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楊早.VS.張豐丨好的家庭關係,不是終身相互容忍

楊早.VS.張豐丨好的家庭關係,不是終身相互容忍


一到全民團圓的過春節,講家庭關係的文字特別多。大家都在爭當懂事的叔叔阿姨,不問小朋友成績,不問單身狗感情,不問投資者收益,不問年輕夫妻孕情……但有些專欄作者就不太懂事,大過年的說些嗆人肺葉子的話,比如

你可以忍受單位領導300天,卻不能忍受自己的父母7天






「不問小朋友成績」,當個懂事的大人


記得之前有過一次討論:「為什麼子女沒法像賣保健品的那樣討父母歡心?」我覺得,這跟「為什麼可以忍受單位領導300天」是一樣的道理。推銷員與客戶,領導與下級,兩者之間都有著顯而易見的

利益與權力關係



這種關係,首先是可以進行精密的成本產出計算,投入多少有多少效益,人人心裡有一桿秤;其次,上位者對下位者並沒有「必須如此」的期望,推銷員沒有送米送油換煤氣的義務,嘴甜舌滑關心備至都是附贈,領導或許喜歡有諂媚跪舔的下屬,但下屬不卑不亢無欲則剛又能說什麼呢?更何況聰明點的領導還是看下屬能力再理性決定自己寬容度的。最後,商業關係,工作關係,實在處不下去,一別兩寬,各生歡喜,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吧?——

正因為沒什麼大不了,雙方心態都容易擺正,反而有可能互諒互讓。



而這些因素,在家庭代際關係中,往往都不太有存在的空間。從出生始,幾十年親密相處,誰能算清楚利弊盈虧?「父母必須不計代價地疼愛我」「子女要聽話孝順」更是文化與習俗共同造成的慣性思維。最後是「退出」,可是退出家庭代際關係需要多大的代價,造成多大的情感創傷,就不用我拿「我有一個朋友」來舉例了吧。



因此家庭代際關係之間的博弈,往往最後落在了一個「忍」字上。

 「唐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祀泰山,路過鄆州,至其宅,問其由。公藝請紙筆,但書百餘『忍』字」。(《舊唐書·孝友傳·張公藝》)

這該算是傳統道德、良序美俗了吧。





張公藝的「百忍堂」「百忍書」流傳至今


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一百年來,中國的家庭關係一直在或急或緩地變動之中。近年則明顯有一股回潮,即主流價值觀強調父母的奉獻、無私與心酸,而隱形譴責子女的反抗、拒絕與疏離。從《常回家看看》《時間到哪兒去了》的長期流行,《弟子規》的全民供奉,到近日《啥是佩奇》的病毒傳銷,這種價值指向儼然成了政治正確。





《常回家看看》,在春晚唱紅的國民歌曲

反正,批評、要求子女一代總是安全的,畢竟從物質到感情,父母的投入是顯形可見的,而子女在這方面的努力,很容易被遮蔽。

物質方面,子女的付出一方面受限於能力(先不討論那些根本沒有意願付出的),一方面也經常無處落腳(「父母不圖子女為家做多大貢獻」);感情方面,如果父母的要求是「孝順聽話」,子女的婚姻、工作、生育都包括在這四個字之內,那麼,子女無法滿足父母的期望,是不是也很正常?



家庭代際關係,應該是人類社會最特殊的關係。因此,家庭代際關係的困境,也是最特殊的困境。想一蹴而就地解決這種困境,就拿另一些常見的人際關係之道,用來仿照與套用,比如辦公室關係、男女關係、商業關係,不是提倡像對待領導那樣對待父母,就是推廣像哄配偶那樣哄父母,要不就是甲方乙方關係,是否見效,人言人殊,不過,這肯定不是一種理想的家庭代際關係。



家庭代際關係之所以特別難搞,或許在於它本身是用十數二十年時間與親密相處,建構起來的模式:未成年子女予取予求,偶爾會被拒絕,但一般不會產生「我沒有資格這麼要求」的自抑心理;而未成年子女的一切思考、選擇、作為,都在父母的嚴密而周全的控制之中。父母有監護權、教育權與決定家庭走向(居住城市、收入來源、生活方式)的權力。子女成年,單門別戶,就是一個權力分割與位置轉換的過程。困境的產生,幾乎是必然的。


從道理來講,自然是子女成年,父母就沒有資助的義務,而子女亦無聽從父母的義務。但是現實之龐雜混亂,有雖成年仍不獨立的子女,而又絕不肯聽話的;也有子女經濟完全獨立然而仍被原生家庭困擾不堪的;更有兩代之間互相干涉交叉傷害的,大家驚惶失措愁一路……

權力與義務被掩蓋在溫情或倫理關係之下,常常是一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忍」大概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可行之道,只是,在哪些方面忍,忍到什麼程度,是強顏歡笑還是冷漠以對,那就是「每一個不幸的家庭都有各自的不幸」,大家心照。





一家人各懷心事的團聚。圖源電影《飲食男女》



我有一位朋友(不是編的)反對我說的「權力關係」。她舉例說,她父親以前不能接受她的政治觀點,一碰就吵,但近年再聽女兒說,就不吭聲了。她一方面覺得這是父親對自己的「尊重」,一方面也感慨這是父親老了,覺得很心酸。


這大概就是

你可以忍受單位領導300天,卻不能忍受自己的父母7天

作者張豐老師觀察到的「強弱的反轉」。將這些例子套進傳統的代際模式去考量,其實也很自然:傳統大家庭中,父母的權威是一直延續的,即使子女成家立室,也不能改變當家人的權力。當家長表現出對下一代的「尊重」,那往往是家長深感力不從心,必須退位傳位之時。不過權力誘惑力之大,這種尊重或傳承往往也流於表面,或是索性變成奪位。前例如乾隆傳位嘉慶,三年太上皇生涯照樣乾綱獨斷,更不要說慈禧的再度垂簾不肯還政;後者如唐高祖明英宗之為太上皇,實同虛位軟禁。



試問那位朋友的父親,他是真心覺得應該尊重女兒的政治觀點,各是其是呢?還是有所顧忌「親情」之不易,才閉口不言呢?




李安《飲食男女》《喜宴》等電影,在對家庭複雜關係的描述成為經典



所以張豐老師提倡的「和解」,恐怕需要分析一下是何種性質的和解。

目下而言,要解決家庭代際關係之困境,我們不外努力做到兩個字:



一個字是「忍」,在單位打疊精神維護辦公室關係,客戶關係,回家打疊更多的精神(老爸老媽沒一手養大你,一眼就能看穿你的心肝脾肺腎),來敷衍與父母的表面和平;父母當然最好懂事一些,萬般怨言可以向老同學老朋友甚至街坊鄰里傾訴,當面即使忍出內傷,也不要出言干涉子女私事。



另一個字就是「

」。父母總會老,總會有力不從心的一天。到時他們想管你,也沒有這份精力了。不過你也習慣了父母對子女的控制,子女的反抗與敷衍,同樣的場景,或許就在你和下一代之間上演,為情感專欄與公號製造話題,製造對「忍」的信仰。一個完美的循環。



如果要擺脫這種循環,無非是要先擺脫傳統的代際模式,從子女未成年開始,就培養「獨立與尊重」的家庭氛圍——以前總有人標榜「民主家庭」,其實以家庭的特殊性,搞成民主政治,既耗費討論成本,又易傷感情,搞不好就成了對子女縱容無度。道理上說,還是

劃分清楚「群己權界」

比較靠譜。鑒於父母在此時期擁有幾乎一切權力,如何形成「獨立與尊重」的家庭氛圍,教會子女學習劃分「家庭」與「自己」的界限,才是

對未來為人父母者的最大挑戰



理想骨感,但總得要有。否則,總是陷於「強父弱子」或「強子弱父」的鐘擺式反覆之中,仍然只是一種互相撕扯的應激反應。好的家庭關係,不是終生強撐硬努的相互忍受,而是互相包容互相支持的最後港灣。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 的精彩文章:

劉擎:2018西方思想年度述評(上篇·時局)
葉兆言 | 收了王氣的南京,搵不了英雄淚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