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三十兒到啦!這些名家筆下的除夕真溫暖,快講給孩子聽吧!| 特別關注

三十兒到啦!這些名家筆下的除夕真溫暖,快講給孩子聽吧!| 特別關注


除夕,即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



就在今晚,中國人要祭祀神祖,要「守歲」,要燃爆竹,要討壓歲錢,還要闔家團圓吃一頓熱熱鬧鬧的年夜飯。



關於除夕的文化知識,你知道多少?關於除夕的文章詩句,有哪些可以和孩子講講呢?


和孩子一起,品讀名家筆下的除夕

在今天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和中教君一起來看看,在下面這些名家的筆下,除夕是什麼樣的?



這是魯鎮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的。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細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裡浸得通紅,有的還帶著絞絲銀鐲子。煮熟之後,橫七豎八的插些筷子在這類東西上,可就稱為「福禮」了,五更天陳列起來,並且點上香燭,恭請福神們來享用,拜的卻只限於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買得起福禮和爆竹之類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魯迅




我是個極端摩登的人。沒有人可以說我守舊。換句話說,我的觀點很科學化,很邏輯化。就是這點科學的驕傲,使我在過新年時大失所望。每人都假裝著慶祝,一點沒有真感情。

我並不要舊曆新年,但舊曆新年自己來了。那天是陽曆二月四號。

到二月三號,我還對自己說:「我不過舊曆新年。」那天早晨,我太太要我換襯衣,「為什麼?」

「周媽今天洗你的襯衣。明天不洗,後天不洗,大後天也不洗。」要近乎人情,我當然不能拒絕。這是我屈服的開始。

其實我不該到城隍廟去的。在這個時候一去,你知道,當然會有什麼結果。在歸途中帶了一大堆東西,走馬燈,兔子燈,幾包中國的玩具,還有幾枝梅花。回到家裡,同鄉送來了一盆家鄉著名的水仙花,我一聞到水仙的芬芳,就聯想到春聯、年夜飯、鞭炮、紅蠟燭、福建桔子、清晨拜年,還有我那件一年只能穿一次的黑緞袍。

一時鞭炮聲音四起,一陣陣的乒乓聲,像向我的意識深處進攻。

我不能不抵抗,掏出一塊洋錢給我的僕人說:

「阿秦,你拿一塊錢去買幾門天地炮,幾串鞭炮。越大越響越好。」

在一片乒乓聲中,我坐下來吃年夜飯,我不自覺的感覺到很愉快。


——林語堂



年底這一天,是準備通夜不眠的。吃年底夜飯時,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來,預祝來年人丁興旺。吃飯碗數,不可成單,必須成雙。如果吃三碗,必須再盛一次,那怕盛一點點也好,總之要湊成雙數。

街上提著燈籠討債的,絡繹不絕,直到天色將曉,還有人提著燈籠急急忙忙地跑來跑去。燈籠是千萬少不得的。提燈籠,表示還是大年夜,可以討債;如果不提燈籠,那就是新年,欠債的可以打你幾記耳光,要你保他三年順境,因為大年初一討債是禁忌的。


——豐子愷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了各色的年畫。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都要守歲。


——老舍


「 過年的前幾天,最忙的是母親了。她忙著打點我們過年穿的新衣鞋帽,還有一家大小半個月吃的肉。因為那裡的習慣,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豬賣肉的。我看見母親系起圍裙、挽上袖子,往大罈子里裝上大塊大塊的噴香的裹滿「紅糟」的糟肉,還有用醬油、白糖和各種香料煮的滷肉,還蒸上好幾籠屜的紅糖年糕。」


——冰心

臘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歡樂而又莊嚴。闔家團聚包餃子,誰吃到包著制錢的餃子最有福,一年走紅運。院子里鋪著芝麻秸兒,小丫頭兒不許出屋,小小子兒雖然允許走動,卻不能在外邊大小便,免得衝撞了神明。不管多麼睏乏,也不許睡覺,大人給孩子們說笑話,猜謎語,講故事,這叫守歲。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聲才能鍋里下餃子,院子里放鞭炮,門框上貼對聯,小孩子們在餃子上鍋之前,紛紛給老人們磕辭歲頭,老人要賞壓歲錢,男孩子可以外出,踩著芝麻秸到親支近脈的本家各戶,壓歲錢裝滿了荷包。天麻麻亮,左鄰右舍拜年的人已經敲門。開門相見七嘴八舌地嚷嚷著:「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時串百家門,正月初—要給百家拜年。出左鄰入右舍,走東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門各戶拜了個遍,這時我才覺得得到了公認,我又長了一歲。


——劉紹棠

小時候過年特別激動,因為能吃上一頓肉,因為包餃子,因為穿一件新衣服,因為給大人磕頭和得到壓歲錢。也因為相信家裡大人的話,相信這幾天有諸神下界,有祖先的在天之靈在空中巡迴,我們必須出言謹慎,行事小心,敬畏與感動上蒼,祈求好運。


還因為小時候覺得過一年是那麼長,盼呀盼呀,好不容易才到了嚴冬,到了冬與春的那個微妙的分界處,到了哪怕是強顏也要歡笑一番的年。

還因為放炮仗。小時候我性格懦弱,自己放得很少,但還是喜歡聽旁人放。有激動人心、什麼事情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的感覺。


——王蒙

「除夕」是怎麼來的?



那麼,除夕這個對我們來說這麼重要的節日是怎麼來的呢?



據《呂氏春秋》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民間傳說,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村莊去找吃的,給村民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



有一年,一個七八歲的孩子說,他有辦法除掉夕。他讓大家多砍些竹節帶著,在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子夜,夕來了。那個聰明的孩子讓大家往火堆里扔碎竹節,濕濕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里啪啦地響了起來,嚇得夕掉頭鼠竄。



從此,每年臘月三十的夜裡,大家都齊聚一堂,放爆竹,貼門聯,一起守歲。等到天亮,彼此走親訪友,相互問候與祝福。


我們的節日,我們的年俗


吃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家家戶戶最熱鬧最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桌上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二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


吃餃子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人家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



吃年糕




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灣有紅龜糕。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從明代開始盛行。



貼窗花




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貼在窗戶上,所以也被稱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也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貼福字




「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圖案的。



貼年畫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墨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燃爆竹




中國漢族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祭祖




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有的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



掛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除夕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發壓歲錢




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由長輩發給晚輩;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枕頭下;有的要孩子們追討到長輩卧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老人家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除夕到了,在外忙碌一年的你,到家了嗎?


今天,請把時間留給家人吧——


跟父母吃頓團圓飯,陪家人看看電視、聊聊天……


在此,中教君在這兒


給您拜年了!

本文編輯 |

董翟玥(實習) 

郭可暢


責任編輯 | 郭可暢


文章部分來源人民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教之聲APP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報 的精彩文章:

2019年教師戳心月曆!溫暖你一整年!(值得每個老師珍藏) | 特別關注
這位博士媽媽寫的家書火了:孩子,別在該讀書的年紀,想得太多 | 精選

TAG: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