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恭祝彌勒聖誕丨佛教中國化的見證:彌勒造像的歷史演變

恭祝彌勒聖誕丨佛教中國化的見證:彌勒造像的歷史演變



天冠彌勒菩薩



2019年正月初一,彌勒菩薩聖誕,海城大悲寺僧人舉行交供儀式

2019年2月5日,己亥年正月初一,是彌勒菩薩聖誕。

彌勒(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為菩薩姓氏,意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葯,阿逸多為菩薩名。因歷劫多修慈心,多入慈定,初發心時即不食肉,故稱彌勒菩薩為慈氏。


正月初一,海城大悲寺內彌勒菩薩前大供

【彌勒菩薩簡介】

彌勒菩薩生於古印度婆羅門之家,後追隨釋迦牟尼佛出家,在世尊涅槃前先行入滅,生於兜率天內院,為一生補處菩薩。為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五十六億萬歲後,人壽八萬歲時,於此娑婆世界降生成佛,為賢劫第五尊佛。

據《佛說彌勒下生經》《佛說彌勒來時經》等經典記載,未來,彌勒菩薩將在由儴佉國王統治的翅頭末城中,降生於大臣修梵摩家,出家後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無上正等正覺,分三會說法,化度無量眾生,經歷一如釋迦牟尼佛,因此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

【彌勒造像的演變】

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後,早期的彌勒造像均為印度式的「天冠彌勒」——菩薩頭戴天冠,有的身披瓔珞等飾物,造像的姿勢基本採取交腳坐式,有的造型為說法相,有的以手支頤,作思維狀。


彌勒菩薩思維像

北魏時期,彌勒造像主要有兩種:一為菩薩裝,頭戴天冠,坐姿為交腳式,呈說法相或思維相;另一為佛裝,頭梳髮髻,多為站姿式或交腳坐姿,施轉法輪印或無畏印。


敦煌莫高窟第275窟彌勒菩薩像

隋唐後,隨著整個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進一步融合,彌勒菩薩的形象開始逐步中國化,出現了以布袋和尚為形象的彌勒造像。

布袋和尚真名契此,號長汀子,是唐末至五代後梁時期明州奉化(現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僧人。他身形圓潤、笑口常開,坦胸露腹,手持布袋,隨處安卧,且幽默風趣、聰明智慧、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

契此和尚圓寂前留下偈頌:「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被認為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因他生於正月初一,後世便將這一天定為彌勒菩薩聖誕。

此後,彌勒菩薩造像開始以契此和尚為原型,被塑成福大量大、包容豁達的慈愛形像,常被稱為笑佛、歡喜佛、大肚彌勒佛。

有一著名對聯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彌勒菩薩的寬廣胸懷和樂觀態度:「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大肚彌勒的造型一直流行至今,成為中華民族樂觀包容精神的象徵之一。


大悲寺僧眾於彌勒菩薩聖誕日交供

彌勒菩薩聖誕日佛前大供

隨著漢傳佛教在東亞各地傳播,大肚彌勒造像常見於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地,其塑像常被漢傳佛教寺院安置於天王殿中,寓意為寺院以彌勒菩薩慈悲喜舍的心態接引眾生,並逐漸成為定製。

從天冠彌勒到大肚彌勒,彌勒菩薩的造型演變史,正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華傳統文化徹底融合的縮影和例證,也成為了全球漢字文化圈民俗及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月初一,大悲寺住持和尚過齋,桌前所供為漢傳佛教寺院齋堂通行供養的彌勒菩薩像

值此彌勒菩薩聖誕之際,祝願一切眾生都擁有彌勒菩薩包容樂觀的精神: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

開口常笑,笑古笑今,世事付之一笑。


註:文章部分配圖及文字源自網路資料


更多內容,請查看歷史消息或

下載溯源佛教App。


溯源App | 長按識別,掃碼下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溯源佛教網 的精彩文章:

TAG:溯源佛教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