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道德的餘慶,才是真正的「家有餘慶」

南懷瑾老師:道德的餘慶,才是真正的「家有餘慶」

南懷瑾老師:道德的餘慶,才是真正的「家有餘慶」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道德的餘慶,才是真正的「家有餘慶」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要使自己這個生命能夠永遠存在,必須懂得「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怎麼樣是「善抱」?「負陰而抱陽」。怎麼樣是「善建」?這個我們要去研究了。任何的建立,沒有不被破壞的。例如建造一幢堅固的房子,終久還是要毀壞的,物理世界沒有任何東西能保持永遠的,抱住的東西最後一定也要放開。什麼是破壞不了的?什麼是抱住解脫不開的?只有「無為之道」,清凈無為,這就是道體。道體永遠是不拔的,永遠在那裡不動。

打坐修行,學佛修道就是修身,「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但是,修身不是建立一個東西,所以在觀念上不能認為做工夫打坐就有道,不打坐就沒有道。如果坐就有、不坐就沒有的話,這是建立了一個東西,所以不算是修身,「其德乃真」是道體合一,在佛家而言,就是如如不動,本來如此的。

「修之於家,其德乃余」,這個道理髮展到做人做事,乃至修身齊家,老子的本意,也是以道治,而不是絕對的無為。

西方亦頗有人研究道家文化,尤其是《老子》及《易經》的思想,目前在歐美正流行。不過他們最多只是「依文釋義」的了解,未必就真正懂得老子道家的精神。曾經有人來信告訴我,說猶太人看見孩子打架,跌倒在地上,絕不去拉開打架的孩子,也不抱起跌倒的孩子,因為他們學老子的無為之道。表面上看來,道理似乎也沒有錯,但是猶太人這樣的無為,實際上是有為——兩個孩子已經打架了,已經跌倒了,早就有為了。什麼是無為?無為是講事情現象發生之前,不是講發生之後;在已經有所行動時,就不能說是無為,因為已進入有為中了。老子的有為的道理,是要回歸到無為,那才是老子之道。

說到治家之道,我們中國人過去是不增不減,保持著祖德陰功;對於祖先的德澤,不敢隨便有所變動。這樣的觀念習俗,使我們的文化幾千年來固定在一個形態上。以現代的理論而言,這也是我們幾千年來沒有進步,沒有發展的重要原因。凡事有利就有弊,以老子的觀念來看,與其求進步,而於進步後再去修正那些負面效應,還不如永遠沒有毛病,也不需要修正,所以它永遠是固定,永遠是常態。

表面上看起來,這同社會進化的現象相反,實際上原理是一樣,因為進步是漸變,不是突變,是慢的進步,可以減少負面作用的產生。

所以他說「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以這個無為之治,「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的精神與原理,來修身齊家家庭自然得幸,這個道德行為的結果是「乃余」。這個「余」字,要特別注意,我們中國很多古老的家庭,在廳堂或大門前懸掛的匾額是「家有餘慶」。還有一些地方的習俗,在除夕或喜宴時,最後一道菜一定是魚。此時客人酒盡席散,絕不吃那個魚,意思是要留給主人,表示主人喜慶有餘(「魚」與「余」同音)。那是以前的事,當然現在一定把魚吃光了再說。

南懷瑾老師:道德的餘慶,才是真正的「家有餘慶」

這個古老的風俗,是一項重要的居家之道,目的在教育後代如何把這個精神道德建立起來,傳給後代的子孫。因為道德積余比財產積余價值超過千萬倍;道德的餘慶,才是真正的「家有餘慶」。「餘慶」就是剩餘下來可慶的道德陰功,但是如果求有餘,就必須省用少用;與其省用少用,更不如不用,都給後人。所以說無為之道,就是「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

這個道理擴充下來,就是「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這幾句的「真」、「余」、「長」、「豐」、「普」,字雖不同,道理都是一樣,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乃至平天下。由擴充個人的道德修養,影響到家庭鄉里以及社會,更提升社會道德,影響到國家,使這個國家欣欣向榮,再以這個道德精神修之於天下,整個的世界才可能進入普遍道德的和諧。

摘錄自《老子他說》

南懷瑾老師:道德的餘慶,才是真正的「家有餘慶」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這是中國文化四句話的原則,大家要特別注意的,我們中國文化,東方文化,最喜歡講因果報應。如果過去沒有研究過《易經》,都以為這是佛家的思想,來自印度的,事實上中國、印度、東方文化都建立在因果報應基礎上。由此我們了解,中國過去五千年文化思想的教育、政治、道德等的基礎,都是建立在因果基礎上,所以大家都怕不好的報應,乃至做官的人,要為子孫培養後福,都是怕因果。不過因果的問題是宗教哲學的大問題,在研究起來也是很好的一本書,一篇很好的博士學位的論文。佛家的因果,是講本身的三世,即前生、現在及後世。中國儒家的因果講祖宗、本身、子孫三代,就是根據《易經》這裡來的。這也是一個歷史哲學問題,尤其這幾句話,我們都曉得用,知道是孔子的話,這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不變的,現在當然社會道德已變動了,但是據我個人仔細靜靜的觀察研究,我們中國人年輕一代儘管怎麼變,這個觀念還是有,這是我們民族血統中的觀念。

我們要注意「餘慶」、「餘殃」的「余」字,余是剩下來的,余是有變化的,並不是一定本身就報,這是中國人對因果報應的定理,中國文化一切都建立在這因果報應上。由此看來,劉備在臨死的時候,吩咐他兒子兩句話:「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以劉備這樣一位裊雄,對自己的兒子作這樣的教育,都是從中國舊文化來的觀念。我們看歷史傳記,常常提到某某人的上代,做了如何如何的好事,所以某某人有此好結果。將來中西文化匯合以後如何演變?還不知道。現在據我所知,最近在美國,宗教的活動,自哈佛大學開始,已經變了,提出「宗教一家」的口號,主張宗教不能分家;其次,美國的一般學者、知識青年,也非常相信三世因果,所以中國人的家庭教育要注意,尤其現在為父母的人,教育下一代,為了國家民族文化,這個觀念還是絕對不可變的。

摘錄自《易經雜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楞嚴經 第八卷 第十三講
修身要具備「詩」的感情,從政更要把握「詩」的情操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