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約六成的自殺者對醫生否認輕生意圖,衝動和隱瞞很常見

約六成的自殺者對醫生否認輕生意圖,衝動和隱瞞很常見

約六成的自殺者對醫生否認輕生意圖,衝動和隱瞞很常見

劍橋大學出版社《英國精神病學期刊》3 月刊的一篇論文指出,詢問自殺意圖得到的結果可能與患者最終是否自殺沒有太大關係。

在對 71 篇文獻展開元分析 (meta-analysis ) 後,這項研究發現,有六成死於自殺的人在接受精神科醫生或全科醫生詢問時否認自己有自殺念頭。與此同時,在有自殺傾向的人中,只有 1.7% 死於自殺。

隱瞞在那些沒有接受精神病治療但死於自殺的人中間最為嚴重,有八成在接受全科醫生詢問時沒有報告自殺念頭。

回顧的 71 篇文獻跨度為 1961-2017 年,中位發表日期是 2006 年,涉及超過 460 萬被評定為有自殺意念的人。

論文指出,醫生有時依賴所謂的自殺意念,並把它作為短期自殺風險的關鍵測試,甚至有人認為它應該成為自殺篩查測試的一部分,但研究結果表明,臨床醫生不該因為患者沒有表現出自殺意念而盲目自信,也不要就表現的傾向下絕對判斷。

「總之,詢問自殺意念一直是精神衛生專業人員的核心技能,但這不是因為它能對自殺行為作出有效預測,而是因為表達自殺意念的患者正在就其內心世界和心理困擾(與醫生)進行重要交流。」

論文第一作者、悉尼大學的 Catherine McHugh 表示,「有些人會試圖向醫生隱瞞自己的自殺傾向,要麼是出於羞恥,要麼因為不想被阻止。我們也知道自殺情緒會迅速波動,人們可能在擁有短暫的念頭後,就非常衝動地選擇了自殺。」

此外,研究者還給失去至親的人留下訊息:即使他們早先就知道親人有自殺傾向,死亡風險也很低,而如果他們不知道這一點,也不是他們的錯。

2002 年一項針對中國女性自殺未遂者(88% 的人選擇農藥終結生命)的調查顯示,五分之三的人從有自殺念頭到行動的時間少於兩小時,五分之二的人想了不到 10 分鐘就動手,十分之一的人只猶豫了一分鐘。另一項調查則顯示,1937 年至 1971 年間從美國金門大橋上一躍而下的 515 名自殺未遂者中,94% 的人到了 1978 年還活著。

此前也有不止一項研究指出,80% 左右的自殺者在生前最後一次與醫生交流時否認自己有自殺的想法。

有關藥物、酒精的問題及對生活經歷的了解有助於提高準確性。還有許多自殺研究試圖解決表達準確性的問題。它們基於自殺意圖在表達時是否受意識控制,區分了外顯意識和內隱認知。

而自我報告就是外顯認知的一種測量方式,準確性常受到詬病——在面對各種問卷、量表或問診過程中諸如「最近一周是否想過結束自己的生命」、「輕生的願望程度如何」的直白問題,人的真實想法很容易被有意無意地隱藏起來。

常見的動機包括試圖接近社會期望或讚許、避免尷尬等等。而另一種緣故聽上去甚至有些可悲,即個體其實很難通過內省準確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這就催生了間接測量的內隱測驗,比如對一系列涉及自我、非我以及生、死的詞語排出組合,再通過對不同組合的反應時間來推斷心理想法。

題圖來自 Pexel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Topic:「公地悲劇」概念提出 50 周年,有何新的解讀?
報告說,高收入人群買奢侈品的時候也要多想想了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