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水族圈分享《關於魚的歷史典故》

水族圈分享《關於魚的歷史典故》

養魚,造景,懂生活的人都關注了

水族圈!



來源:網路匯總

魚,在古代肯定是美味中的美味。春秋戰國時,好像是信陵君的一個門客,因得不到重用,便整天愁眉苦臉地跟自己的寶劍竊竊私語(史稱彈鋏而歌):「長鋏歸去兮,食無魚,出無車。」無魚可食,彷彿也成了懷才不遇的一個標誌。



在我們古代的傳統認識中,魚的身份是因其與平民生活的距離而決定的——鯉魚跳龍門,便一舉獲得富貴的社會地位,這與古代的科舉制度有關。中國的第一代哲學家們,也大多對魚懷有非同尋常的感情。孟子口口聲聲地室稱:「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美味佳肴,能夠與魚相提並論的只有熊掌了,只可惜二者皆是不可兼得之物,所以孟子無法成為一個完美主義者。孔子不愛夸夸其談,卻將自己的兒子命名為「鯉」——對後代寄予願望。至於莊子,其著作的首篇,即《逍遙遊》首句為「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這同樣也是他人生理想的雛形。還有誰(似乎就是莊子本人),喜看眾魚戲水,並稱之為歡樂的最高境界。當旁觀者問:「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他便全然回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在古人眼中,魚是蛟龍、鯤鵬的近親,也是離榮華富貴最近的吉祥物,它躍出水門就是龍。化而為鳥就是鵬。總之,它是有可能創造人間的神話的。它離神話的境界,常常只差一步。所以,魚便因為古代帝王將相、文人俠客的事迹而被描繪得出神入化。

魚之樂,已不在魚本身,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食無魚者,成為最早的慷慨悲歌之士(早於荊軻),唱出最早的《歸去來辭》(早干陶淵明)。「彈鋏而歌」與「彈冠相慶」,絕對是兩重意境,劃分出對功名利祿的失落與擁有、守望與享受、悲觀與樂觀……更多的人則採取積極的態度。



「臨淵羨魚,莫如退而結網」——這種儒家色彩的進取態度(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甚至一直貫穿到今天的知識分子身上。對魚的態度,戲劇性地透露出人生的態度。



關於魚的典故,還有很多。譬如「緣木求魚」,以及「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等等,這些典故就不再列舉了。


本來是想從飲食的角度談論魚的,結果話題游移得太遠。讓讀者再回到魚本身,或者,再回到本文開頭的第一句,「魚在古代肯定是美味中的美味。」這在當代仍然如此。雖然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但一席盛宴,如果沒上一條魚,那是不可想像的,至少烘托不出應有的氣氛。



我的童年,尚處於一個非常清貧時代。老百姓家家過年時仍要供上一條魚,輕易不敢動筷子,因其象徵著「年年有餘」。魚在這裡是對富裕的期待。而今,價格最昂貴的宴席仍是海鮮。粵菜風行全國,許多內陸城市的酒樓,也以水櫃飼養著南方空運來的海鮮。供食客挑選。一桌海鮮宴席,蝦兵蟹將紛紛登台,但魚依然是「主帥」。可見,食魚之樂,古今皆然。



金魚的由來


金魚,是我國的特產。因它體態憨渾優美,多姿多樣,絢麗鮮艷,而成為歷代人們的一種觀賞物。



金魚大約有 100 多個品種,其中有黑色、黃色、紅色、青色、彩色等多種顏色之分。大體可分為金鯽種、文種、龍種、蛋種四大類。其中水泡眼、蛋球、獅子頭、蛤蝗頭、燈泡眼、各色龍睛、各色高頭等,都是極美的珍品。



金魚,古代又稱「火魚」、「金鯽魚」。公元 968 年前後,北宋人在浙江一帶的杭州、嘉興及南屏山中發現了一種罕見的紅色、黃色的魚。人們十分驚嘆它的鮮艷色彩。這種魚被捕獲後,好多人不忍宰割食用,於是就被放進了池塘里養飼起來。後來,一些文人雅士便給這種魚起了個動聽的名子——金鯽魚,俗稱金魚。



金兵入侵後,宋朝皇帝趙構被迫遷都杭州。不久,趙構聽說杭州的金鯽魚美麗無比,便命人造了個養魚池,將捕獲來的金魚放進去,專門供自己觀賞玩味。從此,趙構開創了家養金魚的先例,隨後南宋的皇親國舅紛紛造池養魚,一時養金魚成風,幾乎波及了整個杭州市。



鰣魚的由來


傳說,有一年,東海龍王的三太子跟鄱陽湖的烏龍公主結婚。一路上,吹吹打打熱鬧非凡。這時張天師正在小孤山上邀仙作法,突然被吹打的樂隊給衝散了,非常氣憤,就使出魔法,把全體樂隊的人用網網住,不讓行走。這當然氣壞了三太子,舉錘便砸,可是他鬥不過張天師,張天師使魔法又把三太子捆了起來,關在小孤山的姑姑廟裡。



這時,從廟裡走出一位小仙姑,她認識王母娘娘瑤池中的仙童仙女,就想法找到他倆,從瑤池的寶蓮葉上取了幾滴露球,救出了龍王三太子,隨後又去探望了烏龍公主。這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就把這一對童男童女貶為鰣魚,罰入東海,當三太子的侍男侍女。


一年,三太子有病,就讓兩條鰣魚去小孤山姑姑廟裡朝拜小仙姑。走到路上,又碰上張天師邀仙作法,就把兩條鰣魚用網網住,送給小仙姑做菜吃。因為小仙姑認識這兩條鰣魚,就把它們放了,並捎帶禮品表示對三太子的慰問。三太子非常感謝小仙姑,就命兩條小鰣魚每年五月去朝拜小仙姑,每年四五月去探望烏龍公主。烏龍公主看這兩條小鰣魚很可愛,就留它們住下玩幾天,這時,鰣魚就在鄱陽湖中產了卵,從此,鰣魚就代代相傳下來。因為它每年五月都到鄱陽湖中產卵,準時不誤,故名鰣魚。據說,鰣魚頭上的點是小仙姑作的記號。



五柳魚的由來


唐代愛國詩人杜甫,於公元 760 年為躲避「安史之亂」,漂泊到四川,由友人幫助安排在成都城外浣花溪畔的草堂居住下來。一天,下著毛毛細雨,杜甫望著自己栽種的楊柳翠竹,不禁詩興勃發,立成一聯,忽見友人從雨中來,他喜出望外,迎友人入室。杜甫無東西款待友人。恰好家人在溪里釣了一條大鯉魚。杜甫萬分高興,親自烹制。友人進餐,覺得這鯉魚酸、甜、辣味俱全,還有醬香,別有風味。友人問其名稱,社甫說;這魚的背上有五顏六色的絲,形似柳葉,就叫它「五柳魚」吧!前輩先賢陶淵明,採菊東籬,棄官隱居,人們稱他為「五柳先生」,稱五柳魚,聊表吾輩對他的敬慕之情。



從這以後,「五柳魚」這個美名便流傳開來。直到今日,它已成為川菜的傳統佳肴之一。

- The End -




分享水族知識,傳遞快樂生活!


感謝每一天有魚、有景、有您的陪伴!


一切靜好,而我們一直在!


轉載請獲取授權!




 

 

 

 ●




讚賞是對水族圈最好的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族圈 的精彩文章:

水草缸養殖好水草的關鍵在哪裡?|【水族圈低調分享】
雨林缸創意造景之《金剛》

TAG:水族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