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也可以這樣說:沒有明君漢文帝,也就沒有良臣張釋之

也可以這樣說:沒有明君漢文帝,也就沒有良臣張釋之

也可以這樣說:沒有明君漢文帝,也就沒有良臣張釋之

也可以這樣說:沒有明君漢文帝,也就沒有良臣張釋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漢初,之所以能在呂氏覆滅後,很快迎來使國家走向繁盛富裕的「文景之治」,除了漢文帝和漢景帝的開明賢能、治國有方,以及朝廷聚集了一批能幹的大臣外,還有一批敢於犯顏直諫的諍臣,時刻幫助皇帝糾正錯誤,這才使國家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這些敢於直言不諱的大臣中,張釋之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

張釋之,字季,河南南陽人。最初與兄長張仲同住,兄為其出錢,買了個騎郎的宮庭小官;可是幹了十年,不知何故,卻一直得不到升遷。張釋之說:「這麼久得不到升遷,拖累了兄長,實在是不妥。」由是,打算辭職回鄉。中郎將袁盎很惜才,知道張釋之是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才,覺得就這樣走了太可惜,便向漢文帝推薦他為謁者,漢文帝要面試他。當張釋之朝拜了漢文帝後,正準備上前高談闊論,漢文帝說:「好了。不要發表長篇大論了,就說說當下可以施行的做法吧。」於是,張釋之就說了秦漢之間的事,分析了秦朝之所以亡,漢朝之所以興的原因以及當下應該做的事情。漢文帝對此大加讚賞,當即封張釋之為謁者僕射。也是漢文帝賢明,能夠慧眼識珠,僅一次面試,就把在宮廷庭里混了十年的張釋之拔擢了出來。這年正是漢文帝劉恆登大寶的第三個年頭。

不久,張釋之隨漢文帝遊覽上林苑,路過虎園時,皇帝問上林尉園中禽獸的具體情況,上林尉卻惶顧左右,文帝問了十餘次,上林尉竟不能應對。這時,虎園管理員站到了上林尉的旁邊,熟諗地代上林尉應答,對皇帝所詢問的有關禽獸的情況,無不對答如流,皇帝想觀察其能耐,管理員竟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帝感嘆地說:「難道官吏不應該如此嗎?上林尉就沒有這個本事。」說完,就讓張釋之擬詔封管理員為上林令。張釋之卻問漢文帝:「陛下認為絳侯周勃是怎樣的人?」文帝答:「具有長者風範。」釋之又問:「東陽侯張相如是怎樣的人?」文帝又答:「也具有長者風範。」張釋之說:「陛下將絳侯、東陽侯都稱為長者,可此二人每次說事,都是結結巴巴的,很難把事情說完整,哪裡像這個管理員如此喋喋不休地展示口舌之利啊。秦朝就是任用刀筆之吏,使之爭相表現誰的筆比刀更犀利,這正是秦朝的弊端啊;官吏們用華麗的文辭,掩飾國事的真象,以致朝廷不知道自己的過失,從而導致宗陵到二世就土崩瓦解了。如今陛下因為管理員善於口辯就要越級提拔,臣恐怕日後夸夸其談,不重實際的風氣會風靡天下。況且,這樣的風氣也可以從下面影響到上面,所以,陛下對這樣不當的舉措,不可不察。」文帝回答:「說得好!」漢文帝真的聞過即改,沒有再封能說會道的管理員了。

在回程的路上,漢文帝召張釋之同乘一輛車,坐在車上,一邊走一邊交談。皇帝問張釋之有關秦的弊政,張釋之都實事求是地作了回答。回宮後,漢文帝立即拜張釋之為公車令(掌管皇宮南闕門,即司馬門)。

不久,太子和梁王同乘一輛車入朝,在經過司馬門時兩人都不下車,馬車徑直而入。張釋之發現後追到車前,將車攔下,禁止二人進入殿門,並向皇帝奏劾二人:經過司馬門不下車,是大不敬。薄太后知道後,心中不爽。漢文帝在這件事情上不但沒有責怪張釋之,反而自己免冠去向太后賠禮說:是自己管教兒子不嚴,造成他們不懂規矩。薄太后也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專使,拿著懿旨去赦免太子和梁王,二人才得以進入殿門。通過這件事,漢文帝更加欣賞張釋之的膽識,立即將他升為中大夫。不久,又將他升為中郎將。不到一年,張釋之連升了四級。

還是在這一年,即漢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張釋之隨文帝劉恆行至霸陵(即漢文帝陵,古代皇帝都是生前修陵),劉恆對隨行的臣屬感嘆道:「唉!如果用上等的北山石做槨,再把麻絮切碎用老漆填充到棺槨之間,使之黏合成一體,其堅固程度有誰能撼得動呢?」左右齊聲附和:「對!肯定堅不可摧。」可張釋之卻上前對文帝劉恆說:「如果厚葬,陵墓里放進了很多能引發人們貪慾的珍寶,就是用熔化的金屬把南山錮封起來,也會留下間隙,一定會有人設法弄開它;如果陵墓中沒有引發人們貪慾的貴重東西,就是沒有石槨,也不會有人打它的主意。如果這樣,陛下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劉恆稱讚張釋之說得對,講得好。隨後,升張釋之為廷尉,這己經是張釋之一年內的第五次升職了。後來,劉恆死後真的實行了薄葬,並使薄葬之風氣影響了漢初很長一段時間。

不久,漢文帝出行,經過渭橋時,有一個人突然從橋下奔跑出去,使皇帝乘坐的車馬受到了驚嚇。騎衛捉住了這個驚駕的人,文帝將其交給廷尉張釋之處理。張釋之先問驚駕的緣由,那人說:「小人是從長安縣來的,聽說天子的車駕要從這裡經過,我就只好躲在橋下迴避,過了很長的時間,本以為車駕己過,誰知剛一出來,就看見了車騎,我只好拚命地逃跑。」張釋之聽完後,回奏皇帝:「此人雖冒犯了皇帝的車駕,但按漢律只能罰黃金四兩。」漢文帝一聽大怒:「此人驚了我的馬,幸虧我的馬性情溫順,如果是頑劣一點的馬,豈不會將我弄傷?這麼大的罪過,難道張廷尉只判他交罰金了事?」張釋之回答道:「漢律是天子與天下人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如今漢律的條文就是這樣規定的。如果現在要從重處罰此人,就讓法律不能取信於民了。如若當時捉到此人,陛下就將他處死,那是天子的權力,也就罷了。可如今己經交給廷尉來處理了,廷尉就是為天下公平的執法者,一旦執法不公,上行下效,天下的執法者都會為所處理的事件去權衡輕重,執法就難以公正了。這樣下去,百姓將手足無措,不知道該遵守什麼了。請陛下明察。」漢文帝對張釋之這番話思量良久,然後說:「張廷尉判得對!」

又過了不久,有人盜竊漢高祖廟座前玉環,被官府捉拿後,漢文帝非常憤怒,將其交給廷尉處置。張釋之按漢律中的「盜竊宗廟器物,當以斬首示眾」來判決此案,並上報皇帝。漢文帝大怒,指著張釋之道:「此人無法無天,居然敢盜竊先帝廟裡的器物。我之所以交給廷尉來治罪,就是要定他滅族罪,而你卻以常法上奏,只判他一個人死刑。這不是我誠心恭奉先人宗廟的本意,也會置我於不孝的境地。」張釋之連忙免冠叩頭,並謝罪道:「漢律就是這樣規定的,這樣判決己經足夠了。如果犯了同樣的罪,卻以是否順逆上意為基準,假設眼下犯了盜竊宗廟器物罪就被誅族的話,如若萬一有無知小民取了長陵(即漢高祖陵)的一杯土,陛下又將如何加重判罪呢?」漢文帝把情況向薄太后彙報後,同意了張廷尉的判決。於是,天下人皆稱讚張釋之執法公正。

張釋之敢於犯顏直諫,敢於秉公執法,無論對皇帝、太子、王公都一律如是,這在君權至上的集權專制的政治條件下,實屬難能可貴。但,不能忽視的是,張釋之之所以能如此,是他遇到了一個開明、賢能、大度的好君王,遇上了一個政治清明、吏治清廉的好朝代。從政治制度的角度來看,也可以這樣說,沒有漢文帝劉恆,也就沒有廷尉張釋之。

(全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蘇洵為何給大兒子取名「軾」,小兒子取名「轍」?
英雄不問出處:後趙皇帝是如何煉成的?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