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面子」都是由「底子」支撐的!

「面子」都是由「底子」支撐的!

文:向尚瞰讀史(dushi818)專欄作家

南北朝時,有個陳後主,不體恤民間疾苦,只知飲酒賦詩,親近一幫舞文弄墨之人,縱情聲色之中。

據史載,陳後主「性愚,惡聞過失」。所重用的一幫大臣則投其所好,曲意逢迎,其中他最寵信的都官尚書孔范,後主「每有惡事,范必曲為文飾,稱揚讚美」。

而對那些忠正之臣的直言卻聽不進去,大市令章華曾上書進諫道:「陛下即位,於今五年,……溺於嬖寵,惑於酒色,……老臣宿將,棄之草芥,諂佞讒邪,升之朝廷,今疆場日蹙,隋軍壓境,陛下如不改弦易張,臣當麋鹿復游於姑蘇台矣。」

後主得奏不問是非曲直,立即下令將章華斬決了事。有這種「惡聞過失」之君,又有這樣一群文過飾非的大臣,陳朝還能不滅亡么?

比陳後主更早的商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雖然生得比陳後主聰明,卻沒有用在治國的正處,而是巧言令色,文過飾非。

史書說他「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可見是多麼聰明而嫻於辭令了。正惟如此,他有持無恐,一再拒諫,一味胡行,到頭來聰明反被聰明誤,終於被周武王所滅。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要是做工作、幹事業,難免會產生這樣那樣的過失乃至錯誤。有過錯並可怕,問題在於,怎樣對待已經發生的過錯。一種態度是,實事求是,問題是什麼就承認什麼,有多大就說多大,決不故意掩飾和歪曲;另一種態度是,文過飾非,用虛偽的言辭掩飾自己的過錯。

實事求是,承認過錯,是改正過錯的第一步,如果行動跟上來了,錯誤就會變成正確的先導。而文過飾非,對過錯採取不承認主義,只會愈陷愈深,無可救藥。像陳後主、商紂王的身死國滅就是一個極好的教訓。

文過飾非,源於某些有頭有臉人的死要「面子」。看看歷史上的中國帝王,有幾個能做到「聞過則喜」?就連以善於納諫出名的賢君唐太宗,有好幾次也氣得差點把敢於直言的魏徵給殺掉了,原因是魏徵的一些話使他下不了台,很失「面子」。

民間有句話:「人家是有臉面的」,說明此人檔次高,要給他留「面子」。殊不知,「面子」是由「底子」支撐的,犯了錯誤,「底子」已經虛了,硬想靠文過飾非來支撐起「面子」,後果只會事與願違,錯誤越犯越大,「底子」越來越虛,整張臉都保不住了,又何來的「面子」?

說到這,我倒想起了一個「譚老闆」的故事。「譚老闆」,是解放戰爭中,人們對華野東線兵團政委譚震林的愛稱。昌維戰役打響以後,為配合作戰,政治機關起草了一個瓦解敵軍的電報,想儘快讓昌維的敵人投降。可問題就出在電報對該地區的國民黨各類人員一律「既往不咎」的寬大政策上。消息傳到中央,第二天一份措詞嚴厲的批評電報發來了。

電報明確指出:對罪大惡極分子和其他敵方人員不加區別地一概宣布既往不咎,是直接違反我黨政策及人民解放軍宣言「首惡者必辦」一項規定的……最終將是一種欺騙!

接到電報之後,兵團政治部主任謝有法深感責任重大,在兵團各部門首長都在場的會上,謝有法說:「電文是我們政治部起草的,我們犯了錯誤,要向中央檢討。」

如果要推卸責任,譚震林正好可以順水推舟。

不料,他卻站了起來,擺擺手說:「你們檢討什麼?電文是經我簽發的,由我個人向中央作檢討,不要你們負責。」正是譚震林不但不文過飾非,還把所有的責任一肩挑的精神,不僅沒失「面子」,反而更加突顯了他的人格魅力。

《論語》上有句話:「小人之過必文。」誰都不願做一個文過飾非的小人,像陳後主、商紂王那樣走向毀滅。我們不能再讓那些明明是「痛腫之處」,硬要說成「美若乳酪」;實際是「潰爛之處」,反而說是「艷若桃花」的巧飾詭辯來毒害自已,使自已走向錯誤的深淵了。

有了錯誤,就應當像「譚老闆」那樣實事求是,勇敢面對,不推卸責任,不文過飾非,這樣就會不欺天,不欺地,不欺上,不欺下,不欺別人,不欺良心,就能胸懷坦蕩,堂堂正正做人,其結果必然是不怕失「面子」,反倒更有「面子」。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兄弟皇帝趙匡胤趙光義:相愛相殺幾輪迴!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