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這首唐朝的絕妙好詞,一出現便轟動全國、傳唱到日本

這首唐朝的絕妙好詞,一出現便轟動全國、傳唱到日本

在銀幕、熒光屏上,在我們參加過的某些晚會上,大家常常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一支陝北民歌,一支川江船夫曲,一首優美的朗誦詩,或者別的什麼優秀節目,往往會把不同的聽眾、觀眾帶進入迷的境地,像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的文學史上,真是隨時可見。唐代作家張志和的《漁父》詞流傳神州,歌動日本的記載,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證。

這首唐朝的絕妙好詞,一出現便轟動全國、傳唱到日本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漁父》詞,有的書里又稱為《漁歌子》。這組歌詞一共五首,其中最為傳誦的是第一首: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首唐朝的絕妙好詞,一出現便轟動全國、傳唱到日本

張志和這幅「煙波垂釣圖」,顯然屬於王維一派,是潑墨畫,是寫意畫。畫中景物,無不有水墨淋漓之意。「漠漠水田飛白鷺」。鷺鷥,本來就沾滿了水氣。魚,也離不開水。蘇軾因「長江繞郭」而「知魚美」,張志和因為桃花汛來臨而想起「鱖魚肥」,二者正如出一轍。水映桃花而紅,桃花因水而濕,這和「竹外桃花」不同,自然也是濕漉漉的。漁父的一身打扮,就更不用說了。人、花、魚、鷺,一切都被斜風細雨所籠罩。天地萬物各自消失了它們的邊際而成為渾然整體。

這首唐朝的絕妙好詞,一出現便轟動全國、傳唱到日本

在《漁父》詞中張志和利用了繪畫的藝術經驗,把作品寫得很有畫意。以畫入詞,通篇二十七字,寫了山,寫了水,寫了白鷺和肥魚,寫了斜風細雨,更寫了優遊自在的漁父。詞人藉漁父寄託自己的情懷,而漁父又是被安排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之中,顯示了這是一幅江南水鄉的漁歌圖。讀罷全詞,在我們眼前彷彿出現了蒼岩、白鷺、鮮艷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黃褐色的鱖魚,青色的斗笠,綠色的蓑衣,色調多麼鮮明,意境多麼優美啊!

這首唐朝的絕妙好詞,一出現便轟動全國、傳唱到日本

《漁父》詞一問世就引起了張志和同時代名作家的興趣。書法家顏真卿、茶聖陸羽以及詩人徐士衡、李成矩等和他「遞相唱和」,寫了一篇又一篇新的《漁父》詞。由於沒有一首超過本詞,這些詞都湮沒無聞了,倒是張志和的詞影響越來越大,以至在公元九世紀初幾乎同時震動了中、日兩國。《新唐書·張志和傳》說唐憲宗曾讓人畫出他的像,「求其歌不能致」。這首詞從古至今受到中外人民的喜愛,我想是完全應該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酒琴棋書畫花 的精彩文章:

如圖,你到底是哪種姑涼呀?
被父母一句「為你好」給毀了的情侶,後來過成什麼樣了?扎心了

TAG:詩酒琴棋書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