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都沒關係,我們先回家再說吧」

「都沒關係,我們先回家再說吧」




當代年輕人喜歡輕淡的、點到為止的社交,當然希望與家人的相處也能如朋友一般,平等自由,想見就見,有限責任,各自安好,就行了

——

但家裡的長輩們,可不這麼想。




於是矛盾和糾結便伴隨著整個新年假期,揮之不去:想回去熟悉又安全的窩裡,卻已經不太適應這裡的規矩。正如Tamar Chansky 所說,鄉愁是「處於兩個世界之間的正常過渡期」,在取向不同的兩種世界中切換狀態,總需要適應。




愛一直都在,只是沒被喚醒


中國的年輕人們,既有鄉愁,也有「人愁」。



城市與故鄉是如此不同,觀念斷層、生活迥異,因此春節變成了社恐年輕人的必死考試,五花八門的考題,各種姿勢的掛科:不知道怎麼跟父母好好聊天,不愛走親戚,無法像長輩一樣隨意攀談,更不知道怎麼應付親戚們催人自閉的種種問題。那種窘迫,正如作家唐諾在《同學與家人》中形容的傳統家庭那樣:「全然封閉的世界,無限的責任,永遠無法接觸的關係」。



正是因為無法好好接納和回應,提起家與家人,便是一言難盡。年輕人既難過,也困惑。



我們明明對家與家人有著特殊的情感,只不過長大成人,漂泊在外,喚醒得少,親子間也很少深入溝通。習慣了當代社會緊湊而疏淡的交往氛圍,時間一長,對親情的感覺也就淡了,不適應故鄉的人情社會氛圍。



因此對於家,家人和家文化,我們需要主動喚醒,不應該讓這份珍貴的情感逝去。



家的概念,來自一個個具體的事物:鄉音,舊景,故人,親恩。家有特殊的記憶,特別的寬容,特有的溫度。所有與家人共享的、無法代替的特殊記憶和符號,都是家的模樣。無論相隔多遠,多久沒聯繫,都能在被觸動的一瞬間喚醒一切。而你我他的感觸、每一個小家的感觸連在一起,便是中國人對家國的共情。


新時代的家文化,都包含了什麼?


每逢過年,年輕人都會被逼迫著思考一些平時很少細究的事情:



家是什麼?家人是什麼?



我為什麼更懷念小時候?


我什麼時候會被「家」觸動?



家和家人,為何不可取代?



中國人的家文化,涵蓋了哪些面向?



或許我們能從接下來這五支視頻中,重拾家文化,學會與家人更好的相處。


「沒關係,先回家,會好的」。




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的心理學家 Joshua Klapow 說,鄉愁是一種對「可預測的、一致的、穩定的狀態的依戀」。這種依戀來自於家庭成員給予的安全感。


當你遭受挫敗、自覺無顏面對所有人時,家依然會無條件接納你一切的不光鮮,讓你倚靠休息、重整旗鼓,耐心等你重新變得強大和自信。


「無論多遠,看到這個,就是家,就是年。」




遠行意味著少了聯繫,我們和家人的關係總隔著屏幕,也隔著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話語系統:那頭的關切,這頭的淡然;那頭的焦慮,這頭的委屈,總交織著。


那些只有你和家人知道的標誌,成為勾連內心情感的hook:飛揚的中國結,揮舞的糖葫蘆;斑駁的巷子和木質的門,多子多福的鄰居和嘮叨的人。多年不變的廣場和操場還有當年父親帶你玩耍的畫面,那家開到現在的小食店還有當年的味道。即便一年才觸碰一次,一切也都像昨天。


「這個,只有我知道;這個,只有你會寬容;這個,才是家。」




父母不斷嘮叨的那幾件事,你只想讓父母知道的那幾件事,以及故鄉一直不變的,只有你和家人留意到的那些事物。



因為私密,才顯得特殊;因為信任,才選擇坦誠。



點擊下圖,觀看視頻



「你和我組成這個家,真是剛剛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板與短板,每個人都是家庭的組成部分。



一味追求強強聯合倒不一定幸福,默契互補才是最穩固的情感狀態。



點擊下圖,觀看視頻



「暫時屏蔽其他紛擾,給家人一個擁抱。」




春節才十幾天假期而已。



在十幾天的時間裡,專註些去愛這些愛了你幾十年的人吧。


傳承家文化 講述家與愛的故事



碧桂園通過與五個優秀創意機構/個人的合作,生產出了這五支視頻。它們也用各自的角度,展示中國家文化的多種面向和內涵,回答「中國人的現代家文化,包含了什麼」的問題。



為全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產品,傳遞家與愛的鮮活故事,一直是碧桂園企業文化的重要表達。



這些視頻,便折射了碧桂園對當代家文化的闡述:家是暫避的港灣、記憶的載體。家是互相了解、互相信任、互相契合的結果。家是最值得在意、最無可取代的。家的外在要牢固可靠,內里應該瀰漫著愛意與寬容。面對家人,應該專註、尊重、坦誠、理解、包容。要拉進「兩個世界」的距離,唯有主動邁前一步,用愛與善意喚醒家的真義。





這五支在新年發出的視頻,也傳達了碧桂園對創意的尊重與讚許。地產行業與創意行業的互相理解和成就,催生了這批角度多樣又同樣走心的視頻。



創意應該角度多元。碧桂園以金投賞比賽的形式吸引了五家頂級創意公司/頂尖創意人進行聯合創作,尊重創意、激發靈感,用多個側面的觀察講述家文化,讓企業文化與傳統觀念都有了更好的傳遞方式。



創意應與形式互相借力。在移動為王的時代,「豎屏、短時間、活潑有趣、簡明扼要」是貼合時代需求的產物,它們的有機結合是當代視頻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觀眾最易於接受、樂於分享的形式,更聚焦,更凝練。



創意應該成為民族精神力的來源。在中國復興崛起、中國家庭代際之間亟需彌合縫隙的時代背景下,推出更易於讓民眾接受的、富有美感與意義的精神文明產品,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讚許的事情。



當代年輕人總結了各種各樣的求生指南:戀愛的,人際關係的,職場的,現在該輪到春節與家庭了。這五支創意視頻為我們展示了家的和諧之道,是安然度過春節假期的「應考指南」,也是一份破局解困的美好祝福——而這個話題,本來就無須如此沉重,不是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最「臟」潛規則:有貓的回家,沒貓的加班
2018年十大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雕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