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都說「效不更方」?看國醫大師怎麼說!

都說「效不更方」?看國醫大師怎麼說!

點擊上方

藍字

,關注我們

導  讀


導讀:


中醫臨床向來講「效不更方」,即前一診的方劑若是有效,一般不會對治法和方葯做大的調整。然而,國醫大師李士懋在臨床中反其道而行之,有療效之後一改前法和用藥,結果卻取得了良好的療效。這是怎麼回事呢?隨小編一看究竟吧!


案一:肝虛(心悸)


【師父診治】

王某,女,69歲,本市人。

2013年9月9日初診:間斷心悸月余,勞累後加重,時氣短,白天口乾、口苦,精神差,眼不適,大便不成形且急,每日2~3次,未做心電圖。


脈左沉澀,右沉無力。舌苔失潤。


證屬:心脾兩虛。


方宗:歸脾湯。


生黃芪18g  當歸12g    遠志6g     桂枝10g

党參12g    炙甘草6g   桂圓肉10g  烏梅7g


白朮10g    雲茯苓12g  炒棗仁30g  白芍15g


14劑,水煎服。


【學員診治】

2013年9月23日二診:心悸減輕明顯,低血糖時有心悸,左膝關節紅腫變形,仍口千,未口苦,寐尚可,動輒汗出,大便已正常。


脈沉澀無力。舌紅少苔。


上方加知母6g、杜仲15g、牛膝18g。


【師父批改】

脈右沉弦拘,左沉弦無力。舌絳,中無苔。


證屬:肝虛,寒凝。

方宗: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12g    生黃芪12g  白芍12g  大棗7枚


炙甘草10g  炮附子15g(先煎)


7劑,水煎服。

【學員診治】

2013年10月7日三診:心悸減,仍活動後氣短,口乾口苦,仍汗出,大便不成形,納可,寐一般。


脈右沉弦拘減,左沉弦無力。舌稍暗。


上方加細辛6g、生薑4片。


【師父批改

】脈右沉弦滑數,左沉弦無力。


證屬:肝血虛,氣分鬱熱。


方葯:


當歸10g  僵蠶12g  黃連10g    熟地12g


蟬蛻6g   葛根12g  山茱萸30g  薑黃9g


白芍15g  梔子10g


7劑,水煎服。



按:

脈左沉澀,右沉細無力,診為心脾兩虛,用歸脾丸癥狀緩解約3/5,

下一步的治療是「效不更方」嗎?非也。

《傷寒論》云:「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二診學生見汗出、口乾,診為有熱,加知母6g,師傅

平脈辨證,脈右沉弦拘,左沉弦無力,弦主肝,無力主虛,拘主寒凝,故診為肝虛寒凝

。以脈解症,汗出為陽氣虛,肌表失其固護,非熱也;口乾,乃氣虛津不上承也,故以桂枝加附子湯益氣溫陽散寒。三診脈右沉弦滑數,左沉弦無力,此肝血虛,氣分鬱熱也。故以四物湯去川芎加山茱萸養肝血,升降散透發氣分鬱熱。


此案三診三變其治法,即平脈辨證,隨證治之。脈不是孤立的、靜止不變的,而是不斷地動態變化的。掌握了脈象動態的規律,才可以靈活地看待各種脈象,守繩墨而廢繩墨,駕馭整個疾病進程及脈象的各種變化。


案二:痰阻中焦(胃脘燒灼)


【學員診治】

李某,男,52歲,本市人。


2014年5月2日初診:胃部燒灼感1個月,胸口憋悶1年。頭暈,口苦口乾,有口氣,腰酸,便可,腹脹。


脈弦滑緩減。舌唇紫暗。


證屬:脾虛痰阻。


法宜:健脾祛痰。


方宗:六君子湯。


党參12g  白朮12g   茯苓30g  炙甘草6g


陳皮6g   清半夏15g  黃連4g  吳茱萸6g


桃仁12g  紅花12g


【師父批改】

脈弦滑緩。


方葯:


陳皮12g  清半夏12g  茯苓30g  枳實10g


竹茹12g  炙甘草8g   瓜蔞15g  薤白15g


桂枝12g  石菖蒲12g


7劑,水煎服。


【學員診治】

2014年5月7日二診:胃部燒灼感已除胸口憋悶減,仍陣發頭暈(晚7~8點),口乾口苦,有口氣。腰酸、腹脹減半。


脈緩滑,左關旺。舌唇暗尖紅,苔膩。


上方改:清半夏30g,紅景天15g,天麻15g。


7劑,水煎服。


【學員診治】

2014年5月23日三診:胸悶、口乾口苦、口氣、腹脹已除;頭暈、腰酸減,眼乾澀,咽干。


脈緩滑。舌唇暗。


上方加:防風7g,桃仁12g,紅花12g,蒲黃12g(包煎),五靈脂12g。


7劑,水煎服。


【師父批改】

脈緩滑,寸弱。


方葯:


黃芪12g  茯苓15g    防風8g   党參12g


升麻7g   蒲黃12g    白朮9g   柴胡9g


羌活8g   五靈脂12g  天麻15g  葛根15g


清半夏10g


14劑,水煎服。



按:

虛實轉換關鍵在脈。一診二診以溫膽湯合枳實薤白桂枝湯化痰,宣痹通陽,服藥後胸悶、胃脘燒灼感均已除,頭暈減輕。

再次來診是守方還是變方?

痰濁祛後,正氣虛象已現,

脈緩滑寸弱,示清陽不升

,故改用健脾升清陽之法。疾病治療後向何方發展?關鍵在於脈的把握,

脈變證亦變,法隨之而變,脈未變即使未效,方也不變。

虛實轉化的關鍵在脈,脈沉取有力為實,沉取無力為虛。


無肉君有話說


以上兩則案例都取自

平脈辨證傳承實錄百例(二)

一書,書中的一大特色就是完整記錄了

國醫大師李士懋在臨床帶徒教學中的

「三步走」中醫傳承法

,即頭一年跟師抄方,熟悉老師的辨證用藥思路;第二年學員獨立診治,老師從旁把關、修改;第三年學員間互為師父,最後由老師評批。


書中100例病案翔實生動,涉及臨床各種常見疾病,向讀者真實再現治療過程中學員與老師間的差異,並有精彩點評,如身臨其境跟師學習一般。



點擊左側圖片

立即購買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平脈辨證傳承實錄百例(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王四平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

悅讀中醫

(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及文中圖片源於攝圖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點擊閱讀原文,一覽好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加班、熬夜、應酬,身體透支時,就用這味葯
網球肘、腱鞘炎……小關節疼痛不容忽視,內服外敷都有良方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