在春節各種民俗中、在門框上貼春聯,是中國人歡度新年的重要方式。工整對仗、簡潔文字寄託著不少家庭的美好願望,這不僅是必不可少的過年「程序」,更是一種文學形式,承載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春聯的產生與發展經歷了上千年的時間,其中包含了有不少有趣的故事。

一般認為,春聯最初來源於桃符。

早在漢代時期,人們就有在門上安設桃符的習俗。桃符是由桃木製成的兩塊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

關於這兩位神仙的來源,東漢王充在《論衡》里引述《山海經》所指出:神荼、鬱壘是黃帝用來驅鬼的幹將,人們相信有這倆人看門,可以驅邪。而東漢張衡在《二京賦》里,描寫洛陽過春節的習俗時也提到:「度朔作梗,守以鬱壘,神荼副焉。」

而桃木在古代被認為有驅鬼的作用,所以用桃木為符,用以辟邪。因此,桃符是我國古代掛在門框上的,用以在春節期間辟邪,保佑闔家平安的。

史載:「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後漢書?禮儀志》)

隨著歷史的發展,桃符也一分為二,發展出了門神和春聯兩種風俗。前者也由神荼、鬱壘演變為秦叔寶、尉遲恭、鍾馗等等形象。而春聯則逐漸褪去驅邪的迷信色彩,朝著文學化發展。

傳統上一般認為,在五代十國時,當時統治四川地區的後蜀國末代君主孟昶突發奇想。他在公元964年的大年三十,讓學士辛寅遜在桃木板上寫了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兩句話,並作為桃符掛在他寢宮的門框上。

這兩句話宣告了我國第一副春聯的誕生。桃符的形式和內涵都發生了變化,原來辟邪驅鬼的寓意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企望。

不過有學者認為,春聯的起源早於孟昶,在唐代就已經出現。其依據是從敦煌發現的文書。其中幾段資料,可以視為春聯雛形。其中第一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福慶初新,壽祿延長。」第二副則為:「三陽開始,四序來祥。福延新日,慶壽無疆。」但有個問題,這些文書是否貼於門上,或者寫在桃符上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此外,還有學者做了更早的推斷,他們認為南北朝時期,南梁的劉孝綽才是發明春聯第一人,因為他罷官之後在自家門口貼了一副字:「閉門罷慶弔,高卧謝公卿。」但很顯然,此語跟春節無關,其意義也在表達志向,與新年祝福無關。不過將其視為春聯的重要來源未嘗不可。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逐漸在民間傳開。據北宋張邦基在《墨庄漫錄》里提到蘇東坡在黃州時,春節期間到朋友家拜年。他看到友人家在安放桃符。才氣與幽默兼具的蘇大才子詩興大發,他替人家在桃符上寫下一副春聯:「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此語雖然帶有娛樂性,但也能看出北宋期間,題寫春聯風俗已經形成。 

而且宋代還發生過亂寫春聯而遭禍的事。據說鹽官縣學(今浙江海寧)的教諭黃謙之,在春節期間,看到別人家的春聯「宜入新年,百事大吉」之後,居然擅自多續上了幾個字,結果變成了「宜入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這樣戲謔話。惹得這家人在春節期間火冒三丈,將其告到官府里,導致黃謙之被罷了官。

由此可見,春聯在當時已經具備了祈求吉祥的含義,人們很反感被人隨意修改,以遭致「晦氣」。

不過從五代到元代這一時期,仍然是桃符與春聯並用的時代,春聯真正取代桃符還是600多年前的事。

根據清代學者趙翼考證,「春聯」真正出現,則是在明洪武時期。據《簪雲樓雜說》記載,

傳說朱元璋當了皇帝,粗通文墨的他偏偏附庸風雅,非常酷愛對聯。

自己不僅時常揮毫書寫,還要求文武百官也跟著書寫。他甚至希望家家戶戶都在除夕貼春聯,增加喜慶氣氛,將這一習俗推廣到全國。 

除夕前,洪武帝頒布聖旨,要求金陵(南京)的家家戶戶都要將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的到來。到了大年初一清晨,朱元璋特地起早,到街上微服巡視,看看政策執行的情況。

他看到不少合他心意的春聯,感到非常高興。不過當他發現一家屠戶沒有貼春聯時,感到非常掃興。就派人詢問原因,侍從回答說:「這家屠夫因為過年特別忙,還沒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聽後,馬上就命人取來紙筆,為屠夫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後就繼續巡視。

朱元璋轉了一圈後,準備回到宮中。他特地路過這家人,看看他們是否掛上了自己題寫的春聯。結果發現屠戶家並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非常生氣地責問這家人,到底怎麼回事?這家主人非常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好大喜功的朱元璋一聽,立刻眉開眼笑,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

自從朱元璋大力推廣貼春聯的習俗後,春聯徹底取代了桃符,成為中國春節期間重要的民俗之一。

而明代春聯文化大盛,《玉堂巧對》、《古今巧對》等關於春聯的作品,都是編撰於明朝的。   

到了清代,春節貼春聯的習俗,更加深入人心。而且文學性、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清代學者梁章鉅編寫的《檻聯叢話》一書,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文學價值都作了詳細論述,是了解春聯的重要史料。但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清代的春聯文化之盛了。

春聯已不單單是民間習俗,更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她不僅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中華的雅文化與俗文化通過春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散發著中華文化的芬芳。

作者:

鼓浪隱士,魚羊秘史簽約作者。80後鼓浪嶼人。喜歡閱讀,涉獵宗教,歷史,軍事、民俗等學科。自2009年以來,研究宗教歷史與現狀,並在《天風》,《福建宗教》等雜誌發表文章四十餘篇。


版權聲明:

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密史 的精彩文章:

他是隋煬帝的玄孫,能幹有才又顏值爆表,為何最後卻落得含冤而死的下場?
為了全局勝利犧牲一個城,二戰中最具爭議的決策之一,他們做對了嗎?你怎麼看?

TAG:魚羊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