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她以坐著的方式站了起來

她以坐著的方式站了起來





轉自:感受不同


密西根民主黨人康葉斯(Mr. Conyers)說:只有少數人能以他們的行為改變歷史,而帕克斯是其中的一個。因為她有勇氣為自己的信念、面對屈辱說出了別人都沒有敢說的「不 」。  



01



1913年2月4日,羅莎·帕克斯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塔斯基吉(Tuskegee, Alabama,名為羅莎·路易絲·麥考利(Rosa Louise McCauley)。雙親名為詹姆斯·麥考利和李奧娜·愛德華茲,分別是木匠和老師,她有美國黑人切羅基-克里克裔和蘇格蘭-愛爾蘭裔的血統。羅莎·帕克斯的祖母是蘇格蘭-愛爾蘭人。

年幼時,羅莎·帕克斯罹患慢性扁桃腺炎,深受身體狀況所苦。當父母分居時,她和母親一起搬到Pine Level,恰好在亞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外圍。在農場和外祖父母、母親、與弟弟Sylvester住在一起,並在那裡長大,後來在非裔的循道宗新教聖公會開始她的終身會員身份。

十一歲前,她的母親讓她在家自學。此後,她進入蒙哥馬利的女子工業學校,上學術與職業的課程。帕克斯繼續到一所由亞拉巴馬州黑人教師大學創立的提供中等教育的實驗學校,但為了照顧她的祖母,其後是她的母親,在她們雙雙病倒後,她不得不退學。


02



1955年12月1日,時年42歲當裁縫的帕克斯與另外三位同伴一起下班回家,車上很擠,汽車司機要求她與另外三位同伴讓座,沒有人動;後來一位白人乘客要求她們讓座,她的三個同伴讓了,但她還是繼續坐著。然後上來了一位警察,在簡單對話後將其逮捕。當時,整個美國南方在公共汽車、飯店等公共場合仍實行種族隔離制度。按規定,在公共汽車上黑人必須要給白人讓座。在那一段帕克斯與司機的簡單對話中,她只是說了幾個字:當司機要她讓坐時她說:「不」;當有人要逮捕她時,她說:「你可以這麼做」。司機要求黑人給白人讓座。

這無關「尊老愛幼」的美德。在美國內戰後種族隔離依然盛行的美國南方,法律明確規定黑人與白人在公車、餐館等公共場所內需分隔,且黑人必須給白人讓座。在北方,法律認可的種族歧視也使黑人被許多行業和社區拒之門外。

帕克斯被捕事件意外地造成了美國歷史上一場驚天動地的人權運動。帕克斯被捕後,很快被一位黑人領袖保釋了出來。


第二天,當地黑人領袖召開會議,在了解到蒙哥馬利的公共汽車公司嚴重依賴黑人乘客之後,他們決定從12月5日開始抵制所有的公共汽車。發生在1955年冬天的這一事件也讓一個叫做馬丁.路德·金的26歲的黑人成為了人權領袖,當時他正是蒙物哥馬利萊克斯特洗禮教堂(Dexter Avenue Baptist Church in Montgomery)的一新到的牧師。他領導人們開始了長達381天的抵制公共汽車行動。在這場運動中,蒙哥馬利市 5萬黑人團結一致,寧願步行、搭便車、騎自行車甚至騎驢出行,就是不坐公共汽車。 


03

馬丁 ·路德 ·金在他 1958年的一本書里他寫道:帕克斯 被逮捕是事件的催化劑而不是直接的原因。事件的原因深藏於長期以來不公正的司法中。其實就在1954年,同樣有一個普通的家庭,通過自己的行為改變了美國的歷史。  

琳達 .布朗 (Linda Brown) 是一個 8歲的黑人兒童,正在上三年級,她不得不步行1.5公里繞過火車調車場去堪薩斯州托皮卡市 (Topeka, Kansas) 的黑人小學去上學,而她周圍的白人朋友們的公立學校卻只離家有7條街遠。托皮卡市的學校體系就是按照不同種族而分開的。按照「隔離但平等」的原則,這種體系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合法的。琳達的父母向聯邦地方法院起訴被駁回。隨後,布朗夫婦同另外一些家庭向美國最高法院上訴。  

最高法院一致裁定推翻對當年普萊西訴佛格森案的裁決。這一裁定是由首席法官厄爾.沃倫 (Earl Warren) 陳述的。這就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布朗訴教育委員會 (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1954) 案的裁決,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意義最重大的裁決。它對黑人和白人是否能夠一起或分開接受教育的問題作出了最終裁決,推翻了1896年普萊西訴佛格森 (Plessy v. Ferguson) 一案包含「隔離但平等」的裁定。因為:不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在管轄範圍內,也不得拒絕給予任何人以平等法律保護。(美國憲法第14修正案第1款)  

1963年,馬丁 ·路德 ·金站在華盛頓,發表了他最出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 當年有25萬多人在場聆聽了演講並進行了電視轉播。

那次的遊行是為了爭取工作和權利,時間則是在種族關係緊張的年代。帕克斯和馬丁 ·路德 ·金的事迹鼓舞了其他地區,使得民權運動迅速蔓延,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美國政府在1964年通過了著名的《民權法案》,取消了公共場所的種族隔離政策。1956年11月13日,美國最高法院最終裁定蒙哥馬利的種族隔離法違反憲法,這場席捲全國的抵制運動終於獲得勝利。  

1996年,帕克斯被柯林頓授予「總統自由勳章」,以獎勵她為美國人民的生活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1999年,美國國會議員、民權領袖及各界代表近千人齊集國會山,將代表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的「國會金質獎章」授予帕克斯,大家一致稱帕克斯為「美國自由精神的典範 」。 


    

 2000年11月,帕克斯圖書館和博物館在蒙哥馬利市落成,在博物館中,人們可以看到一輛1955年時候的公共汽車,並聽到帕克斯當年在車上同司機的對話,宛如重新回到了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 

30年後,她追憶當年:「我被捕的時候沒想到會變成這樣。那只是很平常的一天,只是因為廣大民眾的加入,才使它意義非凡。」

2005年當地時間 10月24日晚,作為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之母、92歲高齡的羅莎·帕克斯女士在底特律的家中安詳辭世。30日遺體就被運到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大廈,安放在大廳中供全美民眾瞻仰。

在正式對公眾開放前,美國總統布希偕夫人,國會參、眾兩院領袖和眾多議員在大廳內舉行了內部瞻仰儀式。布希在29日發布命令,宣布11月2日帕克斯舉行葬禮那天,美國全國政府機構、駐外機構、軍事基地、海軍艦船等全部降半旗誌哀。

美國數千民眾一起參加了安放儀式,參議院牧師率領大家為她祈禱,專程趕來的一個大學合唱團,現場高唱愛國歌曲《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她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得遺體被安放在國會供民眾瞻仰的殊榮的女性。


當天,國會大廈外聚集著近萬名來自全美各地的仰慕者,許多人舉著標語,只有簡單的一句話:「謝謝你,羅莎·帕克斯」。

美國的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六十年代形塑出來的。帕克斯也因此被美國國會命名為「民權之母」。

美國國務卿賴斯在追悼儀式上說的一句話最有代表意義:「沒有帕克斯,我就不可能今天以國務卿的身份站在這裡。」同時,帕克斯也深受白人民眾熱愛,因為她為黑人爭取權利的運動同時塑造了美國的社會正義與公正精神,為美國人民爭取到了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

2013年2月28日電據外電報道,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先驅羅莎?帕克斯的銅像雕塑揭幕儀式27日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舉行。總統奧巴馬和國會領導人出席儀式,這是美國國會首次將一尊完整的非洲裔婦女塑像放在國會大廈的塑像大廳中。


奧巴馬說,「帕克斯的一生充滿尊嚴和優雅」,她在一個特殊的時刻改變了美國和整個世界。奧巴馬錶示,把帕克斯的塑像安置在國會大廈中,表明了她在美國歷史締造者中的位置。

帕克斯的尊榮來自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一個人可以改變一個世界。

「沒有想像,人會衰竭,沒有勇氣和激勵,自由與和平的夢想會枯死。」帕克斯是一位「如此寧靜、如此清澈」的弱女子,但即使到了晚年,她仍有堅定的信念:「只要還存在失業、戰爭、犯罪和人與人性的矛盾,我們就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它需要我們一起奮鬥。」是的, 50年過去了,帕克斯的夢想也許還遠遠沒有完成,林肯紀念堂的台階上,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的》的聲音仍然在呼喚:   

「朋友們,今天我要對你們說,儘管眼下困難重重,但我依然懷有一個夢。這個夢深深植根於美國夢之中。 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將會奮起,實現其立國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有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聲明 / 圖文源於網路,如涉侵權請聯繫責編處理


責編 / 飛越




夜讀《南渡北歸》,如乘坐一輛老舊但真實的時光穿梭列車,搖晃著前往那只有黑與白交替的時代,期間一個個靈秀的面龐,熟悉的名字,紛紛從我身邊穿梭而過,給我講述著他們的傲慢與狗苟。

01


 曾家的命運:是宿命還是因果 



曾家是指曾國藩及其兄弟和他們的後裔。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其《曾文正公家書》不知影響了多少國人。

毛青年時期,潛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的結論。

這個家族,一輩子最講究持家報國,思想多延及子孫後代。

49年後,曾氏家族兩個熠熠閃光的人物曾昭掄與曾昭燏兄妹倆留在了大陸。

曾昭燏是中國著名的考古學家,1947年任「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代理主任。

昭燏留下了,本來是認為如日中天的考古事業還是在這裡,是想為建設貢獻一份力量的。

哪曾想到,因其顯赫的家世,昭燏生活和事業屢屢受到牽連。

1951年,大舉清理階級隊伍時,按上級組織部門要求,昭燏仿李秀成兵敗被俘所寫的《李秀成供詞》,寫數萬字供狀式《自傳》。


左起:吳金鼎、王介忱、高去尋、馮漢驥、曾昭燏、李濟、夏鼐、陳明達

不過,我實在想不通,她究竟為何如此做法。

這是被逼而降還是心悅誠服?

一個知識分子,大家之後,如此行事,我很難理解。

1957年反右,曾昭燏又屢屢被要求對自己的思想與經歷進行深挖彙報。

這時已不斷有人對她的家庭出身,對她的曾祖爺爺輩平定太平天國,對她與傅斯年的關係開始夾槍夾棒的抨擊。

62年,四清和五反運動開始,「反革命歷史家庭」這個定性讓曾昭燏始終感覺利劍在喉,戰戰兢兢。

至64年12月,國內氣候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屢遭點名批判的曾昭燏經不住這巨大的壓力,於南京靈谷塔跳塔身亡。

我相信,曾昭燏死前已心如草灰,心境頗似曾國藩晚年

「心力交萃,但求速死」。

其跳樓前逗留沉思,想必各種想法交替出現,生死矛盾鬥爭不休。

但其信仰已死,生無可戀。往細處推測,先是其信仰徹底破滅,其理想早已如美麗的肥皂泡般在心中破滅,其前途命運也已是黑暗一片。

繼而其少年時期所受的基督教對其的影響也完全失去,在這個社會,她看得到自己的懺悔,卻看不到社會的愛,寬恕和信義。

對基督信仰的失去,使其自殺的想法沒有了牽絆。

最終,我覺得對其死影響至深的還有佛、俗二道。在佛,她希望此一死,能夠輪迴。

如有此輪迴,她決不會再選擇留在當時這種環境的大陸。選擇在靈谷塔自殺即為其想法的隱證。

在俗,即因其家教,如果這也算一種信仰的話。

她認為,再活下去,決不可能為家族增加任何光彩,而徒增家族之侮辱。故其決然一跳,決然赴死。

這是1949年後,曾家留在大陸的後人第一位自殺者。

02

曾昭掄,曾昭燏的二哥,著名化學家,是中國最早參與原子彈研究的少數幾個人之一。49年後曾任教育部副部長。

曾昭掄的夫人俞大絪,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其哥哥俞大維,曾任台灣防務部門負責人。

1966年8月,俞大絪被紅衛兵剝除上衣,用皮帶死命抽打,俞教授悲憤難抑,是夜仰藥自盡,時年60歲。

50年代,她曾經受命向台灣喊話,對她哥哥做統戰工作。當時還在北大燕東園的草坪上照了她家人的照片,要送到台灣去。

沒有想到,此後她自己卻在此處受到野蠻攻擊凌辱又服毒自殺在這裡。

這是俞家第一位自殺者。

曾昭掄1957年被劃成「右派份子」,然後被分配到武漢大學進行改造。

66年8月,當他的妻子因被斗而自殺時,他不住在北京。曾昭掄請假回家料理妻子後事,但未被批准。

曾昭掄以頭拱地,面北而泣,直至淚盡泣血,昏死過去。67年12月,曾昭掄在精神苦痛,病魔摧殘和殘酷批鬥下死去,時年68歲。

曾昭掄死後無人收斂,任其在床上慢慢變質。幸有一侄子來探望叔父,才將其拉到火葬場火化,而後將其骨灰撒入長江,隨水漂去。

1969年,曾昭燏的二妹,林巧稚的高徒,曾任北京第三醫院院長兼北京市衛生學校校長的曾昭懿,因家庭出身被紅衛兵批鬥,後被關押在宿舍反思。

因門被從外面鎖死,造反派又忙於批鬥別的牛鬼蛇神,曾昭懿被活活餓死於宿舍中。

至此,曾、俞兩家,一斗死,一餓死,兩自殺,曾家當時最閃亮的兩顆星星接連墜落,慘極,痛極!

我不明白的是,1948年曾昭掄與俞大絪自美國回國途中,轉至香港時,曾給其在美國的弟子王瑞駪發函,讓其留美勿回。

為何他們自己就拒絕了俞大維在台灣給他留的職位,而堅決回到大陸呢?這是命運嗎?是曾家的命運嗎?

03


 傅斯年與穆旦:


無名的野花在頭上開滿 


 


傅斯年是山東聊城人。

五四運動時,他是學生遊行的總指揮。

1920年去英國和德國留學,1926年歸國後,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後創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古史研究和文獻整理方面貢獻頗豐。

他主持安陽的考古發掘將中國考古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為殷商史和甲骨文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古代中國和中國文化研究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傅先生在新文化運動中叱吒風雲,開一代風氣之先。有人這樣評價傅斯年,說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學問、最有志氣、最有血性和最有修養的知識分子的典範。

抗戰和內戰期間把孔祥熙、宋子文從行政院長的職位上趕了下去即是其最有志氣,最有血性的明證。

傅斯年一生固守民族大義,極重文人氣節。抗戰勝利後,傅斯年代理北大校長。

北大複員時,凡是敵偽時期在北大當教授的,一個也不聘。魯迅的弟弟周作人由此與其結下深怨。

胡適稱他為「人間一個最稀有的天才。他又是最能辦事、最有才幹的天生領袖人物。」

1949年1月,傅先生赴台,出任台灣大學校長。台大的前身為台北帝國大學,是日本在中日甲午海戰後於1928年創立的一所綜合性大學。

當時的台大,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學術水平上,以及學校的思想風氣上,都是不入流的學校。

學生大都是富家子弟,平民的孩子難有入學就讀的機會。

傅斯年坐上台大交椅後,再度聊發少年狂,決意要「替台大脫胎換骨」。

他把北大的學術自由精神帶到了台灣,把有教無類,公平教育的理念帶到了台灣,台灣大學自此有了自己的風骨。

1950年12月,傅斯年因病在台北去世。蔣介石親書「國失師表」挽章,並親臨致祭。

台灣大學為紀念其開一代風氣之先的功績,專門在校園建造陵墓並命名「傅園」,園中有一座紀念鍾,名為「傅鍾」,是台大精神的象徵。

傅樂煥,傅斯年的侄子,1947年,赴英國留學。

1951年學成,堅拒傅斯年的讓其赴台灣大學或史語所工作的安排,返回他想像中幸福的大陸。1952年任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教授。

1966年5月,文 ge初起之時,傅樂煥受叔父的牽連,被作為「安插在大陸的特務」遭到連續的批鬥、關押和殘酷的折磨。

傅樂煥身心痛苦至極,哀傷至極,在走投無路,生不如死的凄慘境況中,他最終選擇以死明志,以死抗爭,以死證明自己"士可殺,不可辱"的傳統士大夫的氣節與骨氣。23日在北京陶然亭投湖自盡。

同年8月,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作家老舍,因不堪迫害投北京太平湖自殺。

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說《八月驕陽》專門寫老舍投湖之死,一腔憤懣深藏在凄清和冷寂中。

隨後,傅家在聊城的祖墳,大清開國狀元傅以漸作為「地主階級的頭子」與「台灣特務、反革命分子傅斯年的祖師爺」,其墓被紅衛兵用烈性炸藥炸開,劈棺揚屍。

母親在重慶的墳墓也被炸開,慘遭毀壞。

傅家留在大陸的親屬,上至祖輩,下至子侄輩,境遇無不凄慘。

從傅家的結局看,傅斯年的早逝,未嘗不是上天對他的另一種厚愛。

否則,以他的性格,這樣的人間慘劇讓他所聞,他必會在台灣面北而叩,泣血而亡。

果如是,則天下士子學人該當如何面對!

傅斯年,這樣一位著名的學者和社會活動家,長期以來卻沒什麼名氣,這是一個民族之悲。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一個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而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則更為可悲!」

我們不應以政治歧見來評判像傅斯年這樣的歷史人物。

傅先生一代大師,卻難為師表。很多人對他知之甚少,究其因,實乃信息被阻滯之由。

我觀傅先生一生,大才,大用,大胸懷,大眼界,一生摯愛我中華民族。

這樣一個人,其生也名,其死也榮,不該如此待他。

04

穆旦,中國最好的詩人、翻譯家。著名學者、作家王小波讀他的譯作,每每如朝聖般虔誠。

穆旦原名查良錚,出身浙江海寧查氏家族。

查家為江南名門望族,家道中興幾百年不衰。

清康熙帝南巡時曾賜聯「唐宋以來巨族,

江南有數人家」以示褒獎。

穆旦與名滿天下的武俠小說作家金庸(查良鏞)為同族叔伯兄弟。

只是後來,一個自美國回到大陸,著名的詩人、翻譯家卻下場凄慘;一個自大陸遷香港,成為名滿天下的金大俠,香港最高榮銜「大紫荊勳章」 獲得者,(現在)還活躍在陸港兩地。

穆旦也許是上帝派下來到人間的傳道者。

他有一個充滿傳奇的前半生,然後接下來是一個凄慘悲涼的後半生。他用自己的一生,來證明殉道者的真誠。

1935年,穆旦考入清華。1937年抗戰爆發,穆旦由北京到長沙,又從長沙向昆明轉移。

這次大遷徙,穆旦跟隨聞一多、曾昭掄等師生組成的「湘黔滇步行團」,徒步3000里,到達昆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路上,穆旦帶一本小型英漢詞典,邊行軍,邊背單詞。

背一篇,撕一頁,至昆明,一本詞典所剩無幾。

這一路行走,為其今後詩歌創作打下了堅實、硬朗的基礎。

冥冥之中,也為他在幾年後能活著走出野人山做了一定的經驗和體能上的準備。

1940年,穆旦自外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

1942年2月,24歲的穆旦遇到了人生一個重大轉折,他投筆從戎,報名參加了中國入緬遠征軍,在杜聿明的第5軍司令部,以中校翻譯官的身份隨軍進入緬甸抗日戰場與日軍作戰。

同年5月至9月,親歷滇緬大撤退,經歷了震驚中外的野人山戰役,於遮天蔽日的熱帶雨林穿山越嶺,扶病前行,踏著堆堆白骨僥倖逃出野人山。

對這段不堪回首的經歷,穆旦極少向人提及。

只向自己的老師吳宓和幾位好友偶爾述過。

吳宓日記中有「錚述從軍的見聞經歷之詳情,驚心動魄,可歌可泣」之語。

生命的無奈,時光的無情,自然的殘酷,意象之恐怖,心志之恍惚,全是血淚凝結,震人心魄。

相比屈子江邊行吟,悲嘆時運之不濟,穆旦的詩更讓我從靈魂深處對命運敬畏,對生命珍重。

現在我知道,對抗戰歷史的認識和書寫有那麼兩種人:

一種是知道但不承認;另一種是真不知道,其原因或者是不讀書,或者是瞎讀書而致滿腦子漿糊。這兩種人都不能原諒,因為掩藏真相是罪惡,而不去了解真相則是愚昧。

1949年,穆旦赴芝加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

1952年,穆旦與夫人周與良先後收到了台灣大學和印度德里大學的聘請書,但夫婦二人還是決定回歸大陸,去完成他們對祖國的貢獻。

1953年5月,二人分別任南開大學外文系和生物系副教授。他們凄慘悲涼的後半生從此開始了。

穆旦被批判的罪名起初由國民黨遠征軍「偽軍官」和「蔣匪幫的英文翻譯」晉陞為「雙重反革命分子」,繼而又被晉陞為「美國特務」。

1958年底,反右時期,穆旦受了「陽謀」的暗算,被「引蛇出洞」,結果被天津中級人民法院以「歷史反革命分子」的罪名處以三年勞動改造。

1962年,被解除管制,每天打掃廁所和澡堂,結果,其傳奇般的生命再度迸發。白天從事完繁重的體力勞動和無休止的思想彙報後,晚上回家就開始偷偷翻譯英國詩人拜倫的長篇詩歌《唐.璜》。

1965年底,譯完初稿。還沒來得及喘口氣,文革已開始橫掃中國大地。期間,穆旦夫婦被幾關幾放,屢遭批鬥。

1977年,穆旦心臟病發作而含冤去世,時年59歲。

穆旦是上帝的傳道者,一生都在向人們傳播著善良、愛心和夢想。詩人死去,夢想黯淡。

友愛和善良被狂風席捲,這塊大地充斥著罪惡和謊言。

政治運動,寫滿了多少知識分子陰陽兩隔的悲歡。

曾經留下的,夢想被擊得粉碎。故有陶孟和「夢想是人類最危險的東西」的吶喊。

曾經離去的,眼望故土,無能為力,滿懷心酸。

這樣的結局,是上帝對這塊土地,和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的詛咒嗎?

這部書里,眾多的大知識分子次第登場。我想,對於他們,我們後來者首先要客觀和包容,體諒和理解。特別是留下來的大批教授學者,他們的拳拳愛國之忱值得我們永遠欽佩。但是,命運只給他們留下四條路:早逝,如林徽因;自殺,不想舉名了;整死,不用舉名了;馴服,如馮友蘭等人。

對於他們,我們應該多一些同情。



史詩巨著:《南渡北歸》 


曾經留下的,夢想被擊得粉碎。


曾經離去的,眼望故土,無能為力,滿懷心酸。

整部作品的時間跨度近一個世紀,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紀人文科學領域的大部分大師級人物,如蔡元培、王國維、梁啟超、梅貽琦、陳寅恪、錢鍾書等。作品對這些知識分子群體命運作了細緻的探查與披露,對各種因緣際會和埋藏於歷史深處的人事糾葛、愛恨情仇進行了有理有據的釋解,讀來令人心胸豁然開朗的同時,又不勝唏噓,扼腕浩嘆。





小編力薦,正版精裝

未刪減版



南渡北歸 (全3冊)


小編推薦價:

158元/套

重要提醒

:由於

新疆、西藏

運費較貴,所以新疆、西藏的朋友如要購買,每件需

補收20元

運費差,請新疆、西藏的朋友酌情下單,感謝您的理解!



  小編提醒:


1、如果收到的物品您不滿意,可聯繫

寄件人

處理;


2、

7天

內可與

寄件人

協商退貨,

15天

內仍為您保留換貨的權利;


3、

全國包郵,貨到付款

,敬請放心購買;


4、

驗貨時,請勿打開獨立或塑封包裝,謝謝配合;


5、

客服在線時間: 9:00-18:00


  購買方式:



點擊下面

閱讀原文

,填寫

姓名、電話、收貨地址

即可下單,這邊會儘快發貨,貨到付款。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下趣聞 的精彩文章:

男女戴玉的規矩,不是迷信,請認真記住!
注意:打呼嚕不是睡得香!很有可能是病,用「它」當晚止鼾!從此擁有嬰兒般的睡眠!

TAG:天下趣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