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在中國,除夕有十幾億種過法

在中國,除夕有十幾億種過法


圖/《除夕》



每年底,關於除夕夜的廣告宣傳總是層出不窮。但拍來拍去,無非就是吃飯、乾杯、放煙花的標準模式。



或許在創作者眼裡,除夕千篇一律,可在現實生活中,東西南北各地的除夕,從早到晚都有不同的花樣。


除夕,從喜氣洋洋餓肚子開始



重慶娃娃的年三十,是被壓歲錢喚醒的。長輩把新衣服和壓歲錢一起放在床邊,叫孩子們起床去趕「娃娃場」。



「娃娃場」是農曆年最後一天的集市,當了一年乖孩子的娃娃們,喜提獨自去逛街趕集的權利。他們揣著壓歲錢,掙脫大人束縛,呼朋喚友風風光光,揮金如土自由自在。

對他們來說,兒童節不是兒童的節日,娃娃場才是。


娃娃場也是零嘴、玩具攤販生意最紅火的一天。圖/全景網



在重慶娃娃滿場亂飛 的時候,粵西的客家孩子可能正托著下巴圍觀殺雞。

爸爸從雞舍里拎出那隻早就被安排好命運的天選之雞,橫刀一割,咕嘟嘟就流出大半碗雞血,如果這隻雞生猛一點,可能還會撲騰一陣,濺起一地雞毛,和雞血。



客家人殺年雞手速一流,放完血開水一燙,拔毛開膛,就可以扔進鍋里燉上了。但這雞暫時還不能吃,它的第一個使命是祭祖還神。

拜完神之後,豐厚的祭品下鍋一炒,神仙剩菜就成了人間最美味的一餐。


客家人的春節。圖/百度百科



同樣是祭祖還神,關中人民似乎更艱辛些。年三十一大早,他們就全家出動,去山中的墓地里接回先人。


跨過秦嶺,一些北方的小城鎮還保留著「踩歲」的習慣。

除夕這天,人們早早抱來準備好的芝麻秸,撒在家門口,進出經過都要跺兩腳。秸稈被鞋底碾碎的咔哧聲響起,就意味著過去一年的壞運氣都煙消雲散,明年必須是元氣滿滿的一年。



直來直去的遼寧人民不願意這麼麻煩,起床就穿上腳底板印著小人的襪子,跑跑跳跳的,就把帶來厄運的小人給踩得老老實實。




老北京的「踩歲」。圖/百度百科

這一天,全國早飯時間普遍後移。人們喜氣洋洋地餓著肚子,走著那些古老的、甚至已經說不清緣由的流程。




大年三十,還吃什麼午飯


在春節前後這個最注重用餐儀式感的時間段,年三十的午飯卻不配擁有姓名。一方面是因為早飯普遍吃得晚,另一方面,是因為廚藝技能都要攢著留給晚上的年夜飯。至於午餐,一切從簡,要麼看看早上剩了點啥,要麼從晚餐的食材里撿點邊角料,將就對付一頓。


《燕京歲時記》里記載,清朝時,北京人要在除夕時吃中秋節留下的月餅,叫做「團圓餅」。不得不說,古代人做月餅實在是技藝高超,沒有防腐劑都能放上小半年。




「好吃不過餃子」的下一句,其實是「舒服不如倒著」。圖/全景網



如今月餅的保質期長到叫人害怕,卻已經沒有人願意這樣吃了。北京人的年食,也簡化成了餃子。

不光是北京人,北方人民幾乎都是逮著機會就得吃頓餃子,除夕當然也不會放過。



從長白山到淮河,從秦嶺到渤海,約40%的中國人在這天實現了高度統一,整齊劃一地包著餃子。

唯一的區別在於,有些地方初一初二不能動刀,所以他們要趕在年三十這一天,剁好未來幾天的肉餡,從吃完早飯一直包到下午。



也有北方人家會用小米和大米混合煮出一鍋「金銀飯」,也叫「二米子飯」,意味著「金銀滿盆」。這盆輝煌的飯煮好不能吃,要留著過夜。第二天吃掉跨年飯,才算是年年有餘糧。



煙熏火燎的牆壁和形狀完美的魚尾,構成除夕的圖騰之一。圖/全景網



西南的廚娘不會煮金銀飯,但也有獨特的方式表達對「年年有餘」的嚮往。她們手起刀落,剁下大草魚的魚尾巴,稍微沖沖血水,把它貼在灶旁的牆面上。




最沒有閑暇的午後時光



應付完午餐,最繁忙的下午開始了。



懂點文墨的長者總是對自己親手寫的春聯情有獨鍾。

他們吃過午飯,便指揮晚輩們把四方大桌抬到院子里,擺上一年開一次張的文房四寶,在兒孫們飽含深情的彩虹屁聲里瀟洒揮毫。



河北人貼完春聯還要貼窗花,但在號稱「有人的地方就有剪紙」的慶陽,卻已經很少有人貼窗花了。剪窗花從手藝變成生意之後,普通百姓要麼不會剪,要麼嫌去剪紙基地買窗花太遠。




一家三口正在貼窗花。圖/全景網



山東人則把請先人安排在下午,在村口點一支香,磕頭請「爺爺娘娘」回家過年,然後捧著這支香回家,先人就跟著回來了。給先人燒的紙錢也有講究,要用最大面額的人民幣在燒的紙錢上用力按,使陰陽兩界的貨幣信息實現互通。

老一輩人是不會買那種數字後面一串零的印刷冥幣的,這種冥幣不夠真誠,沒有靈魂。



長江邊的湖北人則在年三十的下午送燈。他們用稻草編織成長長的燈柱,點著微微的火星,讓它緩緩燃燒,燃夠好幾個小時,為去世的先輩指引回家的路。




拜神祭祖形式繁多,但香燭紙錢都必不可少。圖/全景網



隔壁重慶的廚娘,下午不僅要準備好晚餐的食材,還要額外燉一鍋豬蹄。姜蒜辣椒,加一把窗戶上晾乾的陳皮,文火慢燉,爐子一直燒到第二天早上,整整一夜,房子里都會飄滿燉豬蹄的香氣。等初一起床打開鍋蓋,筷子輕輕一戳就爛,吃了這道「抓錢爪」,新年暴富計劃就算是安排上了。




年夜飯,除了餃子還有啥




重頭戲年夜飯登場之前,山東農村的衚衕口熱鬧非凡。家家戶戶抱著柴火和紙錢,在衚衕口點燃,紅火火暖烘烘。在這之後,他們還要放完舊年的最後一次鞭炮,噼里啪啦響完,再回家跟爺爺娘娘一起吃年夜飯。



令天下學子瑟瑟發抖的黃岡,就連年夜飯也不會放過孩子。

鄉下人家的年夜飯大都有一盤紅燒魚,但這道菜在黃岡叫做「聽話魚」,你選擇吃它,就必須聽媽媽的話,做個乖娃娃。




聽媽媽的話才能吃的魚。圖/全景網

北方大地上,除夕餐桌由餃子獨霸天下。

餃子煮熟了,東北人絕不肯全撈完,剩兩個在鍋里,才叫富餘。如果大胖餃子煮破了,搶先改口說「煮掙了煮掙了」的小孩,一定是全家最機靈的娃。



團圓飯如果沒有羊肉,蒙古族人民可能感覺過了個假除夕。

跟內蒙隔著萬水千山的海南,也在食材上非常倔強,必須吃雞才算是過年。不光是海南,整個嶺南大地,皆是無雞不成宴。尤其是過年前後,沒有一隻雞能活著走出嶺南。




沒有一隻雞能活著走出嶺南。圖/全景網



潮汕人就不一樣了,他們的年夜飯可以沒有雞,但必須要有一隻肥肥的獅頭鵝。

這鵝可是潮汕人的大寶貝小心肝兒,最大能長到15公斤重,號稱「世界鵝王」,就連潮汕民俗表演中也常有獅頭鵝扮相。為了鹵好這隻巨鵝,潮汕人甚至會專門架土灶買大鍋。年夜飯上來一盤,光是個頭就夠喜慶的。



在全國人民都敞開肚皮的時候,甘肅人就比較冷靜克制。他們不會在年夜飯上吃太多,以為他們在9點後還有一桌家宴。這一餐通常以滷味和冷盤為主,搭配春晚BGM食用,非常下酒。



酒也是從古至今的團圓飯上不能缺的裝備。

蘇軾他弟蘇轍曾寫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古代人過年喝屠蘇酒很有意思,要年紀最小的先喝,跟平日長幼秩序大不相同。



到了現在,別看啤酒紅酒花樣很多,但在團圓飯桌上,爺爺小心翼翼從地底下或柜子里刨出來的自泡酒,絕對是最強王者。




在爺爺們心中,人蔘泡酒在手,便是天下我有。圖/全景網



長江流域的爺爺們比較常規,也就泡泡枸杞、橙子之類的,跟長白山爺爺的靈芝人蔘酒沒法比。廣東爺爺的酒罈就更厲害了,蛇蟲鼠蟻,沒有不敢泡一泡的。

老人們在喝酒這事上篤信泡泡更健康,跟年輕人熬著夜吃著維生素,好像也沒什麼不一樣。



一般來說,除夕夜大家吃完飯就不怎麼出門了,但廣府人一枝獨秀。比起看春晚,他們更樂意背著手慢悠悠踱到花街去,看看燈籠消消食,挑挑鮮花說說話。可能買一盆金桔,也可能什麼都不買,逛完一圈,再晃回家裡守歲。




大江南北都是要守歲到午夜的。漫長的時光總不能光靠春晚和八卦撐過去,這時候,打牌就顯示出了存在的必要性。《燕京歲時記》里還記載過:「黃昏之後,合家團坐以度歲。酒漿羅列,燈燭輝煌,婦女兒童皆擲骰斗葉以為樂。」

可見,打牌守歲的魅力,不僅征服東西南北,還一統古今歷代。




除夕和一把血戰清一色,那才叫開心過年。圖/易米三升



因為與新年交替,除夕的尾聲往往非常華麗。

電視里放著倒數計時,院子里鋪好大紅鞭炮,江邊的煙花一字排開,一家老小都在深夜的寒風中帶著笑搓著手等待,既是揮別,也是迎接。



在姑蘇城外的千年寒山寺,除夕的尾音曾是準時敲響的鐘聲,梵音穿透沉沉夜幕,隨風送入千家萬戶。



那時人們相信,聽完一百零八次鐘聲,散去一百零八種煩惱,才算是真正的一歲除。

來年,又是嶄新的一年。




新春快樂。圖/全景網

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




值此辭狗迎豬之際,


我們仰觀天文,俯察地理,


研究出了一套測試題。


由新周刊鎮社貓


姜哥


連蒙帶猜


算了算你2019年的新運勢~


要是豬年

不利怎

么辦

?多測幾次就好啦~

長按掃描二維碼,測測你的豬年運勢


??

?

作者 | 易米三升


?

編輯 | 胡厘頭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推 薦 閱 讀


點擊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愛要有演算法,不要有算計


八零後作家群走下神壇,往事不必再提



戳閱讀原文,看豬年運程!


??

??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七旬老人唱freestyle,你們小年輕學著點
熬夜學習?我看你就是在假裝努力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