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流浪地球中燒石頭的發動機現實嗎?能否造出來

流浪地球中燒石頭的發動機現實嗎?能否造出來

大年初一上映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可以說是掀開了中國電影的嶄新一頁,這部由國人原創的電影自上映之處就好評如潮。但是,在電影中也有許多東西人們不甚了解,甚至會認為不符合科幻常識,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推動地球流浪的主角——行星發動機。按照電影和原著的設定,整個地球上有上萬座行星發動機,而這些行星發動機將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前往比鄰星。在電影中,行星發動機的燃料相當簡單,只燒石頭就可以。而這也就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行星發動機在現實中是否可行。或者,可以放寬一下範圍,就是在人類可以預見的未來是否可行。

其實,想要知道行星發動機的原理,首先就得知道這個發動機是什麼運行原理。其實,這個行星發動機的立足點並不高端,其實就是聚變。而提到聚變許多人腦海中第一個反應就是核聚變,其實行星發動機的聚變和核聚變沒什麼區別。按照科學原理來說,只要是鐵元素之前的所有元素,都可以產生聚變反應。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元素都適合聚變。因為原子序數越大,聚變的條件就越苛刻。所以,人類在研究聚變的時候,首先選擇的就是核聚變原理。而我們廣為熟知的一種穩定的核聚變,就是燃燒的太陽。

而可控的核聚變,現在的科學家已經研究出來了。就在2017年的時候,中國科學家已經成功論證了可控核聚變的可行性,並且將其親切地稱之為「人造太陽」。當時,中國的可控核聚變裝置成功運行了101秒,打破了世界紀錄。而這也就意味著,擁有更高能量,而且還能源源不斷輸出能源的一種新的方式,離人類已經不遠了。而某種程度上,這種人造太陽放大無數倍,就相當於是一台行星發動機。但是,話說到這裡,區別就產生了。其中最大的區別就是聚變的元素不同,燒石頭其實就是將燃燒的元素從核聚變的元素換成了其他元素。

而從現有的科技角度上來說,任何物質都可以進行聚變,但是其結局和過程是不一樣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元素進行聚變的時候,源源不斷放出能源,並且能為人類所用就是高效聚變,但這種聚變成本非常高。而有些物質在聚變的時候,反倒需要投入大量的能源,從而實現聚變,這是一種虧本的行為。而行星發動機正好是在二者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那就是用最低的成本維持最高效率的輸出能量。而按照設定,當地球到達木星以後,地表的石頭基本上都會被開採光。所以,人類才會選擇利用木星引力進行變軌。

而也有人提出過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不用水或者反物質來推動地球。先說水的問題,水其實在地球的含量並不如石頭多,而且水的轉換效率並不高,估計還沒等離開太陽系,地球上的水就該不夠了。而反物質這種東西,其實並不是一種能源,而是一種能量。這種能量的控制成本遠遠要比聚變高得多,而且人類到目前為止人類也沒有確鑿的掌握反物質,一切研究才剛剛起步。所以,從現實角度上來說,重聚變發動機是最現實的。

回到之前的那個問題上,那就是人類現在建造行星發動機的可行性。其實,這個計劃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是首先得掌握長期穩定的可控核聚變技術。而這種技術現在已經在路上了,未來不久就會呈現出來,而對於其它元素的聚變反應,各國科學家也多少有所涉獵,所以說它還是比較靠譜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代重殲 的精彩文章:

盤點各國垂直起降戰鬥機,其中居然有中國貨
殲-16機群劃破蒼穹,視覺效果震撼,數一數共9架

TAG:四代重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