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節六大冷知識:春節可能過兩個,壓歲錢不是「錢」

春節六大冷知識:春節可能過兩個,壓歲錢不是「錢」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應傳統節日,它超越眾多民俗節日而號稱「百節之首」, 對於中國老百姓來說意義更顯非凡,代表著人們對收貨的嘉許、新的一年裡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是家族祭祀、加深感情的契機,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價值精神內涵。那麼,關於春節的以下冷知識,你知道幾點?

第一,春節不是節日,且以前不叫春節。現下正月初一為春節,但在古代,春節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後漢書·楊震傳》載:「春節未雨,百僚焦心,而繕修不止,誠致旱之徵也。」南北朝時期春節則指整個春季。而民間俗稱的「過年」則是指莊稼收穫之意,因為古人把莊稼成熟的周期稱為「年」,《說文》中指出:「年,谷熟也」。

春節實際最早叫「度歲」是不是「春節」,而除夕則叫「分歲」,後來春節又有元日、正日、朔旦之稱,夏商時期把木星稱為「歲星」,把它運行一周的時間定為一歲之始,但夏朝1月是歲首,商朝則將正月改為十二月,周朝則以十一月為新年歲首,秦一統六國則把十月列為正月。春節的雛形,在周朝時出現,當時農民為10月金秋豐收而備美酒佳肴慶祝之舉就是當今春節之雛形。然而,古代直至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實施司馬遷、落下閎、鄧平等人改定的《太初曆》以夏曆正月為歲首之後,中國古代儘管歷代有更迭,但基本沿用夏曆,作為節日的春節才定型,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是到了民國初年才有的事,陽曆1月1日則為「元旦」。

第二,春節有狹義和廣義之分,且不是指固定哪一天。當今的春節一般指狹義的春節,即正月初一這一天。但民間的春節實際上廣義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北方俗稱的小年夜)、二十四日(南方俗稱的小年夜)的祭灶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後,整個春節才算結束。

第三,春節不只有中國有。春節自然是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其發祥地無疑也是中國,但春節也不僅只有中國有,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將農曆新年列為法定假期,例如韓國、朝鮮、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模里西斯、緬甸、汶萊等國家。此外,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也是過農曆新年的,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曆曆法,改公曆為新年。

第四,壓歲錢其實不是「錢」。現下的發紅包,在古代叫壓歲錢,但這個壓歲錢其實不是「錢」,而是鑄造成錢幣形狀的辟邪品。相傳古時侯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崇」,每年除夕出來害人,因此老百姓便發明了「壓崇錢」,後來就演變稱「壓歲錢」,現在則變為紅包了。

第五,春節可能過兩個。從漢武帝頒布《太初曆》定正月為歲首之後,此後數千年中國均沿用。然而,古人的農曆實際上是根據地球、月亮、太陽三者運行的天文數據來安排的,月亮從圓到缺的時間,平均周期是29.53天,全年12個月,同回歸年(365.2422日)相差約10日21時,故需要置閏,為使歷年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而增設的月稱之為閏月,古代多有「十九年閏七個月」之說。因此,如果出現閏正月,那麼是否有閏春節之說法?如果按照農曆而言,是有的,這樣你是否就有過2個春節的可能?據了解,從順治二年(1645年)使用歷理置閏月制開始,到公元2800年,農曆閏正月將出現6此,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和2634年(傷心,這輩子是沒法過兩個春節了)。

第六,最早的爆竹(現在的鞭炮)真的不是鞭炮,而是名副其實的「爆竹」。現在的中國百姓,逢年過節,或者喜事白事,均須放鞭炮,但是,在古代尚未出現火藥前,所謂的爆竹,真的就是「爆竹」。關於爆竹的最早記載是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當時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大概在農村燒過竹筒飯或者用竹片編織過編織器具的小夥伴會知道,火燒生竹確實會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而新年起床第一件事也是爆竹。因此,在火藥沒發明之前,我們知道的古代過年放爆竹一事,真的是「爆竹」啊!

火藥出現後,人們將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漢族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這才是所認知的鞭炮。

好了,縱橫國史今天就聊到這兒,關於春節的哪些冷知識,壓歲錢不是「錢」,爆竹不是真的爆竹,你還知道哪些冷知識?一起聊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太平天國神權崩潰之觴: 蕭朝貴跌落權力神壇, 楊秀清崛起
安慶陷落後,為何陳玉成非要去廬州而不守天京?兩個字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