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國藩命運之戰何等精彩!晚清名臣悍將悉數登場,個個超水平發揮

曾國藩命運之戰何等精彩!晚清名臣悍將悉數登場,個個超水平發揮

咸豐八年(1858年)七月,奉咸豐諭旨二度出山的曾國藩,脫胎換骨,大局觀極佳。

此時的曾國藩再不是片面理解祖父遺訓「男兒以懦弱無剛為恥」的蠻倔之人,沉浮挫折讓他懂得了」大柔非柔,至剛無剛「的深意,再入官場,他是一派」知其雄,守其雌「的逢迎做派。

但在戰略審視上,處處柔軟逢迎的曾國藩卻是另一番格局,不僅看得准,而且立得定。

在他看來,咸豐堅持的由浙江東進的進剿之策是只顧眼前、未見大勢的妄想之舉,而由安徽西進,攻佔安慶,從長江上游建瓴而下,才是審度大勢的決勝之道。

英雄所見略同。

湘軍另一大佬胡林翼甚為贊同曾國藩西進安徽的進剿之策。

曾國藩命運之戰何等精彩!晚清名臣悍將悉數登場,個個超水平發揮

然而就在兩位湘軍大佬謀劃向安徽用兵時,因天京內訌瀕死的太平天國卻突然爆發出了驚人的戰力,陳玉成、李秀成兩位天才將領聯手一舉攻破了清軍的江北大營,進而又在三河鎮全殲了湘軍精銳、悍將李續賓所部。

曾國藩弟弟曾國華也在三河鎮慘敗中陣亡。

但在這二度出山當頭一棒喝下,曾國藩卻絲毫沒有動搖西進安徽的決心,相反他是越挫越堅定。

為此,他特意給咸豐上奏摺:」自洪、楊內亂,鎮江克複,金陵逆首凶焰久衰,徒以陳玉成往來江北,勾結捻匪,廬州、浦口、三河等處,迭挫我師,遂令皖北糜爛日廣,江南之賊糧不絕。「

曾國藩給咸豐打氣,只要攻陷安慶,消滅陳玉成主力,攻克金陵就是時間問題。

咸豐最終批准了曾國藩圍攻安慶的計劃。

但順著當時的局勢朝深了看,咸豐批准這個計劃並不代表他認同曾國藩的戰略。此時的咸豐正寄希望於表面上很有聲勢的江南大營,所以曾國藩在他眼中僅僅是個配角。

配角執意要去賣命,老闆當然不會阻攔,對曾國藩而言,這其實是另一種」事成無大賞,事敗定問罪「的冷遇。

不客氣地講,成大事的艱難曲折路上,這是一種常態,很考驗最終能成大事者的韌性和審度大勢的氣魄和定力。

簡單說,在成大事的道路上,越不被看好,越要敢于堅信自己的見識,一往無前。

當時的曾國藩、胡林翼就是這樣。兩位大佬並沒有因為三河鎮慘敗去懷疑湘軍的真正實力,相反他們拿一時受挫的湘軍和一時得勢的江南大營做了一番對比,最終他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江南大營內部朽壞不堪必成笑話,湘軍才是匡扶社稷的天下兵將。

落到一往無前的行動上,胡林翼對曾國藩說的一句話相當提勁,他說」東南成功尚早,我輩當自行其志,不睬他人!」

曾國藩命運之戰何等精彩!晚清名臣悍將悉數登場,個個超水平發揮

如此,被譽為曾國藩命運之戰的圍攻安慶正式拉開了大幕。

曾國藩打仗,一生不貪小利,不求奇謀,從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

對此,他有句很值得深究的話——「以靜制動,反客為主。」

該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曾國藩曾形象地解釋說:」兩人持矛格鬥,先動手戳第一下者是客,後動手即格開而戮者為主。客氣先盛而後衰,主氣先微而後壯。故用兵者喜為主,不喜作為客。「

具體到攻城掠地上,守城者即是主,攻城者便為客。

怎麼才能做到」以靜制動,反客為主「?

曾國藩的不二做法是」結硬寨,打呆仗「,每到一地先狂挖長壕,結好營盤,不浪戰,專等城中受困之敵主動來攻,只要對方出城先攻,那結寨迎擊的湘軍就是反客為主。

縱觀歷史,走進現實,攻城與制人是一回事,曾國藩的這套心法其實是」後發制人「的秘訣,不求速勝,但求穩贏。

說的再形象點,甭管實力強否,曾國藩從來不跟對手玩猛虎下山,只玩巨蟒纏身。

因為始終堅守這樣一套打法,所以曾國藩攻城第一步總是先拔外圍釘子,為圍城做準備。

當時,要圍攻安慶,首先要拔除的外圍便是安徽的太湖,這一次完成攻堅的是哪位悍將呢?

湘軍中有」多龍鮑虎「之譽的多隆阿、鮑超。

鮑超在湘軍中的名氣很大,多隆阿因為是滿人很多時候被忽略掉了,其實在決定曾國藩命運的安慶大戰中,最能打,立下最顯赫戰功的是多隆阿。

安徽太湖一戰,多隆阿是主將,一戰擊斃太平軍兩萬餘人。

曾國藩命運之戰何等精彩!晚清名臣悍將悉數登場,個個超水平發揮

聊到這裡,安慶大戰,各路英雄豪傑皆大放異彩的味道便要慢慢出來了。

安慶之戰之所以夠得上曾國藩的命運之戰,那是因為它的戰略意圖十分宏大,不僅要得一城,佔一戰略要地,而且還要藉此消滅陳玉成的主力大軍,甚至有借一城與陳玉成決戰的意思。

提出如此宏大構想的不是別人,正是比曾國藩更有豪傑氣概的胡林翼。

按胡林翼的手筆,此次湘軍圍攻安慶,是一支圍城,多支打援。

很顯然,打援比圍城更難,也更兇險。

曾國藩和胡林翼最終是如何選將的呢?

兩位湘軍大佬最終決定,由曾國荃負責圍城,由多隆阿負責打援。

說到這大傢伙應該明白了,為什麼說安慶大戰立下最顯赫戰功的是多隆阿。此人在打援惡戰中數次與陳玉成大軍激戰,無論是智,還是勇,陳玉成皆沒討到便宜,始終沒能突破打援防線,和安慶守軍裡應外合。

幾乎可以這麼說,是多隆阿的智戰、血戰最終成就了曾國荃攻克安慶的威名。

曾國藩命運之戰何等精彩!晚清名臣悍將悉數登場,個個超水平發揮

安慶大戰之所以恢弘壯烈,除了戰略意義非比尋常,雙方悍將盡出,戰場外的各種博弈更是驚心動魄,濃雲壓頂。

咸豐十年,東南宏觀戰局可謂是瞬息萬變。

這一年是咸豐的三十大壽,為了博取好兆頭,一開年,江南大營便攻佔了戰略要地江心九洑洲。然後就在朝廷上下一致認為搗穴擒賊就在眼前時,太平天國總理朝政的干王洪仁玕聯合陳玉成、李秀成,又一次祭出了」圍魏救趙「的逆轉大計。

此計直擊咸豐不願丟掉江浙財賦重地的要命心理,李秀成先是率大軍圍攻杭州,待調出江南大營援兵後,一個回馬槍,江南大營便在他和陳玉成的合力圍攻下灰飛煙滅了。

咸豐原以為在而立大壽之年能平定東南,不料看到的卻是自己戰略構想的總破產。

然而對曾國藩而言,咸豐的破產、江南大營的崩潰卻是他堅持己見後的海闊天空,時之大運。這時候,唯有依靠湘軍穩固江山的咸豐再無法藐視曾國藩。

但因為對曾國藩始終存在偏見,已無其他大子可選的咸豐卻依然不想把主持東南的實權授給曾國藩。

就在這個時候,不久被慈禧滅掉的肅順做了件讓清廷銘記的英明大事,他一針見血地對咸豐說:」滿人胡塗不通,不能為國家出力,惟知要錢耳。國家遇大疑難事,非重用漢人不可。「

此話無疑是給清廷帶來短暫中興的關鍵之語,勉強被說服的咸豐最終頒下上諭,賞曾國藩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

但咸豐這個無為短命的帝王實在沒有英明開闊的氣魄,因為偏見,因為對愚見的堅持,在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的同時,他額外又奉送了曾國藩兩樣東西。

一樣是不陰不陽的敲打,他警告曾國藩絕不能師心自用,不聽指揮,擅作主張;另一樣則更像是附件條件,他命令曾國藩,立即撤去安慶之圍,全力救援江南。

有人評價曾國藩之所以能成大事,皆是因為他有常人難及的定力,每臨大事總有排眾意而孤行己見的魄力。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道理說起來稀鬆平常,但真正能在巨大壓力下牢牢握住少數人真理的卻沒有幾個。

因為這不僅需要堅持,而且還需要捨棄,甚至是犧牲。

曾國藩命運之戰何等精彩!晚清名臣悍將悉數登場,個個超水平發揮

曾國藩隨後的所作所為便鮮明地演繹了其中的艱難與殘酷。

為了在咸豐那裡過關,一方面他專門上奏,直陳圍攻安慶的戰略意義,另一方面則擺出了駐節祁門,隨時可以救援江南的姿態,以避免徹底激怒咸豐。

尤其是駐節祁門,這決非曾國藩不尊兵法常識的低級失誤,而是為了大局不破的無奈妥協。

因為這個不得不行的妥協,在後來太平軍圍攻祁門時,置身險境的曾國藩差點被攻殺。

還有更殘酷,更君子難為的。

咸豐十年八月,見援軍始終無法突破多隆阿這一關,陳玉成再施「圍魏救趙」之計,揮師西下,兵鋒直指武漢。

見武漢有失守的危險,身為湖北巡撫的胡林翼急到吐血,一連罵自己是「笨人下棋,死不顧家。」

為保武漢三鎮不失,胡林翼要求調鮑超和多隆阿,暫撤安慶之圍,回救武漢。

這是救自家兄弟,按理曾國藩應該欣然從命,但結果卻相反,曾國藩是咬定青山不鬆口,斷然拒絕了胡林翼所請。

說得嚴重點,為了死圍安慶,曾國藩此舉無異於背信棄義,置胡林翼生死安危於不顧。

好一個為成大事不糾結。

所幸,曾國藩的堅定最終粉碎了陳玉成的詭計,見武漢急攻不下,又未能從安慶外圍調開湘軍,這位一心想救安慶的年輕統帥只好折轉回去,直接救援安慶。

曾國藩命運之戰何等精彩!晚清名臣悍將悉數登場,個個超水平發揮

哪知道,這邊曾國藩剛渡過君子難為的險關,京城又出事了。

咸豐十年八月二十五日深夜,正在祁門的曾國藩收到一封十萬火急的寄諭。

什麼事呢?

此時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一路突進北京,咸豐在倉皇出逃之際,發諭旨命曾國藩火速派鮑超率三千精銳「兼程前進,克日赴京,交勝保調遣。」

這既是勤王之命,也是勝保蠶食湘軍精銳之計。

曾國藩接過這道上諭是又為難又憤怒。

勤王之命不可違,這幾乎是廟堂政治的一條紅線,可一旦從命調走鮑超精銳,安慶勢必撤圍,從而功虧一簣。

怎麼辦?

就在所有人都在糾結該抗命還是該從命的時候,另一位中興名臣出場了。

此人就是曾國藩的門生幕僚,李鴻章。

這一時刻的李鴻章很是高明,他沒有被這道命令局限住,而是很有眼力地看穿了當時的時局,洋人要的是利,而非大清的江山,現如今,恭親王奕訢已經受命與洋人和談,可以想見,予利之事必不會耗時長久,這意味著什麼?和談一成,勤王之命必廢。

既然是這樣,又何必糾結該不該抗命呢?稍用技巧拖上十天半個月,拖到朝廷無需再勤王的時候,難題自然迎刃而解。

此番說法一出,曾國藩豁然開朗,一封意在拖延的復命發出後,一切果然如李鴻章所料。

曾國藩命運之戰何等精彩!晚清名臣悍將悉數登場,個個超水平發揮

經過這一個個豪傑人物的智勇成全,到咸豐十一年七月,安慶城內終於被圍斷糧了。

這意味著決定安慶命運的決戰開始了。

到這裡,最後一位豪傑人物曾國荃終於可以登場了。

由曾國荃領銜的這場大決戰可謂是慘烈之極。

為了打破封鎖,太平軍衝鋒隊在衝鋒時每人背一大捆乾草,衝到湘軍長壕邊就擲草填壕,填滿後就越壕猛衝。

善打狠仗、硬仗的曾國荃吉字營也不含糊,大炮是玩命地轟,上千桿抬槍是一刻不停地放。僅二十二日一天,太平軍就連續猛攻十二次,但苦戰一天一夜,硬是沒能攻破湘軍的壕牆。

據記載,僅在這天夜裡,湘軍就消耗火藥十七萬斤,鉛子五十萬斤——

最終,無數的彈藥和血流成河終於堆出了曾國荃「曾鐵桶」的威名。

安慶被攻破了。

曾氏兄弟贏了波瀾壯闊的命運之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句本 的精彩文章:

民國奇女子:15歲投井,25歲自殺,45歲被判死刑,最終卻活到94歲
為載灃接班,病危慈禧如何權謀布局?步步帝王術,遺囑遭百年誤解

TAG:黑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