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流浪地球》:理性之光、理性之美與理性之歌

《流浪地球》:理性之光、理性之美與理性之歌

看完電影《流浪地球》非常激動,真心希望這部電影能夠大賣特賣。儘管影片本身有著諸多瑕疵,但整個觀影過程中大家都對影片營造的那樣一種末日拯救的氣氛肅然起敬。一部電影能做到這一點就足夠了。往小了說,這是中國電影的一股清流;往大了說,在2019年春節,被這部電影掃過的神州大地,或許會變得更加理性、更加清澈、更加秩序、更加文明。

《流浪地球》海報

理性之光,及可行性障礙之群體智慧

小說《流浪地球》是劉慈欣2000年發表在《科幻世界》上的一個中篇。相比《三體》三部曲,《流浪地球》可以說是一個微縮版的《三體》。兩部作品都充分展現了大劉那魔鬼般理性到瘋狂的想像力。在《三體》裡面,人類為了對抗黑暗森林法則,制定了面壁計劃、階梯計劃、掩體計劃等;而在《流浪地球》裡面,人類為了對抗太陽衰老,建造行星發動機把整個地球搬離太陽系。

《流浪地球》劇照

好的硬科幻作品,其美感有如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由此進行推理演繹。《流浪地球》相應的公設是太陽在一百年內衰老這一併不靠譜的假設。事實上,太陽的核聚變還可以維持五十億年。推理演繹的出發點靠不靠譜,並不影響推理演繹本身的美感。「流浪地球」計劃的第一步,是地球成立聯合政府,並建造行星發動機。

以目前人類文明的發展程度來說,這兩件事似乎都是不可能的。成立一個全球性的政府,這個腦洞並不是始自小說《流浪地球》,至少當年愛因斯坦就曾經構想並為之奮鬥過。然而很遺憾,我們人類是一個個體智慧很高而群體智慧偏低的物種。

假設現在科學家真的已經百分百確定太陽會在一百年後燒光,地球上的各個國家能夠放棄一切恩怨和一切壁壘融為一體嗎?我個人認為可能性微乎其微。類比一下,我們現在已經百分百確定二氧化碳排放過多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但各國在節能減排問題上達成一致了嗎?類似的例子多的是。

對比一下更能凸顯出大劉小說的美感。在大劉的作品裡,首先必須假定有更高一級的群體智慧的存在。而為了讓這樣一種群體智慧的理性之光得以綻放,就必須營造一個末日氛圍。這是大劉小說的一貫伎倆。在我看來,真正讓大劉小說迷人的,或者真正讓大劉作為創作者為之著迷的,不是人類文明的末日,而是被文明末日倒逼出來的那份更高一級的集體理性。

理性之美,及可行性障礙之宏偉工程

「流浪地球」計劃的第一步是成立一個以延續人類文明為最高目標的聯合政府,第二步是制定一個需要耗費一百代人的千年計劃,建造行星發動機,先利用發動機進行制動,讓地球逐漸停止自轉,然後再利用發動機加速,把地球推離原來的軌道,離開太陽系奔向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半人馬座阿爾法星,距離太陽4.2光年)。

在這裡大劉把他那魔鬼般的想像力先一點一點落實到計算層面。在我看來,這恰恰是小說《流浪地球》最具魅力的部分,也恰恰是電影《流浪地球》最缺失的部分。

一般認為,史上第一部科幻電影是梅里愛的《月球旅行記》(1902),這部短到只有十多分鐘的短片,居然改編自兩位科幻小說鼻祖的三部代表作品,它們分別是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環繞月球》和H·G·威爾斯的《最先登上月球的人》。就小說來說,《最先登上月球的人》較軟,假想某位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反重力物質,靠著它上了月球,遇到了打算進攻地球的月球人;而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則充分展現出硬科幻的魅力。倘若把整本書的故事情節壓縮掉,剩下的東西便如同一道嚴格計算的高中物理題。書中的科學家們嚴格按照牛頓力學的計算公式,計算出了建造一門多重、炮管多長的大炮,可以把裝了人的炮彈從地球打到月球上去。這便是硬科幻的魅力——當然用大炮發射人這事並不靠譜——而這些往往是電影不容易表現的。《從地球到月球》裡面最具魅力的這部分內容在電影《月球旅行記》裡面便沒能表現出來。同樣,小說《流浪地球》裡面最具魅力的部分,建造行星發動機、給地球剎車讓它停止自轉等細節,在電影裡面同樣表現的不夠。

《月球旅行記》海報

與此同時,這也是硬科幻的讀者門檻。一般來說,想要讀懂這類作品,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包括中學物理知識,以及一些科普層面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倘若不知道量子力學裡的概率雲,估計沒辦法讀懂大劉的《球狀閃電》;倘若不知道相對論里的時間效應,估計沒辦法讀懂《三體》里的很多情節。同樣的,倘若不懂牛頓力學,估計沒辦法領略小說《流浪地球》的真正美感。在小說裡面,大劉不僅想像了行星發動機這麼個東西,而且嚴格計算了行星發動機的運行功率,以及它們對地球產生的影響。比如在「剎車時代」需要花多少年的時間讓地球自轉變慢直到停止,對於地球上的人來說生活會有哪些變化等。這些精妙的細節在電影里都沒能充分展現出來。

即便是行星發動機計算設計都毫無問題,在現實世界裡同樣還有一個施工建造的問題。同樣的,以目前人類文明的發展水平來說,我不相信我們有能力建造出這樣的東西。螞蟻或者蜜蜂這類有群體智慧的動物或許適合建造這樣的宏偉工程。

圖為《流浪地球》幕後製作特輯截圖

現實世界裡做不到的,大劉憑藉小說做到了,《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憑藉電影做到了。大劉以文字讓我們領略到了理性之美;電影《流浪地球》以影像讓我們領略到了理性之美。

理性之歌,還是感性關照?說說燃燒木星這一腦洞

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外星人入侵地球,從北極著陸,人類軍隊節節敗退,迫不得已決定實行焦土抗戰,後撤的同時,一個按鈕按下把北半球所有城市全部摧毀。點火的軍官悲壯的說,今夜,整個地球將在宇宙中燃燒。這個夢之所以讓我著迷,是因為它展現出了一種理性的悲歌。

電影《流浪地球》真正讓我開始喜歡的地方,是空間站里電腦莫斯告訴吳京的事實真相。原來,電腦早已推演出地球會被木星摧毀,之前的拯救計劃完全無用,只有讓空間站離開地球獨自飛走,人類文明的延續才有一線希望。我猜,這個腦洞一定是大劉做編劇的時候新開的。就電影來說,在這個情節出現之前的敘事,其實都很不劉慈欣。

《流浪地球》劇照

就故事來說,電影似乎是小說的一個續篇。如前所述,小說的著眼點在於怎樣建造行星發動機,以及怎樣一步一步的讓地球脫離軌道踏上尋找新太陽之路;而電影開場很快便進入了地球已經開始流浪之旅的篇章,之後花大段的篇幅講述這群人拯救杭州發動機失敗,然後準備去拯救赤道發動機。中間各種的煽情段落始終感覺不到原著的氣質,而吳京斗空間站電腦莫斯的情節,怎麼看都像是在模仿《2001太空漫遊》。甚至在情節上,《2001太空漫遊》里的電腦HAL也是在奔向木星的時候想要當逃兵。

直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刻,我才真正喜歡上這部電影。原來從一開始,這個重啟地球發動機拯救地球的計劃就是白費力氣。聯合政府果然是把延續人類文明當作了最高目標,這得有多理性又有多冷酷,才會制定出這樣的計劃——讓地球上的所有人在徒勞中送命,讓空間站離開地球繼續人類文明的延續計劃。

但是,作為一部電影,真的敢這麼玩嗎?對於人類文明的延續來說,當然是理性選擇最重要,即便奏響的不是理性的凱歌而是理性的悲歌。但對於一部想要讓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電影來說,製造情感共鳴以及大團圓的happy ending似乎都是最佳選擇罷。於是有了電影后半小時的燃燒木星計劃。

《流浪地球》劇照

坦白來說,這是一個完全不靠譜的作死計劃。建造行星發動機,至少還可以進行反覆論證和嚴格計算,所有東西都可以被量化。而燃燒木星計劃,讓木星的氫氣和被木星吸過去的地球上的氧氣發生反應,利用燃燒產生的衝擊波把地球推開?這是一個完全不可控的做法,誰也不知道這樣做了之後地球會怎麼樣。也許沒用,也許地球被衝擊波撞碎,也許地球沒事地球上的人全被撞死……在好萊塢的科幻電影里,比這更不靠譜的拯救地球計劃多了去了。在《絕世天劫》(1998)裡面是炸小行星,在《地心末日》(2004)裡面是用核彈炸地心讓它繼續轉起來……

這裡我似乎看到兩個劉慈欣在打架。

《流浪地球》劇照

片尾,不是聯合政府放棄了空間站選擇了希望,而是電影需要給觀眾製造一個希望,讓燃燒木星這個已經被電腦計算過成功概率為零的計劃成功,這樣才能把觀眾的情感關照到位。在這一點上,電影《流浪地球》似乎有點像多年以前的《火星任務》(2000),既想要做到理性周密科學嚴謹,又想要照顧到觀眾的感性體驗。而這兩樣東西往往是會發生衝突的,能把這兩樣東西都做到足夠好,太難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