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原生家庭與童年創傷

原生家庭與童年創傷

我們每個人的性格特點、處事方式、價值觀、心態、愛的能力都源於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一句老話所說:「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的孩子會打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一張白紙,這張白紙進入到了一個家庭系統里,這個系統就像一個染缸一樣,每一張白紙都必須而且是被迫的被這個染缸浸染,在人形成價值觀的前十幾年裡,我們一直被家庭系統浸染著,突然有一天,我們有了獨立意識,我們有了基本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時候,我們才發現,我們的潛意識裡已經被原生家庭重重的烙上了烙印,如果原生家庭的烙印是充滿愛的,那我們就是個陽光,自信,上進,有責任能擔當的人,如果原生家庭的烙印是缺愛的、溺愛的、瞎愛的,那我們的愛的能力、價值觀、心態都會不同程度的出現問題,我們被原生家庭給我們烙上的問題(我們自己的潛意識)支配著。作為父母請你一定記得: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創造一個文化。過去不對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過去好的經驗,要把它傳承下去。你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家庭幸福。

原生家庭與童年創傷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我們成年後所認識到的「問題」 「創傷」 「模式」,大部分都和我們的家庭關係有關。不管我們是二十歲、三十歲、還是五十歲,只要我們曾經遭遇過一些事件,不去療愈與轉化,這些問題就會一直留在我們的心中,給我們的生活造成影響。每個人的童年都會有很多經歷,但這些經歷卻不見得都是美好的。父母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小小的挫折,都有可能在幼小的心靈上刻下傷痕。心理學認為,人在早期所經受的一些刺激會形成不同的心理陰影,對人的一生產生不可預想的影響。心理學家整理了100件可能會造成童年陰影的事件:

原生家庭與童年創傷

1. 父母經常吵架,擔心他們離婚

2. 一直認為父母是完美的,卻發現他們有不良行為

3. 父母離異

4. 家庭成員之間感情不和或意見總不一致

5. 被寄養在別人家裡

6. 生活在單親家庭里

7. 生活在重組家庭里

8. 半夜醒來爸爸媽媽不見了

9. 得不到父母的照顧

10. 父母不孝敬老人

11. 家中頻繁更換保姆或直接照顧孩子的人

12. 父母或較親近的人患了較重的病

13. 父母或較親近的人突發意外

14. 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

15. 沒有心理準備的親子分離

16. 父母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悲觀消極情緒

17. 頻繁搬家

18. 沒有與孩子溝通就轉園

19. 受父母打罵、體罰、毆打

20. 被大人強迫吃東西或喝水

21. 家人當著自己的面,對他人說自己「不聰明」等話

22. 被大人戲弄

23. 被大人用各種理由欺騙

24. 做錯事被大人辱罵

25. 提出的問題讓大人感到煩躁或者譏笑

26. 給孩子設立過多的禁區

27. 哭的時候被強行禁止

28. 被父母當作出氣筒

29. 經常被大人恐嚇

30. 被當眾嚴厲的批評

31. 自己的興趣總是被大人壓制

32. 父母總拿孩子短處與別人的長處比較

33. 父母經常當著自己的面,和他人議論自己

34. 無論怎樣努力也不能得到父母的認可

35. 經常感受大人惡劣的體態語言,如:沒有好臉色等

36. 被父母強迫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

37. 父母總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

38. 父母給買的東西都不是孩子喜歡的

39. 被父母強迫按照他們的意願裝扮

40. 從小被錯位養育

41. 有獨立呆在黑暗地方的經歷

42. 聽過非常可怕的故事

43. 看到暴力、血腥、恐怖的鏡頭

44. 受到同齡或大孩子的欺負

45. 獨自聽到過怪聲、恐怖的聲音

46. 做噩夢

47. 有過長時間在陌生地方獨處的經歷

48. 看牙醫或打針

49. 被驚嚇過

50. 遭受過性侵犯

51. 犯錯誤被當場抓住懲罰

52. 走丟過

53. 當眾出醜

54. 把父母珍愛或別人的東西摔碎了

55. 心愛的玩具找不到了

56. 挨餓

57. 生過一場大病,有痛苦的治療經歷

58. 被人毆打過

59. 遇到過壞人劫持

60. 受到大孩子的威脅或恐嚇

61. 被拐賣過

62. 總是睡不夠覺

63. 遭遇精神病人

64. 被某類公務人員(如警察)嚇唬過

65. 在浴盆或泳池嗆水

66. 異物卡住喉嚨或進入耳朵

67. 受到動物的攻擊、

68. 被放在高處

69. 被燙傷過

70. 觸電

71. 穿很緊的衣物或鞋子

72. 受過很嚴重的傷

73. 因貪食某種食物而生病

74. 被人冤枉或遭到不公平的待遇

75. 被人說不漂亮、不可愛

76. 被人嘲笑「長的胖」等

77. 被別人說「這麼笨」等

78. 自我感覺好,但總不被別人承認

79. 得不到老師的寵愛,什麼「好事」都輪不到

80. 和小朋友在一起總是不如別人

81. 家庭經濟拮据,經常被小朋友嘲笑穿戴

82. 小朋友嘲笑自己的父母

83. 向別人求助時遭到拒絕

84. 因某種生理缺陷而被人侮辱、嘲笑

85. 小朋友總是不和自己玩

86. 和小朋友一起玩總受到排擠

87. 物質慾望得不到滿足,別人有的東西自己總是沒有

88. 家人或老師偏心

89. 和最好的「朋友」決裂

90. 家人或老師辜負了自己的信任

91. 尿床被別人知道了

92. 幼兒園裡有一個總跟自己「過不去」的老師

93. 在一次重要比賽中輸了

94. 有親人突然離世

95. 看到別人家裡有親人離世

96. 家中有人犯罪

97. 目睹交通事故等

98. 家裡的寵物意外丟失或死亡

99. 動畫片里的寶貝喜愛的人物死了

100. 目睹宰殺動物

原生家庭與童年創傷

我們可以參考以上100個事件,去回憶自己經歷這些事件時內心的感受。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其中第8項:半夜醒來發現爸爸媽媽不見了。這樣的孩子長大就有可能非常沒有安全感,在親密關係里總是害怕被拋棄、被丟下。然而越是這樣害怕,就越可能遭遇這樣的事件。14項: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這樣的孩子長大就有可能會很自卑,覺得自己不值得任何人喜歡。在工作,關係里經常表現的很退縮。

原生家庭與童年創傷

當我們作為一個孩子時,還沒有成長到學會處理情緒、療愈創傷,我們對身邊發生的一切都毫無抵抗能力,一些在成年人看來微不足道的突發事件,就有可能對我們造成傷害。而且通常,我們自己是感知不到的。一些孩子長大後甚至會因此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患上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如恐高、抑鬱症、焦慮症等。當我們作為一個成年人時,所有我們不願意療愈和面對的,都會複製給我們的孩子。我們將孩子作為天然的撒氣筒,天然的教訓對象,覺得這些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也是這樣過來的。我們將心中所壓抑的,所遭受的經歷在孩子們身上重演。我們總是會不經意的發現,我們對待自己孩子的方式和樣子,像極了我們的父母。如果我們已經長大成人,沒有為人父母,那麼我就需要清楚的看見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一些經歷,找到其中根源進行自我修復和療愈。以獲得一個身心健康的人生。如果我們已經為人父母,就需要明白我們的言語、行為有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將傷害的因從自己身上停止。讓孩子成為一個更少心靈傷害的人。

最近的一項研究也證明了這個觀點,根據調查研究的結果顯示:父母經常吵架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大於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比例分別是33%、31%。原因是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孩子長期目睹父母爭吵,父母間相互敵意、貶低對方,都會使孩子產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懷疑、困惑等消極情緒,以後很可能造成孩子人際關係障礙,難以與別人建立信任關係,影響孩子的一生幸福。原生家庭應該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

原生家庭與童年創傷

一、尊重和信任。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夫妻之間、與孩子之間)是互相尊重、信任的關係。家庭中不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大家都有發言權,大家都尊重和認同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任何人無權決定別人應該做什麼,大家要彼此信任,有問題當面提出,不要互相猜疑。家庭中不刻意樹立某個人的權威,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尊嚴,也會自覺維護別人的自尊。

二、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其中有兩個含義:一是個人要為自己做的事負責,不推卸、逃避責任,敢於自己承擔責任。二是不為別人做的事情承擔責任,尤其是為配偶和子女。這樣做表面上看似不通人情,實際上對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大有益處,會促進配偶和子女的獨立成長和自我完善。

三、寬容的心態。寬容是種美德。世間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得到不同的觀念,更何況是在家庭中,家裡是情多理少的地方,所以說如果不是什麼原則性、大是大非的問題(這些問題並非太多),就沒有必要非要掙出孰是孰非。聽說,有的夫妻為擠牙膏是從上面擠還是從下面擠吵得不亦樂乎。聽者可笑吧,可您想過沒有,有多少夫妻吵架不是因為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呢!日積月累,許多小事就逐步發展成為夫妻關係緊張的死結,嚴重影響到婚姻的質量。

四、論事不論人。就算您再寬容也會與別人發生矛盾,除非您是泥人可以隨便捏。怎麼辦?原則有二,一是不怕,不逃避,勇敢面對;二是就事論事。比如和家人在某事上有意見,那好咱們就在此時、此地解決,不要帶著個人情緒和成見,別老想以前他(她)犯過什麼錯,現在又如何如何……,因為那樣只會是激化矛盾,使衝突加劇,不利於解決問題。我認為應本著開放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才會對別人的看法不固守僵化,才能做到論事不論人。

五、真心讚賞別人。每個人的內心都渴望被人欣賞、接納,善於稱讚、表揚別人的人,是受歡迎的人。尤其是發自真心的讚賞,在給別人帶去快樂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融洽的人際氛圍。

六、善於表達自己。要學會清楚明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不要讓別人去猜測、揣摩你的意思。只有清晰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別人才有可能理解你、支持你。在家庭里,要注重培養大家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不僅有利於家庭的人際溝通,更有助於培養家人的社會交往能力。

七、真實的自我。其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二是從內心深處接納真實的、現實中的我。接受自我的人,是自信的人。不要為迎合別人而改變自己,因為那樣做的結果會壓抑自己的本性,長久下去會感到迷失自我,勢必影響心理健康。順便說一句,也不要刻意去改變別人,那是勞而無功的,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別人。

八、每個家庭成員要樹立自我完善的觀念。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也不存在完美無缺的孩子。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儘可能地、不斷地完善自我,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熟、壯大。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它值得我們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認真思考自己的原生家庭到底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影響,特別是如何避免我們的孩子繼續受到不良影響的侵蝕,請為我們的未來—孩子們創造一個快樂、健康的原生家庭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極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積極家庭教育 引導父母走出焦慮
看看人家是怎麼帶娃的!

TAG:積極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