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唐雄壯,大明剛強,為何時下影視劇卻是清朝最多?

漢唐雄壯,大明剛強,為何時下影視劇卻是清朝最多?

在中國歷史上,嚴格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只有秦、漢、晉、隋、唐、元、明、清等八個,至於宋朝則只能算是半統一,畢竟北方沒收回燕雲十六州,西北有西夏王國,西南還有大理、吐蕃。這八大統一王朝,各有其特色,秦漢威武雄壯;唐朝開疆拓土,開明盛世,巍巍壯觀;大明則十分要強,剛性十足,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為此,現在許多人都在懷念曾經逝去的漢唐、大明,它們是華夏的驕傲,象徵著民族不屈不撓之精神,展現著「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之大國形象。

1644年5月,睿親王多爾袞聯合吳三桂在山海關一片石之戰中擊敗李自成,隨即揮師入關,宣布繼承大明衣缽,定鼎中原,開啟大清朝新時代。說起大清,估計大夥印象都不是很好,認為正是大清入主中原才導致華夏沒落。政治上,厲行君主專制,將大臣視為奴才;經濟上,閉關鎖國,固步自封,錯過了工業革命之機遇;思想文化上,推行文字獄,迫害知識分子,思想界死氣沉沉;外交上,對列強屈辱求和,割讓領土,出賣國家主權。因此,在大夥眼中,清朝就是愚昧落後、冥頑不化、屈辱求和、崇洋媚外之代表,這跟漢唐、大明沒法比。

有意思的是,漢唐雄壯,大明剛強,但時下影視劇最多的卻是大清,近幾年來清宮劇泛濫成災,充斥熒屏就是最好說明,其中之原因究竟何在?一起看看。

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距離時人最近,大夥均比較了解

按照「近因效應」,排除外界干擾,人們對距離自己最近的事情比較感興趣,對時間久遠之歷史則缺乏足夠之趣味。漢唐雄壯,但距離我們已有一千餘年,由於文化傳播與承載手段落後,時人對許多漢唐歷史並非很了解,自然就激不起興趣去觀看相應的影視作品。明朝也是如此,時隔幾百年,中間還隔著一個大清,許多歷史經過篡改已失去本來面目,要還原也並非易事。要知道,張廷玉在編修《明史》時,關於明末的歷史記載著實爭議頗多,因為這段歷史與清朝有關。清朝則不一樣,剛滅亡沒多久,距離時人最近,許多重大「歷史故事」、「歷史事實」、「歷史現象」等都會經過各種小說、報刊、文人札記等流傳下來,人們對這段歷史相對比較了解。所以,對於清朝之影視劇,大夥喜歡看,自然拍攝就多。

有關清朝的影視劇題材多,而且還符合大眾口味,相當有市場

拍攝影視劇,導演和投資方首先要考慮的是經濟效益,若是沒有利益,誰人會捨得投入巨資去拍攝呢?那麼,如何才會有效益呢,條件之一就是所選的題材要適合大眾口味,要有廣大的市場。就此而言,相對於漢唐、大明,清朝無疑具有相當的優勢。道理很簡單,如果從娛樂角度看,你是願意看李靖平突厥、高仙芝經略西域、戚繼光抗倭、袁崇煥守遼東、李定國抗清呢?還是願意看多爾袞與孝庄太后之虐心情感、順治和董鄂妃之愛情故事、乾隆爺之六下江南及其在遊山玩水時所發生之有趣故事呢?當然,這並不是說漢唐、大明兩大王朝就沒有相應的「有趣題材」,而是經過文人之筆後,大清此類題材更多,也更吸引人。要知道,清朝的通俗小說相當流行,許多題材均符合大眾口味,朝著世俗化、商業化等方向發展。

朝固步自封,導致近代落後挨打,拍攝大清影視劇具有歷史借鑒作用

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無疑是屈辱的代表,從曾經的「天朝上國」淪落到被列強任意欺負的「東亞病夫」。當然,這並不全是大清的錯,畢竟在專制主義色彩濃厚,且小農經濟佔主導地位的國度里,哪怕是換成秦漢、隋唐、大明等也未必能抓住新航路開闢之後的歷史機遇,即使抓住,也未必能在短期內實現國內社會轉型。但是,清朝畢竟是最後一個王朝,而且還被西方列強打敗,割讓領土、出賣主權,也算是生不逢時。當歐洲在享受新航路開闢所帶來之福利,並最終出現工業革命時,大清皇帝居然還在享樂、屢次下江南,陶醉在所謂「康乾盛世」之美好假象中。所以,拍攝大清之影視劇,尤其是清宮劇,則無疑會起到相應的歷史借鑒作用,它告訴我們努力奮鬥、自強不息才是硬道理。

綜上所述,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具有相當可拍攝之有趣題材,市場廣闊。正因此如此,時下清宮劇才相當火爆,各位說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湘軍血戰田家鎮:橫掃太平軍十萬勁旅,打殘太平天國水師
楊秀清屢次突破清軍重圍,為何石達開被圍一次就全軍覆沒?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