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列寧做此事,同志們都不理解,卻被後人視為大政治家的表現

列寧做此事,同志們都不理解,卻被後人視為大政治家的表現

1856年,克里米亞戰事已歷三載,俄師敗績,傷亡慘重,無力再戰,外與英、法訂城下之盟,內則百業蕭條,民變四起,或曰俄將亡矣。危急存亡之際,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力行變法,革除弊政,由是人心漸定,國遂以安。

1905年,日俄之戰,俄師再敗,民變又起,或曰俄之將亡未遠矣。然經沙皇大力彈壓,國勢將傾而未傾,又苟延十餘載。

沙俄固能兩渡難關,挽國祚之將傾,卻積弊日甚,病態日顯,亡之必矣。一次世界大戰忽起,規模浩大,置身其中之沙俄,力漸不支,民貧財盡,人心思變,皆必欲推翻羅曼諾夫氏之天下,締造共和。於是志士仁人起而革命,沙俄遂亡。

新造之臨時政府未懲沙俄滅亡之教訓,無視百姓休養生息之訴求,終無停戰之意。百姓於是失望,民怨日積,漸成鼎沸之勢。數月之後,革命再起,臨時政府旋即滅亡,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當此之時,休兵乃人心所向,列寧唯順應人心一途。然則,此前之沙俄與英、法結盟,與德、奧宣戰,退而置身事外,豈易言哉!

與英、法諸國之盟約乃前朝舊約,新朝可置之不理。彼雖不滿,終不與俄接壤,兼與德國苦戰,無可奈何。列寧可無視前朝盟約,拒不屢約。

與德、奧諸國之宣戰雖亦前朝舊約,然俄與德、奧接壤,縱俄欲退,不免德、奧趁勢而進。德、奧雖亦有和解之意,以挽腹背受敵之困局,卻深知俄求退之心遠甚德、奧,此正德、奧藉以邀利之良機。

於是,德人謂列寧曰:「俄必欲停戰,須割某地予德。」德人貪得無厭,索取之地極廣,予之,則喪權辱國,不予,則戰火不息,列寧進退維谷。

幾經權衡,列寧不惜喪權辱國,欲割地予德,與立停戰之盟。然黨內同僚皆不欲割地,於是群起而反對。列寧為長遠計,力排眾議,終與德定盟。

列寧何以不惜喪權辱國而必欲停戰?以後世觀之,其高瞻遠矚,群僚莫及。割地偃武,雖喪權辱國,卻可休養生息,積蓄國力,穩定國家,凝聚人心,以待重振國威,再規進取。若不如此,則民怨難平,革命難消,國家不得安寧,國恐將不國。

若以長遠度之,列寧亦深知德國必敗。德國雖強,奈何英、法殖民地遼闊,兵源、物資、財源取之不竭,兼有美國以為外援,戰事愈久,德國頹勢愈顯,終不免敗亡。待德國之敗亡,再復所割之領土。

於是,蘇俄割地之明年,德國力竭乞降,為英、法所裁抑。蘇俄趁勢出擊,光復失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陽春白雪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有塊「領地」在歐洲,系當年北洋軍閥意外獲得?

TAG:陽春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