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一場戰役失敗,西方帝國找到改革痛點,此時清朝康熙幹什麼了?

一場戰役失敗,西方帝國找到改革痛點,此時清朝康熙幹什麼了?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找不到規律。歷史上無論哪個帝國都曾面臨艱苦的改革,但改革並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實現,很多改革伴隨殺戮,血腥無比,但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我國歷史上各個王朝也有過改革,但成效並不顯著。清朝作為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王朝,也曾改革過,但清朝改革時機來得太晚了,而且沒有成功。

一場戰役失敗,西方帝國找到改革痛點,此時清朝康熙幹什麼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當時與清朝並立的世界大國很多,有俄羅斯帝國,也有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是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國,此國嚴格意義上只是一個聯合體,但以宗教立國,此國享國時間很長,居然跌跌撞撞走了623年,正是靠著伊斯蘭教。有人把奧斯曼帝國比作清朝,認為清朝經歷與奧斯曼有著相同點,但奧斯曼帝國早在17世紀就已經開始衰弱了,而此時的清朝正進入康乾盛世時期。但奧斯曼帝國衰弱時,也正是這個帝國改革之始,最終奧斯曼帝國失去大量領土,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國家。清朝在康熙時還沒意意識到改革,屬於清朝入關時鞏固穩定期。

一場戰役失敗,西方帝國找到改革痛點,此時清朝康熙幹什麼了?


曾讓西方恐懼的帝國

奧斯曼帝國崛起與宗教之間的碰撞有關,該國從拜占庭帝國邊境的一個小小的伊斯蘭部落發展而崛起,靠幾代皇帝的打拚,在15世至16世紀,靠征伐完成了一個地跨歐洲、亞洲、非洲的大帝國。奧斯曼帝國的鐵騎猶如匈奴、蒙古鐵騎一般,讓歐洲害怕。伊斯蘭佔領基督教盛行的地區,那些奧斯曼帝國的彎刀之下,血流成河,歐洲那時對奧斯曼帝國的恐懼達到了極致。

一場戰役失敗,西方帝國找到改革痛點,此時清朝康熙幹什麼了?

奧斯曼帝國經過數百年的征伐,開闢了大量疆土,因此奧斯曼皇帝最為倚重手下軍隊。作為帝國最高統治者,奧斯曼帝國蘇丹既是宗教領袖,也是帝國皇帝。因此,奧斯曼皇帝靠分封制,使帝國軍力很強,只要戰勝了,奧斯曼軍人會獲得大量土地和頭銜。特別是騎兵得到封地後,他們利益還可以世襲,這是奧斯曼帝國史上最獨特的「蒂瑪」制,但隨著奧斯曼帝國不斷發展,「蒂瑪」制前期起到穩定作用,後期卻由於濫發,拖累了帝國發展。當時帝國後宮女人和大臣甚至能輕易被授予,一些平民也可以拿錢買到「蒂瑪」,這就成為奧斯曼帝國的累贅。

奧斯曼帝國之所以長時間立國,他還有一個秘密武器,就是伊斯蘭教。只要納入奧斯曼帝國版圖,宗教就會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甚至無孔不入。奧斯曼帝國的國家機器,以及社會生活及傳統都與伊斯蘭教有關,這也是奧斯曼帝國實行長期統治的一個秘器。

一場戰役失敗,西方帝國找到改革痛點,此時清朝康熙幹什麼了?

但再強盛的國家總要衰弱,奧斯曼帝國實施嚴格宗教制,甚至固步自封,就如我國中原王朝認為是老大,周邊都是蠻夷一樣,對外界變化看不起也看不到。16世紀時,歐洲國家開始崛起,而奧斯曼帝國卻開始衰退,此時奧斯曼帝國對西部歐洲認識還停留在他們「恐懼」的階段,認為歐洲永遠是手下敗將,因此奧斯曼帝國對於歐洲變化一點都不敏感,即使國內有變化,也都被視為宗教異端而扼殺。這種思想封閉,使奧斯曼帝國對歐洲科技變化不重視,使這個大帝國最終走向危險和滅亡之路。

一場戰役失敗,西方帝國找到改革痛點,此時清朝康熙幹什麼了?


一場戰役讓帝國覺醒

17世紀,傲慢自大的奧斯曼帝國征伐依然不斷,奧斯曼帝國在北部主要與奧地利征伐,奧斯曼帝國大軍曾兩次兵臨維也納,但就是攻不下來。不過奧斯曼帝國的武力值也不弱,雖然沒攻下首都,但也使奧地利受到重創。

1697年,奧斯曼帝國又開始攻打這個歐洲小弟,受奧斯曼帝國長期打壓下,奧地利這次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居然大敗奧斯曼軍隊,差點讓奧斯曼軍隊全軍覆沒。奧斯曼皇這在這次戰爭中也差點丟命。

為何長期受到打壓的奧地利這次能取得大勝呢?

關鍵因素還是奧利利獲得了歐洲的先進武器,而奧斯曼帝國的武器還很落後,即使兵力很強,但武器不行也必然要失敗,就如我國的鴉片戰爭時,清朝冷兵器怎麼打得過西方國家洋槍洋炮。

一場戰役失敗,西方帝國找到改革痛點,此時清朝康熙幹什麼了?

奧地利贏得這場戰役就是歷史上的「山塔之役」,此戰使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卸下輝煌唬人的光環,使歐洲國家看到了奧斯曼帝國並不是那樣強大,而且不堪一擊。

「山塔之役」也讓奧斯曼帝國開始覺醒,他們也不那麼自大了,而且開始正確認識西方的堅船利炮。奧斯曼帝國的一些有識之士甚至建議皇帝向西方學習,建立西方式軍隊。就如當年李鴻章致力於清朝改革,也是從武器開始購買開始。

經過「山塔戰役」,從18世紀紀開始,奧斯曼帝國開始了改革。但任何改革並不是轟轟烈烈就能成功,像奧斯曼帝國這樣宗教濃厚的國家,改革既緩慢也艱辛。

不過奧斯曼帝國與清朝差不多,但奧斯曼帝國大門敞開了,也開始向西方買來先進武器,請西方教官教授西方的軍事技能與裝備運用。因為從軍事和武器改革不會觸及宗教層面,最初還不會引起保守勢力的反對。但後來改革還是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他們反對奧斯曼帝國改變傳統軍事體制。

一場戰役失敗,西方帝國找到改革痛點,此時清朝康熙幹什麼了?

1774年,奧斯曼帝國與夙敵俄國打了一仗,又一次失敗。奧斯帝國感覺還沒改革到位,當時輔政大臣哈密德力主張改革,但遭到保守派的的對,被保守派趕下台還被殺,並在他屍體上立了塊牌子「教規的死敵」。

此時奧斯曼帝國的改革又遭受重創,但保守派又拿不出強國的政策,1787年,奧斯曼帝國再次敗於俄國,新任皇帝塞利姆三世下令實施軍事改革,並向外國派使節,但不久後,塞利姆三世被推翻殺害,繼位的穆罕默德二世,在1808年繼位後還想推動改革。但此時一些改革派被保守派所殺,他也恐懼了。最後穆罕默德二世消滅了保守的蒂瑪制騎兵部隊和近衛兵,才開始大規模實施軍事改革。

一場戰役失敗,西方帝國找到改革痛點,此時清朝康熙幹什麼了?

奧斯曼帝國大量聘請西方軍事顧問並建立新式軍隊,不斷向西方學習,而且設立翻譯機構,翻譯大量西方先進技術,為後續改革奠定了人才基礎。這個改革與中國清朝由總理衙門培養新式人才一樣。只不過清朝晚了。

奧斯曼帝國為了改革的決心,甚至要求官員穿西式服裝,就連平民戴的頭巾也以一種無邊氈帽取代。雖然這次改革無論形式上還是內容上很深入,但依然遭受保守派的反對。

一場戰役失敗,西方帝國找到改革痛點,此時清朝康熙幹什麼了?

穆罕默德二世很有頭腦,他認為國家光靠宗教教育不行,於是就引入法語教育及其他學科教育,這才使奧斯曼的改革走向深入。但穆罕默德16歲就死了,後來權力在外交大臣雷什德帕夏手中,他也主張改革。從此奧斯曼帝國才又進入一場深刻的改革中,到1908年,土耳其青年黨人革命後,奧斯曼帝國經歷了210年漫長改革之路。


清朝還在鞏固統治

奧斯曼帝國於1695年的「山塔戰役」失敗後,進入漫長的改革期,此時清朝做什麼呢?1695年,是康熙皇帝時期,43歲的康熙大帝正忙於剿滅噶爾丹的叛亂,直到1698年,噶爾丹死後,漠北喀爾喀地區納入清朝版圖。

康熙皇帝看上去是剿匪,實際上他重新征服了一塊土地,但從康熙的統治來看,他作為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康熙皇帝統治還處於鞏固階段。雖然清朝進入盛世,但清朝還未遭到歐洲強國的侵略,還不知道什麼是痛,因此也就不會想到改革。

一場戰役失敗,西方帝國找到改革痛點,此時清朝康熙幹什麼了?

作為第二任滿清皇帝,連漢化和易服都未完成,對於像奧斯曼帝國來一場漫長改革,清朝不會這樣做,也沒必要做。此後清朝便進入康熙幾個兒子爭皇位,隨後清朝進入雍正治貪以及乾隆盛世而衰的時代。

可見奧斯曼改革伴隨著逐漸衰弱,而清朝正忙於鞏固統治,整頓吏治,想改革都難。像乾隆皇帝很自大,他把英國使節當成蠻夷來看,清朝皇帝也如奧斯曼帝國一般處於「聾子」「瞎子」時代。

如果清朝自康熙開始來一場變革,就會比日本明治維新要早,也不至於最後慘敗於日本,但讓清朝皇帝改革太難了,根本不可能實現。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泥腿看客 的精彩文章:

蘇聯元首去世不到3年,一篇秘密報告出爐,開啟大國傾覆「前奏」
歐洲最美王后,父親與倆弟弟都是國王,丈夫也是國王,80歲善終

TAG:泥腿看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