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代城市的發展達到了怎樣的規模和水平?

漢代城市的發展達到了怎樣的規模和水平?

城市,是諸多文明的體現,是一個時代精神和生活的烙印。

在秦代,小鎮比較多,算得上規模的大城市很少。到了兩漢期間,隨著大漢帝國綜合實力的增強,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軍事鬥爭的需要,開始擴展城鎮。比如,為了防禦匈奴,漢武帝在河西走廊地區構築了著名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城郭。河西四郡到了東漢末年已經包含四十三個城鎮。如同河西走廊四個城郭一般,這些因為軍事目的而建立起來的小城鎮,在後續的發展過程之中,逐步脫離了原來的軍事目的,而將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和文化上面。

圖1:漢武帝

漢代人口的不斷發展,工商業活力的迸發,更是推動了城市數量的不斷增多。在西漢末年,當時的人口數量已經激增到了六千萬人,然而這些還並不包括黑戶。當時長安、洛陽等大城市都達到了幾十萬人口。城市人口的數量,除了本地人之外,還包括遷移人口和流動人口。在邊遠的城市人口較少,而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邊的城市人口則較為密集。在城市的各類人口的分布中,官僚和貴族的比例較多,還有一部分工商業者,農業生產者最少。城市中的商業和行政能力很強,社會的分工化也慢慢形成。

圖2:漢代城市遺址

漢代城市的規模、規劃和布局是不斷加大的。在先秦時期,諸侯國的國都其城區的周長不能超過三百丈a,它下面的大都邑不能超過一百丈,中小都邑不能超過二十丈和十一丈。到了漢代,城市的修建開始逐步擴張,比如咸陽、長安等大城市,其環城周長最長就已經達到了六十華里b。在城市的布局和規劃的過程中,漢人較為重視地理位置、環境和水源等因素,同時也兼顧政治和軍事。當時人們在規劃新城建設時,會將土地、水源、醫療、行路等問題都做好規劃和設定,更有的城市在建設和規劃的時候,已經將資源問題考慮在內。

縱觀這個時代的城市規劃結構是非常嚴謹的,整個城市的布局整齊有序,布局合理。以城中的主要幹道作為經緯線,城內所屬的宮殿、官署、街巷等主要區域分列其間。漢代城市建設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城牆較高,如果沒有山的阻擋,趕路的人們在距離較遠的地方就能遙望到自己想要到達的城市。比如,東漢洛陽城的城牆高度為十四至三十公尺c之間,殘牆高度為五至七公尺之間。長安和洛陽在城市的四周都有十二個門,分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置三個門。在這三個門中,中門是最大的,城牆的外圍有護城河環繞,也就是城池。在城的四個角上分別築有向外突圍的敵台,也有的城市在城門的外面築有瓮城,以達到防禦的目的。而那些郡國的城市,

a.1丈=3.33米。

b.1華里=500米。

c.1公尺=1米。

城牆高度和牆的寬度都有小於都城,城門也要少,但是基本的機構和布局是沒有什麼變化的。

圖3:漢代城市一隅

在漢代的城市中,宮殿和官署是佔據最為主要的位置,在宮殿的四周還另外築有宮牆。據考古學家勘測,漢代長安城中,僅長樂宮和未央宮就差不多佔據了全城面積的二分之一。就算是在一些郡縣城市中,官署和宮殿也是位於城市的中心位置。

漢代的城市呈經緯分布,長安城中八街九陌,而洛陽則是二十四街,也就是縱橫交叉排列,就如同今日的東西為路,南北為街的排列。城內的街道以通往中心城門的為最寬,而皇帝專行的馳道就處於正中位置。漢代的城市又有「復道」,也就是跨越其他街道或者建築,形成立體的人行橋,這種復道只屬於皇帝所有。

一言:《歷史的風尚·漢朝》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蘇子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像中國史 的精彩文章: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的清代婚姻
清朝的美食街:京城天橋

TAG:影像中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