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為了「正確」的育兒觀念破壞家庭關係,一定是得不償失的

為了「正確」的育兒觀念破壞家庭關係,一定是得不償失的

為了「正確」的育兒觀念破壞家庭關係,一定是得不償失的

我們,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育兒理念要保持一致嗎?很多專家說就得保持一致,這樣孩子就不會「看人下菜碟」了。可是,保持一致多麼艱難?如果無法一致,我們又該怎麼辦?我們想明確地告訴大家:為了「正確」的育兒觀念而破壞家庭關係,一定是得不償失的。

家庭成員育兒理念要保持一致

成了重要的養育理念

如果有詳實的數據能統計出媽媽們在育兒生活中遇到的困擾,家庭成員之間的「養育觀念分歧」,一定能躋身前三。

一位朋友抱怨,孩子出生後一年的時間裡,她和先生吵架的次數超過戀愛和結婚之後的總和,原本融洽和睦的夫妻關係因為孩子何時斷奶,發燒該不該吃藥,為孩子選擇什麼樣的興趣班等瑣事而爭吵不斷。

這種分歧不止出現在夫妻之間,隔代養育更是「重災區」。

很多媽媽白天無暇兼顧工作和家庭,不得不找自己的父母或公公婆婆幫忙帶孩子,結果,在媽媽身邊可以自己吃飯和自己上廁所的小孩,看到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後,所有能力自行倒退,一不開心還大哭大鬧……

而不知何時開始,家庭成員的育兒觀念要保持一致,似乎成為養育理念中的金科玉律。

專家們細數「不一致」給孩子帶來的危害,有人以布拉德?皮特和安吉麗娜?朱莉為例,告訴我們教育問題上產生的分歧甚至可導致婚姻的破裂;育兒觀不統一隻會讓孩子困惑,無法獲得安全感,危害孩子健康成長。

於是,很多媽媽開始焦慮不安,她們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對帶娃有著近乎偏執的高要求,為了教導和說服其他人,她們化身為鬥士,憤怒、指責、評判,家庭也因此成為一個硝煙不斷的戰場,不但破壞了家人間的親密關係,更給孩子帶來成長的壓力。

為了「正確」的育兒觀念破壞家庭關係,一定是得不償失的

為了「正確」的育兒觀念破壞家庭關係,一定是得不償失的

觀念的差異和衝突不可避免

重要是我們面對差異的態度

很長時間來,我也在養育孩子方面,與我媽處於一種對抗狀態。

她喜歡追著孩子喂飯,怕衣服弄髒不讓孩子自由探索,她不會傾聽孩子的想法,習慣評判孩子,並給她貼上各種標籤……

而我自認為學習了很多新的育兒觀念,決定徹底摒棄上一代的養育方式,當她的行為不符合我的觀念時,我會用我知道的所有國內外科學研究為論據,和她爭辯,企圖糾正並改變她。

她同樣回擊我:不過是理論脫離實踐的「頑固不化」。每次爭吵都以兩敗俱傷收場。憤怒失望的情緒和不被理解的無助席捲而來。我們像在兩個平行空間里,自圓其詞,誰都看不見對方, 也看不見真相。

但我堅信我是正確的,直到我遇到來自美國的個體心理學大師伊娃教授。

去年5月份,89歲的伊娃教授應童書媽媽的邀請,第一次來到中國,分享了她累積幾十年的心理學經驗。雖已到了耄耋之年,但她邏輯清晰,紅光滿面,一言一行都體現著對人的寬容和尊重。

她在童書媽媽幸福教師培訓計划上的課程,讓我重新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我們對自己的言行有清晰的認知嗎?我為什麼要讓其他人和我保持一致呢?不一致的養育方式和家庭成員之間的不斷摩擦,哪個會給孩子帶來消極影響呢?

她用豐富紮實的心理學理論,像剝洋蔥一般,一層層剖析,讓大家認識到我們的「自以為是」是如何破壞與家人的親密聯結和整個健康家庭關係系統,她還用家庭動力學理論為我們指明了解決的方向。

觀念的差異和衝突是家庭生活中普遍存在,也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並非是想法設法消除差異,而是我們面對差異的態度。

在孩子問題上,一有點風吹草動就草木皆兵的我,在聽完伊娃教授的演講後,撥開雲霧豁然開朗。焦慮帶來焦慮,憤怒也只會帶來憤怒,我們的生命狀態就是孩子的生命狀態,當我們成為自由輕鬆的成人時,孩子才會平和自在地成長。

為了「正確」的育兒觀念破壞家庭關係,一定是得不償失的

行為和認知並不統一

你是否真的了解你自己?

「認識你自己」,大概是世界上最艱難的事情。所以,伊娃教授說:


我們看起來對他人很了解,但很少有理論讓我們去了解自己,全世界都是如此。如果不了解自己行為,很難了解自己所在的群體。我們總是想了解孩子,了解其他人,但如果不先了解自己,這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

拿我自身的例子來說,我自以為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想用愛和尊重來滋養孩子的成長,努力在生活中踐行民主的方式養育,我堅信我的言行是正確的,對此毫無懷疑。

可是,當家人達不到我的要求和標準時,我卻用完全與民主和尊重原則背道而馳的方式對待我的家人我指責評判,試圖去改變他們,或者以「無論如何你們都無法理解我」為理由,採用拒絕交流的「冷處理「,總之,我正在用一種暴力和惡劣的溝通方式對待我的其他家人。

其實,我並不知道民主和尊重的真正含義,這些原則也沒有真正內化成我的一部分,而我卻嚴格地要求別人去遵守和執行。

當我真正地覺察自己的行為時,才發現自己的自負、傲慢和苛責。

我們總是習慣把關注放在別人身上,卻沒有足夠的自我認知。而自我認識的缺乏,讓我們陷在自己的世界裡,看不清周圍環境。

而貫穿於伊娃教授課程始終的一個理念就是:認識你自己。只有對自己有了清晰的認知,才能脫離對自我過度堅信的執念和對他人的偏見,才有可能看清真相。

為了「正確」的育兒觀念破壞家庭關係,一定是得不償失的

為了「正確」的育兒觀念破壞家庭關係,一定是得不償失的

建立親密關係和贏得勝利

哪個對你更重要?

當我們的溝通陷入僵局或衝突時,大多都是雙方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時候。

一旦確信「我就是正確的」,那就已經步入了權力之爭。我是正確的,那對方就是錯誤的,最終就演變成「我必須獲勝」的勝負之爭,這時,我們早已不在乎對方持什麼觀念,我們只想證明「我是對的「,只想讓對方屈服。

但「對錯爭奪」只會兩敗俱傷。

我們對「對錯」的執著和暴力的溝通方式,會引起對方本能的反抗,導致衝突升級;又或是對方消極的迴避,我們成了勝利的一方,卻並不會因此快樂,因為我們傷害了關係,切斷了彼此的親密聯結。

哈佛大學開展了一次史上對成人發展研究最長的項目,項目開始於1938年,已經進行七十幾年,至今仍在持續中。在此期間,他們跟蹤記錄了幾百位男性,從少年到老年,年復一年地詢問和記載他們的工作、生活和健康狀況等。

幾十年來累計的調查結果中,哈佛大學得出了清晰的信息:「什麼造就幸福人生?」結論是:無關財富和聲望,而是「關係」,他們認為,擁有良好的關係的人,與家庭、朋友和周圍人群聯結更緊密的人更幸福也更健康。

我們都生活在關係之中,良好的關係給我們帶來豐盈,自由和美好的體驗,每個人都渴望擁有這樣的體驗,然而,指責評判卻讓我們遠離對方和割裂彼此的聯結,破壞我們的幸福感。

為了「正確」的育兒觀念破壞家庭關係,一定是得不償失的

你與家人的互動

影響著孩子與他人的互動模式

孩子對周圍環境發生的一切,非常敏感,並保持高度的開放。

他們大多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進行學習的。模仿父母面對和處理問題的模式,同時,也會吸收成人一貫的態度和情緒。我們的觀念和行為都會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留下烙印,影響孩子未來將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所以,易怒易暴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不會管理情緒的父母,而總愛使用肢體暴力的孩子,背後也一定有常常對孩子動手的爸媽。

伊娃教授認為,父母或家庭中的主要成年人之間的互動模式,不僅影響著孩子的個人邏輯和一般信念,還影響著孩子學習如何與他人建立聯結。

當差異和問題出現在家庭中時,我們是如何應對的?堅信自己是正確的,通過指責,評判和爭吵來贏得勝利,還是讓孩子知道,我們無須為他人放棄自己的觀點,也不能強迫別人去認同我們的想法,差異是可以共存的、被接納和被尊重的?

我們與家人之間的互動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模版,我們的格局就是孩子的格局。一個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能呈現更多的積極社交行為,孩子也會習得我們的方式,把它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模式,並將這種積極健康的模式應用於未來的生活中。

為了「正確」的育兒觀念破壞家庭關係,一定是得不償失的

為了「正確」的育兒觀念破壞家庭關係,一定是得不償失的

從改變自我開始

家庭動力學提供了解決方案

當我們談論家庭關係時,習慣於把它們分割為媽媽和孩子、爸爸和孩子、丈夫和妻子等單向的一對一的關係。

而伊娃教授的家庭動力學強調,家庭是一個系統,三口之家是媽媽—爸爸—孩子的三角關係,而二胎或三胎的家庭是四角或五角關係,與上一輩人共同生活的家庭,形成的是更為複雜和多維的互動關係。

她認為,家庭中從來不存在單純的一對一的關係問題。比如,圍繞養育孩子而產生差異和衝突,看似是夫妻雙方或是兒女與老人之間的問題,但結果會影響整個家庭關係系統的良性循環。所以,我們可以察覺到,這樣的家庭中,孩子與父母關係也並不和諧,整個家庭氛圍更是瀰漫著緊張和不安。

而家庭動力學提供的解決方案是,跳脫一對一的關係,從家庭整體系統來認識和評估自己的行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從改變自己開始。當你有所改變的時候,周圍也會自然發生變化。系統的改變從你的改變開始。

具體做法是:

首先,對「我們的看法不一致」達成一致。

人和人本就不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背景和不一樣的思維行動模式,對待同一種情況同一件事也有不同的理解。差異每時每刻都存在。擺脫非對即錯的觀念,尊重其他家庭成員對待孩子的方式,尊重彼此的差異。

比如,你喜歡用共讀的方式和孩子互動,而爸爸則喜歡一些肢體遊戲來與孩子玩耍,我們用不同的形式表達對孩子的愛,沒有高低對錯之分。

其次,當另一方的觀念和做法並不合適時,你無須勉強自己去接受和認同,你可以表達自己真實的看法,但要用非暴力的溝通方式。這意味著,不能帶著評判和偏見,不去指責和改變,而只是坦誠你的想法。

比如,當孩子摔倒,老人擔心地跑過去幫忙時,你可以說:「我覺得孩子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爬起來,我們可以先不著急幫他,試著相信他。」而不是帶著各種不滿和憤怒的情緒去責怪老人。

當你用民主的方式對待其他人時,對方也會感受到你的接納和尊重,隨著你們關係的改善,整個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就可能進入良好的循環,和諧地流動起來。

放下「對錯」的執念,我們的自在、輕鬆與平和就會像溫暖的陽光一樣,包裹著孩子和我們身邊的人,成為他們最好的人生滋養。

分享下面這句話,讓我們共勉。


願上帝賜予我平靜,以接受那些我不能改變的事物;賜予我勇氣,改變那些我能夠改變的事物;但請首先賜予我智慧,去分辨二者間的差異。


撰文:曉理,視覺策劃:邵天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